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调查报告
当代中国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调查报告
当前中国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调查 与研究
——以废旧手机回收利用为例
华北电力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5.3
摘要
在中国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速度 极快。我国的手机持有量居世界之首,但回收利用率却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在 我国,目前虽然存在着一些回收利用废旧电子产品的企业和厂家,但是,他们在 回收利用废旧电子产品方面的工艺普遍比较原始,参差不齐,由此也造成了大量 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回收利 用体制,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成体系,加之企业的不重视,群众的不了解,种种因 素造成了我国目前的现状。在提倡环保与资源节约的今天,我们对于中国废旧手 机的回收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和研究。了解了我国废旧手机手机当前的回 收利用现状,理论研究水平,以及国外废旧手机回收模式的优秀先例,并就当前 手机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状况做了问卷调查,运用 swot 分析法和统计学因素分 析法等科学的调查方法,提出了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 制的中国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体制”,并做了可行性分析,希望可以为该领域 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二.理论现状
在中国,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使用量主要是在近十年的时间内迅速飙升 起来的,发展速度迅猛,但是有关废旧手机的回收利用等工序流程还没有完全跟 上节奏。相对于发达国家,废旧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要更健全、更系统。
在国外,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管理的核心就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英文 全称为 Extended ProducerResponsibility,简称 EPR。它的基本原则是合理利用 约束与激励机制,从源头减少污染源排放。该原则是通过将产品生产者的责任延 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产品消费后的回收处理和再生阶段,促进改善 生产系统全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状况的一种环境保护政策。虽然核心原则是 一样的,但是结合各国的国情,这一原则在各个国家的具体施行中表现为不一样 的政策和相关机构。这其中有可借鉴的优点,也有需要注意的不足存在。我们也 应当仔细审度,结合自己的国家情况来制定适合我国的电子产品回收体系。
但与此不相匹配的是,废旧手机在中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回收利用机制。目 前废旧手机回收和利用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为以下四种:不规范的二手回收市场、 当做普通垃圾回收处置、简单的拆解作坊式回收、生产商和移动运营商的自发回 收。且目前的回收和处理完全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自发进行的。虽然 2005 年 中国移动、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三家企业联合发起“绿箱子环保计划”、苏宁发起 了“绿卡”模式,以及“管理认证模式”等。“绿箱子计划”在全国 40 个重点城 市约 1000 家中国移动通信自办营业厅和摩托罗拉、诺基亚的各约 1 50 家销售中 心和维修服务中心设立了专用于回收废弃手机及配件的“绿箱子”,但是由于宣 传不到位、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极少数消费者将手机送到绿箱子回收。几年来,
1.2 调研背景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手机在中国迅速普及。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截至 2015 年 1 月,全国固定电话用户 24814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129048.5 万户,手 机用户人数和手机普及率都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国际市场调研机构 eMarketer 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到 2016 年,世界使用智能机的用户将超过 20 亿人,而发展中国家的使用率的快速增长是主要驱动力。eMarketer 预测,作为 世界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的中国,目前的智能机用户已经超过 5 亿人,到 2018 年,至少会增至 7 亿人以上。所以说,国内手机市场庞大,因此,与之配套的废 旧手机的回收利用行业的潜力巨大。
1
该计划回收到的手机非常有限,且据了解,回收到得手机也并没有按照计划设想 的那样,将回收到的手机送往专业的回收企业。
近年来我国政府又提出“以旧换新政策”,国美、苏宁等销售企业参与了此 项活动,对大型家电的回收确实起到了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将手机包含在内。 总而言之,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下,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合理的废弃手机回收体系。
但是,研究发现,废旧手机中含有大量的稀有金属等有效资源,对于废旧手 机的不理不顾,就是对于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手机里含有金、银、铂、铟、钴、 锂、钽、钯等 10 多种稀有金属,回收利用的价值极大。从 1 吨废弃手机中得到 的黄金是 1 吨金矿石中所产黄金的 30 倍,所以日本金属回收公司将废弃手机视 作“金矿”,日本也因此而出现了“城市采矿业”。但与之相比,国内的大量废旧 手机的闲置,持有者即使愿意将废旧手机处理也找不到合理的方法的现状,的确 令人堪忧。
关键词:废旧电子产品,CPER,回收利用
I
目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 要 .........................................................................................................................................I 目 录 ........................................................................................................................................II 一.概述 ........................................................................................................................................1
II
一.概述
1.1 废旧电子产品及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废旧电子产品,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被用户更新淘汰而不再使用的 电子产品,或者是因为其他外界因素而导致的电子产品出现性能问题而无法替消 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的电子产品。
而对于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分为两个大的环节。第一是回收,即通过有 偿或者无偿的手段从消费者手中将废旧电子产品集中收购;第二个环节就是利用, 这里的利用也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将废旧电子产品进行再加工,更换其破损零部 件,使其恢复使用功能从而继续进入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其次就是针对破损 程度严重或者无法维修的产品,对其进行分解,提取其中的可利用的资源,加以 加工循环,从而再次进入市场流通,为本行业或者其他行业提供原料支持。
3.1.1 信息收集 ...............................................5 3.1.2 信息处理 ...............................................6 3.1.3 逻辑处理 ...............................................6 3.1.4 总结交流并撰写论文 .....................................6 3.2 调查对象与调查的基本情况.....................................7 3.2.1 调查的对象 .............................................7 3.2.2 调查的基本情况 .........................................7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9 4.1 初步分析数据 探求影响因素....................................9 4.1.1 基本因素 ..............................................10 4.1.2 心理因素 ..............................................12 4.1.3 行业因素 ..............................................14 4.1.4 政策因素 ..............................................16 五.解决方案 .............................................................................................................................17 5.1 方案介绍....................................................17 5.1.1 政府领导 ..............................................18 5.1.2 企业主导 ..............................................19 5.1.3 民众参与 ..............................................19 5.2 对于 CEPR 的 SWOT 分析........................................20 六.结语 ......................................................................................................................................21 参考文献 ..................................................................................................................................... 23 附录.........................................................................................................................................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