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两汉
所谓“审美”,就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人化,亦即动物性的愉快(官能感受愉快和情感
宣泄愉快)的社会化、文化化。
审美是社会化的东西(观念、理想、意义、状态)向诸心理功能特别是情感和感知的沉淀。
中国传统关于美和审美的意识不是禁欲主义,不但不排斥还包容肯定、赞赏这种感性-味、声、色的快乐,但对这种快乐的肯定不是纵欲主义的,而是要求用社会的规定、制度、礼仪趣引导、规范、塑造和建构原始文化通过“祭礼”为核心的图腾歌舞巫术,一方面团结、组织、巩固了原始群体,以唤起和统一他们的意识、意向和意志;另一方面又温习、记忆、熟悉和操练了实际生产-生活过程,起了锻炼个体技艺和群体协作的能力。
它严格组织了人的行为,使之有秩序、程式、方向文化给人类的生存、生活、意识以符号的形式,它是集宗教、道德、科学、政治、艺术于一身的整体。
“审美”混杂在维系人群生存的巫术活动整体之中,具有社会集体的理性性质,尽管最初似乎是以非理性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此阶段哲学美学在于:由个体身心直接参与、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动物游戏本能,如何能与礼
乐这种社会性文化意识、观念相交融渗透,亦即个人身心的感性形式与社会文化的理性内容
的交融渗透。
(自然性与社会性)
二、六朝隋唐-美在深情
屈原
屈原的时代,中国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渗透和彼此融合,北方的儒家以制度和观念的形
式将“礼乐传统”保存下来,南楚故地是巫风未衰的地域,南国的保存更具有神话的活
泼性质,它更加开放,更少约束,从而更具有热烈的情绪感染力量。
屈原接受了儒家的传统,积极入世、救国济民。
顽强的执著的追求人际的真理、世上的
忠实,似乎完全回到了儒家,但把儒家的那种仁义道德,深沉真挚的情感化了。
楚骚中本多悲哀,到汉代挽歌风行,把原始的礼乐传统提到另一个境地,与屈原的生死
反思接近,是上层贵族和智识者的生存自觉。
它带有某种领悟的感伤、生存的自意识和
对有限人生的超越要求。
魏晋整个意识形态具有“智慧兼深情”的根本特征,深情的感伤结合智慧的哲
学,直接展现为美学风格,即所谓“魏晋风流”
“心有玄心”、“须有洞见”、“须有妙赏”、“必有深情”。
而所谓深情,首先就是
生死之情。
超出了一般的情绪发泄的简单内容,而以对人生苍凉的感喟,来表达出某种本体的探寻
魏晋时代的“情”的抒发,由于总是对人生-生死-存在的意向、探寻、疑惑相交织,
从而达到哲理的高度。
这正是由于以“无”为寂然本体的老庄哲学以及它所高扬着的思
辨智慧,已活生生渗透和转化为热烈的情绪、敏锐的感受和对生活的顽强执著的缘故。
三、宋元-美在境界
佛学禅宗
禅宗强调感性即超越,瞬刻即永恒,因此更着重就在这个动的普遍现象中趣领悟、趣达
到那永恒不动的静的本体,从而飞跃地进入佛我同一、物己双忘、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
的那异常奇妙、美丽、愉快、神秘的精神境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切都是动的。
非常平凡,非常写实,非常自然,但它所
传达出来的意味,确实永恒的静,本体的静。
除了动中静外,禅的“妙语”的另一常见形态是对人生、生活、机遇的偶然性的深沉点
发。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重视静中之动,强调动。
从而儒家以雄强刚健
为美,它以气胜。
庄夸扬的是某种理想人格,即能作为“逍遥游”的“至人”、“真人”、“神人”。
而
禅所强调的是某种具有神秘经验性质的心灵体验。
庄子实质上执著于生死,禅则以参透
生死关自诩,于生死真正无所住心,禅视世界、物我皆虚幻,包括整个宇宙以及这种
“真人”“至人”等理想人格毫无价值。
真实的存在只存在于心灵的顿悟感觉中
与屈相比,禅更淡泊宁静。
在文艺领域,禅仍然继承了庄、屈,承继了庄的格,屈的
情。
禅又加上了自己的“悟”,三者糅合融化在一起,使格和情成了对神秘的永恒本体
的追求指向,在各种动荡运动中来达到那本体的静。
四、明清近代-美在生活
回到实在的个体血肉,回到感性世俗的男女性爱,在这基础上,来生发出个性的
独立、性情的张扬,即由身体的自由和解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而日益越出、
疏远、背离甚至违反“以乐节乐”的礼乐传统和“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美
学,这便是传统美学走向崩毁的近代之路。
不再刻意追求符合“温和敦厚”,而是开始怀疑“温和敦厚”;不必再是优美、
宁静、和谐、深沉、冲淡、平远,而是不避甚至追求种种“惊”、“欲”、
“艳”、“骇”等等,审美趣味中出现这种倾向,表明文艺欣赏和创作不再顽强
依附或从属于儒家传统所强调的人伦教化,而在争取自身的独立性,也表明人们
的审美风尚具有了更多的日常生活的感性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