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垃圾分类对社会

垃圾分类对社会

垃圾分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垃圾分类是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的最终出路。

垃圾分类回收最终创造的是一个无垃圾的社会,一个资源循环、永续利用的社会。

中国在50年代到80年代曾经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受称道的废品回收,综合利用系统。

现在重建中国的垃圾回收体系必须与市场经济的转轨结合起来。

也就是说,生活垃圾的清运回收在很大程度上应逐步作为一种产业,由市场和企业来完成。

在宣传教育、建立法规等环节,各种民间组织,社会力量也应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主要行使制订规则,实行管理的功能。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产量也急剧的上升。

1995年我国由环卫部门清运的生活垃圾就有一亿多吨,是1979年的4倍,仅北京一个城市每天就要生产一万二千吨垃圾。

这些垃圾通常被露天堆放或送到郊外填埋,它们不仅侵占土地、污染水体,而且消耗了所剩不多的地球资源。

垃圾围城,已成为中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公害。

作为一个智力于环境教育公益活动的民间机构,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简称地球村)把倡导recycle(回收利用)观念、推动北京垃圾分类的系统的建立作为主要的工作之一。

从1996年春以来,地球村对北京的垃圾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宣传教育,并在机关、社区和大中小学建立了北京第一批垃圾分类回收试点。

这些工作已受到媒体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在此我们愿结合地球村的实际工作,就垃圾分类的意义及实施条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垃圾:魔鬼还是宝贝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资源是有限的。

怎样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实现人类的无限的发展?那就必须让地球资源能够永续地循环再生。

毫无疑问,生尖垃圾的分类回收应该是这个循环再生狞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垃圾分类是指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和分类清运回收,以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

它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少有下述意义:一、节省土地垃圾填埋和堆放是目前中国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而这种方式的实质是将垃圾搬了个家。

填埋就目前来说是最便宜的处理方式,但从长远看是最昂贵的。

因为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的人均土地特别是人均耕地非常微弱也是众所周知的。

将宝贵的土地变成垃圾场,实在是一种如同慢性自杀一样的行为。

北京附近就有7,000座垃圾山,有8,000亩耕地被垃圾侵占。

投资1亿元,工期近两年、占地60公顷的阿苏卫填埋场不过只解决了北京市1/5的垃圾,其他4/5的垃圾仍在露天堆放,而阿苏卫填埋场将在11年左右的时间内被填满,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征地建新的填埋场。

这样一代代下去,我们还有多少个60公顷的土地可以用来填垃圾?北京市环卫局局长说现在最头痛的问题是给垃圾找出路。

甚至郊区也在搞议:我们不让国外的洋垃圾出口,也不能让城里的土垃圾出来占地。

若实行垃圾分类,可作为再生资源的垃圾就不再进入填埋场了。

目前北京的生活垃圾中至少有40%的成分可以回收,这样就可以减少40%的填埋里,随着可回收的比重越来越大,就会把越来越多的土地从垃圾威胁下解救出来。

二、减少污染垃圾分类可以避免由填埋或焚烧引起的环境污染。

现代生活的垃圾成分中含有大量化学垃圾,如:塑料(含氯并且不易降解)、电池(含汞,镉或硫酸)、油漆养料(含有机溶剂和重金属)、清洁类化学品和化妆品(含有机溶剂,腐蚀性化学品以及致癌物)等等。

这些垃圾堆放在自然界,有毒成分会溢出来污染水源和土壤,并通过农作物、水生生物或其他食物链进入人体。

将这些垃圾混合填埋到地下是危险的。

现代化的垃圾填埋场也很难杜绝有毒有害物质渗漏的可能性,埋在地里许多有毒的化学垃圾以及甲烷、沼气等都是隐患,降入填填埋场的雨水带着地下的有有害物质返回到地面,造成重大污染的事件在发达国家曾有发生。

填埋场不可复为耕地,也难以做生活小区。

在美国就发生过这样的教训,一片填埋场做生活小区后人畜染病,只好全部迁移而使这小区成为无人区。

三、再生资源地球上本无垃圾,垃圾是人类没有正确处理的资源。

这种被永久消灭的资源的生态价值是无法估算的,通过垃圾的分类回收,人们完全可以把它们重新变成资源:好的纸张是木材做成的,我国目前每年流失废纸600万吨,相当于浪费森林资源100-500万亩。

回收利用一吨废纸可再造出800公斤好纸,可以挽救17棵大树;少用纯碱240公斤,降低造纸的污染排放75%,节省造纸能源消耗40-50%。

我国已有将废塑料还原炼汽油柴油的技术,一吨废塑料能炼出无铅汽油和柴油600公斤,也减少白色污染;但因为废塑料回收困难,这一项技术尚未得到普遍推广;炉灰等经过改造可以做成建筑材料,菜叶、果皮等生物垃圾也可以再生利用为绿色肥料。

有专家算出北京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废制约1500吨/天,若回收再造可产生1200吨好纸,节约木材6000立方米,少用纯碱360吨,降低造纸的污染排放75%,节电77万度;废塑料,月1500-2000吨/天,若回收炼油,理论上可节约50万公升无铅汽油、50万公升柴油,仅汽油就可供三万多辆小轿车驾驶100公里;废纸盒约80万个/天,可建成建筑装修用优质强力胶;废玻璃约1500吨/天,若回收造玻璃,可节约石英沙100万吨,少用纯碱375吨,节约长石粉90吨,煤炭15万吨,节电60万度;废织物600吨/天,可用于造纸等;废金属180吨/天;废电池约30万只/天,其中所含的汞、镉是污染性极强的有毒重金属,但回收电池可提取稀有金属锌,铜和二氧化碳。

