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咏雪 世说新语2则 道旁李树

咏雪 世说新语2则 道旁李树

《世说新语》
执教人:时间:年月日第节课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重点)
2.背诵课文。

3.体会比喻的妙处,知道推理的方法。

4. 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难点)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咏雪》
一、导入
老师背诵《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刚才背诵的是大家语文书上199页的一首诗,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歌,诗人感慨当时晋朝数一数二的权贵王谢两家已经衰败,当时两家穿着黑色的衣服,互相联姻,都住在一个巷子里,所以题目叫乌衣巷。

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咏雪》讲的就是当时红极一时的谢家发生的非常有名的故事。

大家把书翻到181页。

二、检查预习
1下面我请同学朗读一下《咏雪》。

读完了这篇文章,讲的是个什么故事,找同学说一说。

2学生接力翻译,疑问地方老师来讲解。

三、理解文章
儿女古今异义:古:子侄辈,指家中的年轻的一代人。

今:指子女
俄而雪骤:俄:不久,不一会儿骤:迅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
撒盐文学常识:古代的盐是粗盐,疙瘩似得现在的盐是精盐,很细,你抓把洒在天空根本没感觉,文章说俄而雪骤,说明什么——雪下得很大!所以谢朗才会说,撒盐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乘,凭借
四、主旨感悟
1 公大笑乐?表达了一种什么态度?(提示:结合末尾的介绍)(四人一组讨论)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2 撒盐和柳絮来比拟“大雪纷纷”,哪个好?为什么?(小组讨论)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道旁李树》
一、导入
道旁李树的主人公王戎正是王家的先祖。

卿卿我我这个成语的主人公就是王戎。

二、检查预习
三、理解文章
尝与诸小儿游。

尝:曾经诸:众,许多游:玩
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子:果实折枝:压断枝条
诸儿竞走取之竞:争着走:跑古今异义:那古代表达走的词呢?行(行路难)大家想想成才路《东施效颦》里的走那古代表达跑的词呢?奔
人问之之,它,这里指李子
唯戎不动唯:只有
取之信然信然:真是这样
四、主旨感悟
1.大家思考下《道旁李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分析,认真思考,那样就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蒙蔽。

王戎就是因为善于思考,判断出路边无人摘的李子一定是苦的,所以他才没有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受骗上当”。

五、作业:背诵两篇课文和刘禹锡的《乌衣巷》
六、板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