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6)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1)联系:哲学是世界观理论化的世界观。
2)区别:世界观特点:零散的、不自觉的。
哲学特点:系统的、自觉的、理论的。
世界观人人都有。
哲学是哲学家把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方法论:用世界观做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4.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哲学: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艺术。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
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方法论:用世界观做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2)联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自然科学研究:个别、特殊、特别
哲学研究:共性、普遍、一般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升华、反思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
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志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加形容词×)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思想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无法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8.什么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哪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本原:具体的物质形态
2)缺点①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②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1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本原: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2)局限性①具有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本原: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
13.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4.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哪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5.主观唯心主义
本原: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16.客观唯心主义
本原: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17.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上的精华?
1)它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2)牢牢的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3)正确的概括和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
18.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社会变革的先导1)批判作用: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
想。
2)引导作用:①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
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②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19.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阶级基础:马克思哲学产生及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3)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1.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的代表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的社会一起产生的
4)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一)物质角度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错误观点:形而上学(只承认物质,不承认运动)
(二)运动角度
1)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错误观点:唯心主义(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区别:定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根本性是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发生位移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特点:静止: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运动: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联系:正确观点: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错误观点: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是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要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1)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什么是意志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6.意识的内容
1)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7.意识的作用
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表现:认识世界1)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改造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8.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从物质角度说: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意识的反映
从意识角度说: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从尊重客观规律角度: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发挥主观能动性角度: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