正因为垃圾分类有上述意义,它已被普遍认为是对付垃圾公害的最好办法和最终出路,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垃圾分类在世界许多国家已成为先进潮流和时尚。

垃圾,不分类就是污染环境、耗竭资源的魔鬼,分类回收,这是造福于人和自然的宝贝。

垃圾分类创造的是一个无垃圾的社会,一个资源循环再生的社会。

二、重建垃圾回收系统区许多居民委员会采用”按站定户,专人负责“或按门牌轮流保管公用垃圾筐的办法。

西单区有许多居民委员会实行了按时摇铃或吹哨子拿出垃圾箱的办法。

西单区北闹市口有一个居民叫朱玉山,已经70多岁了,他对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很热心。

从五月间可开始这项工作以来,他每天晚上都在群众抬出垃圾箱的时候,逐箱查看,发现谁家没有分清,就去向人家讲解。

”当时许多想了解中国的西方人都读过次书,当西方国家大量的生活垃圾除了填埋、焚烧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时,他们惊讶的发现,中国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完整的回收系统:生活垃圾不仅为工业提供原料,而且为农业提供了饲料和肥料。

西瓜皮送回去喂猪,粪便也有专门的收集回收,成为有机肥料的渠道。

笔者就垃圾分类问题多次采访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曲格平时,一再听他说起中国垃圾分类的历史。

曲先生作为中国环保界的元老,是94年以前的国家环保局老局长。

80年代前,每当他参加国际环保会议的时候,各国代表一致称道中国的综合利用系统。

曲格平先生近年访问丹麦时,参观了一座现代化垃圾分类回收工厂,当他问起陪同的丹麦人:这些先进的处理垃圾的方法是从那里学来的时,丹麦人答到:“是向中国人学的。

”当年,被垃圾公害弄的焦头烂额的西方国家,从中国五、六十年代废品回收的老传统中找到了战胜垃圾公害的最终出路,遗憾的是,我们自己却把老传统丢掉了。

人家跟我们学会了拣,我们向别人学会了扔。

不少有之士疾呼:是拣回老传统重建垃圾回收系统的时候了。

然而对于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这种重建,不可能是简单的回复。

必须完成两个转变:第一、对政府而言,变行政包揽为市场扶植中国过去的废品回收是计划经济和政府包揽的产物,据内贸部官员说,那时每年政府用回收的投资是好几千万。

许多西方向中国学习垃圾回收、综合利用的方式,但并不是照搬,而是与市场经济相融合。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经济职能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回收体系萎缩,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旧的解体了,新的市场经济的条件又未建立健全。

我们必须明确,重建中国的回收体系必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回到依靠行政手段的计划经济是不现实的。

也就是说,生活垃圾的清运回收在很大程度上应逐步为一种产业,由市场和企业来完成。

在宣传教育、建立法规等环节,各民间组织、社会力量也应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主要行使制定法规、行使管理功能。

第二、对公民而言,变单一的经济行为为环保行为。

中国过去的分类回收的主要动力是经济的原因,或者说是贫困经济条件下不得已的手段。

经济条件变了,人们富裕了,这种行为变消失了。

地球村的一位志愿者收集办公室的废纸,就曾被他的同事指责为“丢人现眼”。

不能指望人们因为经济的原因去卖废品。

然而,如果它是一种与经济状态无关的环保行为,是一种关怀地球、关心未来的文明教养、是一项受法规制约的公民义务,那么过去的老传统便有可能变成今天的新时尚,重建垃圾回收系统,是社会经济增长方式与个人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他需要政府和公民在宣传教育、建立法规设置容器和清运回收四个环节的共同努力。

三、宣传教育观念当先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是垃圾分类回收最基础的一步,而日复一日的分类投放是靠广大市民来做的。

因此,公民意识的建立是最先行的工作。

北京地球村在进行民间环保教育、倡导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深感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

我们的宣传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传媒手段呼吁垃圾分类,如在北京地球村主办的诸多报刊专栏里发表文章,在为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独立制作的专栏《环保时刻》和《绿色文明与中国》中播出专题,并配合媒体采访发表见解等。

二是把宣传与建立试点的工作结合起来,我们通过讲演、漫画、送宣传材料、提供咨询这几种教育形式,帮助北京西城区大乘巷家委会、西城区孝友小学建立起垃圾分类试点,并帮助北京六所高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北京76中学、北京123中学相继开始了垃圾分类试点。

根据我们的认识,要加强对垃圾分类的宣传,不能局限与卫生意识和垃圾处理本身,而应着眼于:第一、可持续发展教育垃圾分类的本质是通过地球资源的循环再生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口号是:“垃圾回收,保护地球,举手之劳,参与环保”,强调垃圾分类对于挽救耕地、减少污染、节约地球资源的意义。

今年4月,地球村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该高校组织了以绿色回收为主题的行动,还设置了一些垃圾分类箱和宣传板,请游人把自己的垃圾带出来分类投放。

我们告诉游人,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从卫生角度看是100分,从环保角度看是不及格,因为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把垃圾混扔在一起,这些垃圾只好被送去填埋和焚烧,其结果,便是占地、污染、耗竭地球资源等使人类难以持续的环境公害。

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公害的制造者和受害者,也是幻景公害的治理者。

每个人都可以应该通过垃圾分类来参与环保。

第二、素质教育如果垃圾分类是一个人文化素质和文明教养的标志,这种行为就容易被人接受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