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知识要点1.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是由 出生率 和 死亡率 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 增长 的。
2.人口增长模式是由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三个指标构成。
在图上写出三个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3.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是 现代 型(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足 1%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 传统型 向 现代型 的转变,世界人口增长的模式处于 传统型 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是 现代型 。
4.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自然、 经济 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
其中 经济 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其他还有 政策 、 社会变革 、 战争 、 宗教 、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变化等,也都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5.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因素分析: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
迁入区: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条件,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较好的社会福利保障…… ……。
迁出区:有较多的剩余劳动力…… ……6.环境承载力是 环境 能 持续供养 的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地球能够 持续供养 的人口数量, 资源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 最适宜 的人口数量。
7.城市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住宅区 ,其次还有 商业区 、 工业区 等。
功能区无明确的界限。
8.中高级住宅区在城市的 外缘 。
低级住宅区在 内城 和 工业区 附近。
9.商业区多位于 市中心 、 交通干线两侧 或 街角路口 ,主要为 点 状或 条 状分布。
CBD 是 中心商务区 的简称。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10.工业区寻求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11.不同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即城市地域结构)是不同的。
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是随城市发展而形成和变化的。
12.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其中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其它因素还有收入、历史、 …… 等。
13.OA 为商业区区,原因是:OA区域商业的付租能力最强14.城市为区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如:购物、就医、上学等。
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等级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同等级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
15.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6.说出图中甲乙丙三阶段的名称以及各自特点。
甲:初期阶段,水平低,速度慢;乙:中期阶段,速度快,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
丙:后期阶段,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有市中心空洞化问题。
17.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以及市中心空洞化问题;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郊区城市化现象普遍,城市问题突出。
18.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变化,如生物多样性减少,废渣对城市土地产生不良影响,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 ”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得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
19.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科技等。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例如:南疆棉花:水源;基塘生产:地形;广东的甘蔗:气候;大城市近郊的蔬菜、花卉、乳牛:市场。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20.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有: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典型)、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为代表)、混合农业(澳大利亚代表)、乳畜业(西欧为代表)、热带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
21.水稻种植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是:气候雨热同期、多水旱灾害,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粮食需求量大。
特点是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水利工程量大。
22.商品谷物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以和玉米为主。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生产规模大,高度机械化,专业化区域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商品率高。
23.大牧场放牧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在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24.混合农业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
墨累-达令盆地是澳大利亚典型的小麦—牧羊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优点:有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市场适应性和灵活性强。
25.乳畜业是随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
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重要区位要素是饲料因素和市场因素。
26.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土地和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动力(能源)、原料、政策、科技。
环境因素见右图。
最小风频上风向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27.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主导因素。
原料导向型如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和水果罐头加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如啤酒、家具制造、炼油石化,应接近市场;动力导向型如电解铝,应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如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应该接近大量廉价劳动力;技术导向型如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应该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28.钢铁工业区位三次变化:靠近煤矿产地、靠近铁矿、靠近沿海港口。
鞍钢接近燃料和原料,宝钢靠近市场和沿海港口。
29.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30.主要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美国东北部,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特点:丰富的煤、铁资源为基础,传统工业为主,大型企业为核心;普遍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污染严重等;鲁尔区区位条件(其它传统工业区参考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靠近铁矿产区,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综合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消除污染,优化环境;发展交通。
31.著名的新工业区有: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美国“硅谷”,德国南部等。
“硅谷”发展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邻近航空港,有高速公路);全世界的人才高地(有大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市场稳定(军事订货);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32.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合理强度的农业生产活动,土地等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单纯谋求短时间内农业的高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自然植被的变化,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在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湿润的山区,破坏植被会造成水土流失。
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变硬;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
33.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且直接破坏环境。
34.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主要有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贸易。
35.地域联系(如铁路建设)可以促进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城乡合作,促进民族团结。
36.主要交通运输方式37.交通运输正在朝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
38.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扩展。
株洲,火车拉来的城市。
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清末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沿运河城市(扬州、济宁)发展缓慢。
39.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山区商业网点分布在河谷地带,密度小(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少,运输方式单一);平原区商业网点密度大,分布在交通线两旁。
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40.交通线路的改变会引起集镇(商业中心)的繁荣与衰落。
41.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采猎文明(崇拜自然)→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现在(谋求人地协调)。
4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43.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短缺。
生态破坏表现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4.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__ 环境污染 __;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__。
45.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人口压力;②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46.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47.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48.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3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49.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A.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B.合理安排人类活动,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工业经济中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农业经济中推行生态农业);C.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与整治;D.依靠公众支持和参与,在生活中提倡适度消费。
5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原因)庞大的人口压力严重的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5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影响人的谋生方式和生育观念。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影响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