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
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
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
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
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想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
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年代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
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
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
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
”在不同的时期、文化、社会环境中,新诗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龙泉明也曾说:“新诗对传统与西方的选取,在各个时期,各个诗派与当今诗人那里,常常是有条件的,有其选择重点的。
”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影响是新诗百年来的重要标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如何对待这标识所体现的交融迷思却仍在摸索中,这一自身特点将有待于诗歌的自身呈现和不断拷问,也有待于在今后的诗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领悟与解释。
(摘编自陈西西《新诗的追逐与迷思》)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B.我国新诗在发展中与古典诗歌出现了反叛与背向,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
C.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D.我国新诗一直没有停止摸索与调试自身应如何将我国古典和西方诗歌结合的问题。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理解错误。
从原文“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及后文“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可知,新诗并非简单地将两者之间融合在一起就形成的,选项曲解文意。
B项,“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分析错误,原文“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
选项混淆是非。
C项,“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分析错误,原文“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指的是时代命运,而不是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
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先写新诗产生的背景,再提出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的问题。
B.二、三段运用例证分别剖析了影响新诗发展的两大因素: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
C.第四段中引用朱光潜和龙泉明的新诗理论,论述了我国新诗追求过程中迷思的成因。
D.末段指出如何对待新诗的迷思仍在摸索之中,呼吁人们深入审视新诗这一自身的特点。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论述了我国新诗追求过程中迷思的成因”理解错误。
这两则新诗理论主要是解决如何对待这种迷思的问题,而非其成因。
故选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胡适作为早期新文学的助力者,虽然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透过他的诗作还是能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
B.《繁星》的出现为新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阅读《繁星》,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
C.不同诗歌流派、诗人在新诗发展过程中对如何接受古今中外诗歌的影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各不相同。
D.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完全对新诗在中外诗歌影响下体现的交融迷思有清晰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会越来越丰富。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项,“但透过他的诗作还是能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理解错误。
原文只是说胡适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
故选A。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居吴兴曾几①相对真成泣楚囚②,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低回又作荆州③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①曾几:两宋之际诗人。
此诗作于宋室南迁之后。
②楚囚:《世说新语•言语》载晋室南渡后,士大夫多聚会新亭相视流泪,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③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用典,慨叹白己只能徒作楚囚相对,无计克服神州,流露出诗人极大的无奈。
B.颔联连用两个比喻,由国事到伤感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达惆怅不平之情。
C.颈联内容上紧承颔联,直写国家沦亡后南北音讯断绝诗人不能滞留风雨中的凄清。
D.尾联写国事和家事如此,自己又漂泊落魄如此,诗人不由得徘徊低迷,心怀郁郁。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C项,“紧承颔联”错,从内容上看,应该是承接首联的。
同样,尾联是承接颔联的。
故选C。
2.有论者认为诗中的“秋风秋雨”“落日孤云”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6分)【参考答案】四个意象都是诗人眼前的真实自然之景,但还有抽象意义。
①“秋风秋雨”象征了当时混乱而让人心伤的政治形势;②“秋风秋雨”还寄寓了诗人悲秋的愁闷,愁绪如风雨般侵袭笼罩;③“落日孤云”象征了诗人漂泊无依而不知归宿何处的处境。
【解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
题干要求分析诗中“秋风秋雨”“落日孤云”的象征意味,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分析。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江北江南,相望不远,也已音讯断绝;在这秋风秋雨中,我又怎能在吴兴滞留岁月。
秋风秋雨,既可看作实事,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可看作国家的象征,这番萧杀的状况,正同眼前国家面临的局势,怎能不使人忧虑万分、感慨系之呢?“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伤心流连,我想找个有力的朋友避乱托身,却只是梦想;抬起头,眼见那天边夕阳西坠,孤云飘浮,禁不住忧愁悱恻。
“落日孤云”在这里是写景,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感到自己正像黄昏中飘浮的一朵云彩,不知何处是归宿。
这样一结语意双关,余情不尽。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_________________”;而到千里外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以声音表现内心的凄怨;而“_________________”,以形象喻指内心的悲哀。
(3)《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妻、妾对自己的态度影射齐王,说齐王目前的处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腹犹果然三月聚粮(2)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前者。
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以声音表现内心的凄怨,以形象喻指内心的悲哀”“《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妻、妾对自己的态度影射齐王,说齐王目前的处境”。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腹”“沧”。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常常喜欢对历史人物做二元对立的选择,无意中就忽略了文化人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文化性格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如胡适、鲁迅的文化人格中,有追求儒家之大义和兼济天下之襟怀以及自由民主精神,但胡适在对公平、公正、平等诸多理念的追求中所形成的那种达观、宽容、平静、深邃的风格,与鲁迅为真理______、不惜自我牺牲并敢于自我剖析、直面人生痛苦而意气难平的那种______式的呐喊与抗争的精神,______,两人的精神、人格魅力反而更加清晰。
二人______,共同开创了新文化运动的生动局面,并构筑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核。
但胡适与鲁迅的新与旧、中与西、精神与物质、保守与激进、革命与反动,这些贯穿于中国现代化之命题,将继续困扰我们。
呜呼,胡适、鲁迅其价值意义殊非言语能简单道断,(),这是文化的悲剧,还是我们的悲剧?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儒家之大义和兼济天下之襟怀共有,都有对自由民主精神的追求B.都有儒家之大义和兼济天下之襟怀,都有对自由民主精神的追求C.都有儒家之大义和兼济天下之襟怀,都有自由民主精神的追求D.儒家之大义和兼济天下之襟怀共有,都有自由民主精神的追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