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教育、培训、智力成果、1.家庭教育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D以上都是)。
A科学原则 B实践原则 C因材施教的原则2. (D.坚持因人施教的原则)强调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有的放矢。
3. 单位培训是公民道德建设的(A定型)工程之一。
4. (A.网络德育方法)是网络环境下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方式和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
5.(A示范)是指网络德育工作者通过在网上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来教育和激励受教育者,从而提高其道德认识和道德觉悟的活动。
6. 加强与改进网络法制教育的措施包括(D以上都是)。
A普及网络法律知识 B树立法制意识 C培育法律技能7.(B社会)是公民道德素质定型的关键部分,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8.(C价值澄清法),是指在德育过程中,通过分析.判断.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其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9.(C知识产权)是指对特定智力创造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10.“治国在于齐家”的思想,便说明了(C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1.在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格局中,社会德育是单位组织德育和家庭德育的(D补充和延伸)。
12 .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风.家庭关系和(A家庭的文化素质)。
13.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个性和对网络的不同认识,制定出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案。
这主要坚持的是(A因材施教)原则。
14.(B关注跟踪法)是指为了获取教育对象的思想信息,而对教育对象的网络行为.网络语言进行关注和跟踪的手段和途径。
15.(A在线交流法)是指教育者通过互联网与教育对象进行实时交流和对话的教育方法16.(C.说理引导)是指德育工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人们对网上呈现的种种信息分清是非,明白事理,以提高其认识水平和思想政治道德觉悟的活动。
——网络道德1.网络道德的“全民原则”包括(B平等原则)和公正原则两个方面。
2.网络道德(A主体)的道德包括网络使用者的道德.网络服务者的道德.网络管理者的道德和网络建造者的道德。
3.主体间性道德教育体现为一种关系.一种结构.一种模式,即(A主体一客体一主体)模式。
4.参与式道德教育具有(C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三个方面的特点。
——文化1. (A社会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 (B.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及其影响下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其范围较为广泛。
3. (D.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方式等。
4. (A物质文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
5. 加强(D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大力弘扬1.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做到(D以上都是)。
A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网络文化B加强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平台作为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 C加强网络文明建设2.大力弘扬(D)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需要。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1.(C.胡锦涛)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为“八荣八耻”。
2. (D.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1.(B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2.(B.价值观)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
3.(C人生观)是人的生命线.总开关,指挥人发挥劳动技能和正确社会行为,使人们各尽其能去劳动.去创造社会财富。
4.(C.人生观)指的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其主要问题是什么是人生.怎样对待人生和实践人生价值。
5.(C.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人生价值问题,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着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6.(A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包括人们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7.(D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8.(C信仰)是价值观的核心,是每个人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党和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2.(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
3.(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4.(D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5.(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分级1.互联网的分级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内容为基础的分级,另一种是以(A年龄)为基础的分级。
