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审美活动论
一、名词解释
1.审美活动(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艺术形象(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
艺术形象虽然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
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
艺术形象包括三方面内容: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3.审美态度(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态度。
即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色,观看绘画、电影、戏剧,朗诵诗歌,欣赏音乐时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
审美态度就是人
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这种态度既不同于实用态度,又不同于科学态度。
它与实用态度的不同表现在:它并不是致力于为下一步的行动和行为去进行准备,也不关心下一步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更不构成达到这个目的手段,一旦把注意力转移到实用生活目的时,审美态度便不再存在了。
二、简答题
1.中国美学中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心与物的感应说最早起源于《乐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物色》篇中正式提出,钟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美学观点。
(1)《乐记》里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乐记》的美学思想和文学思想是完全相通的,而且直接对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影响。
音乐的本源在于人心感物。
其中说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这里提出了“物—心—声—音—乐”的音乐本源论,它比较注重外界事物对心感发。
但是在人性论上则认为七情乃是人心所固有的。
(2)刘勰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刘勰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
由于人心对外物的感应,才产生艺术的灵感和创作(抒情)的冲动。
这种人心对于外物的感应的实质,是“气”的感应,是自然界的“气”和人体内的“气”的感应。
刘勰从人心对外物的感应,谈到艺术想象活动的两个特点。
一个特点是“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即艺术构思的妙处在于作家的想象活动是和事物的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再一个特点是“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即作家的想象活动和事物的形象贯通在一起,从而引起了情感的变化。
艺术想象活动是一种饱含情感的心理活动。
(3)钟嵘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钟嵘指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外界事物对是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
钟嵘对“物”的理解是比较宽的,不仅指自然事物,也包含了社会生活内容。
钟嵘从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的具体内容中,阐明了诗歌的产生根源是在于外界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对人的感情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
2.简述审美需要。
答:(1)审美需要的定义
审美需要就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审美需要的显著特征
①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需要正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
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这种追求具体表现为人类渴望发展自己、肯定自己和全面地表现自己生命活动的需要。
③从根本上说,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3)审美需要的作用和现实基础
审美需要作为人所独有的一种本质力量,不仅能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而且赋予人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蕴。
人总是在自身的有限中实现着无限,在自己的既定现实中创造着未来。
这种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正是审美需要之所以可能的一种深刻的现实基础。
3.简述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答:(1)任何一种审美对象都必须以一定的客观物质材料作为其现实存在的条件
①审美对象不只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属性,同时这些物质属性本身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
②并非任何一种物质属性都能成为审美对象的条件,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属性必须能唤起人的审美需要。
③就审美对象来说,它是否具备某种特殊的感性物质因素,是它能否成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
(2)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
①色彩
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
a.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受和情感。
b.象征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②线条
线条也是构成客体审美条件的一种重要的感性质料。
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不同线条丰富的感受经验,是线条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
③形状
形体是事物在空间中具体的存在形式。
形状(体)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本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
客观事物形状各异的体态,正是审美对象多样性的物质基础。
(3)审美对象物质因素的组合及其规律
①构成审美条件的诸种物质因素,它们并不是各自独立、互相外在的。
因而对审美对象来说,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它是否拥有构成审美条件的某种物质因素,还在于这些因素是怎样被组织起来整合于对象之中的。
②审美条件的各种物质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组合规律,就是审美对象的形式规律。
③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曾总结出多种形式组合的原则,如整齐一律、均衡对称、节奏韵律、对比调和等。
其中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
a.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异;
b.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
④通过实践,一方面外在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逐渐被人所熟悉、所掌握、所运用,这些客观自然属性失去了与人的疏远性;另一方面,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也逐渐具有了某种普遍的合规律性的形式,即人的活动成了一种自由的活动。
⑤在此基础上,客观事物的某些形式特征由于与人的活动相契合,成为人类表现自己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对象,从而它们才渐渐具有了审美的性质和意义。
4.简述审美发生研究的基本问题。
答:(1)审美发生
审美发生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是在人类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因缘会合所必然造成的。
(2)审美何以发生
①概念
审美何以发生根本上就是要回答人类的审美活动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基于怎样的特殊原因而必然发生的。
②问题的两个层次
a.审美发生的一般条件与特殊条件,这是审美发生的外部原因;
b.审美发生的精神动力与内在原因,这是审美发生的内部根据。
③审美何以发生
a.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审美活动不可能具有现实性,而没有一定的内在根据,审美活动就根本不会发生。
b.在研究审美的发生时,我们既不能机械地把条件与原因割裂开来,也不能只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透彻地洞悉审美发生的真实奥秘。
c.我们只有挖掘出审美发生的深层原因,也才能真正建构起有说服力的审美发生理论。
(3)审美怎样发生
①概念
就是说,应当进一步揭示这些条件与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从而较完整、真实地复现审美活动具体发生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