2.(B以内容为基础的分级)通常是按暴力.性.裸露.语言.潜在有害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级。
3. (A.以年龄为基础的分级),通常分为适合成人的内容.儿童必须在父母指导下观看的内容.适合13岁儿童观看的内容.所有观众观看的内容等若干级别。
——遵循原则1.各国对网络媒体的管理与规制基本上都遵循了(D)原则。
A保护言论自由 B阻止不良信息传播 C鼓励行业自律 D以上都是2.(C实践原则)就是指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只从主观愿望出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许歪曲事实产生非科学性的错误。
3.要维持一种稳定的.发展的.可持续的和谐网络社会,(A诚信)原则应该发挥基础作用,靠网民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必须提升网民自律意识。
——把关人、人的感情1.(A把关人)是传播学中西方学者普遍使用的对信息制作.筛选和发布三方面控制传播的传播者的名称。
2.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由(A.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劳因提出,他当时研究的是家庭主妇对家庭食品的把关作用。
3.(B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协议、身份证明、访问权1.(C网络技术规范)主要是由标准化协议构成,适用于所有与互联网连接的网络,具有公正性.中立性.一致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其目的在于通过客服计算机网络的异构互联障碍,为全球搭建开放性的信息交流平台。
2. (A.数字证书)是网络用户的身份证明,相当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身份证。
3.(B网络信息发布权)比网络信息访问权进了一个层次,个人可以注册账号,通过QQ.MSN等通讯工具与各种人沟通和交流,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网页,或开商店,或开博客,或空间展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也可以在各个公共论坛参与各种话题的讨论。
——监听1.(D网络安全协议)是指保证传输的数据不被截获和监听。
2.(B加密技术)是为了防止被监听和数据被盗取,将所有的数据进行加密。
3.(A入侵检测)就是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技术1.( B、PKI技术)是一种遵循标准的利用公钥加密技术为电子商务的开展提供一套安全基础平台的技术和规范。
2.(A网络技术异化)指的是,由网络技术带来的人的异化。
3.(B过滤技术)主要原理是:先设定若干特殊关键词,网民在发帖过程中一旦使用这些特殊关键词,帖子便不能直接发出,而被转到网络论坛.网络社区管理员处审看。
4. (B.过滤技术)主要用于网络论坛.网络社区以及博客的管理。
5.(A阻止进入技术)是指通过在互联网的国际主页上设定对访问某些网址的限制,使得国内网民无法直接登录这些国外网站获取信息,发表言论。
6.网络媒体的全球性使得信息传播跨越了国界,拒绝非法信息.阻止国外不良信息的进入成为技术管制的关键所在。
(A 阻止进入技术)为这种管制提供了可能。
7. (C.分级技术)主要是针对色情信息而发展出来的技术手段。
当前,我国还没有实行该制度,不论浏览网站的用户年龄如何,都采用统一的管制标准。
8.(C防火墙技术)指利用防火墙,对传输的数据进行限制,从而防止被入侵。
9.(B青年)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处于精力旺盛.富于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Internet商务、万维网、互联网管理1.世界范围内的网络经营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其中电子数据交换商务始于80年代中期,Internet商务始于(A90年代初期)。
2.(C1993年)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互联网完成了到目前为止所有最重要的技术创新。
万维网(WWW)和浏览器的应用,使互联网上有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平台。
3.我国的互联网管理是典型的(A)主导。
A政府——隐蔽性、低俗文化、主体与客体、主体性、暴力行为1.(C隐蔽性)是指网络低俗文化的隐蔽性与混淆性,许多正规的网络内容都可以被用来炒作.娱乐化甚至低俗化。
2.(A娱乐性)是指网络低俗文化一般会对传统文化的某些严肃庄严的内容进行恶搞,达到一种低俗搞笑的效果,以迎合一些人恶俗媚俗的不良心理。
3.(D自主性)是人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以满足自我.克服受动性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质。
4.(D网络成瘾)就是指某人被网络信息左右.控制,身不由己地丧失主体性,甚至成为网络的附庸与奴隶,就像毒品成为吸毒人的需要一样。
5.(D网络暴力)是指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
——网络空间、现实空间、虚拟现实1.(A网络法)就是针对网络空间中的各种社会行为,调整在网络研究开发.应用和发展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各种技术问题和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现实空间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的,而网络空间只是由(D信息)构成的。
3.当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时候,衍生的各种道德问题都是与信息的产生.使用.传播.占有权利的行使有关,这些权利被称为(A信息权利)。
4.网络道德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网络空间作为一个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道德联系的纽带,而这一连接虚实两界的道德纽带便是(A信息权利)。
5.人们在虚拟现实中的一切体验归结到最后都是一种(D信息)体验。
——第一1. 1876年(D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从此电话便成为人们交流信息和情感的最重要的工具。
2. 20世纪50年代末期,(B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3. 中国内地第一个国际互联网上的BBS是(A水木清华)。
——网络法律法规、新安全观1.狭义上的网络法指( D网络社区法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