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第十三章家庭制度第三节婚姻论当代婚姻观及发展趋势继《奋斗》、《蜗居》之后,《裸婚时代》再掀争议狂潮,引发了无数人对婚姻的讨论,对裸婚的思考。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快节奏化的今天,人们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婚姻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多元化,经济多元化,观念多元化,世界的发展越来越来开放,也越来越充满人性化,个性化。
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再也不是今天的女性。
也许她们依旧可以是伟大的母亲,善解人意的妻子,但却不再是只能依靠男人唯唯诺诺的小女人。
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对独立和成功的追求造就了今天越来越多的女强人,她们甚至超越了男人获得了成功,她们不再需要依靠男人来养活。
也正是这越来越独立的女性发展趋势导致了今天越来越多的“黄金剩女”、“单身贵族”。
于是,婚姻成为了她们事业成功外的最大难题。
第一篇剩女时代随着湖南电视台《我们约会吧》、江苏电视台《非诚勿扰》的热播,"剩女"一词引来人们的热议,教育部更将其作为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龄女青年逐年增多?她们的心态和生存状态如何?如何让好女不剩?这都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问题。
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查询及分析整理,我得出了如下结论:一组来自扬州的数据显示扬州女性适婚年龄在1999年是26周岁,而在2009年却是28周岁。
也就是说,10年间扬州女性的适婚年龄提高了2岁,10年间大龄初婚多了150%。
在扬州婚姻登记处的抽样调查中,以2009年9月份300对初婚女性作为抽样对象,初婚年龄在28周岁以上的有25对;而1999年,同样条件的初婚女性只有10对。
为什么会出现十年后的“晚婚”现象呢?从提供的数据和资料来看,2009年的25对大龄初婚女性,学历大多在本科以上,其中硕士学历占相当比例;从她们的工作性质看,以机关事业单位为主。
与此不同的是,1999年的大龄初婚女性,学历分布较广,有高中的,也有大专、中职;而她们的工作单位也五花八门,有工厂的,有居委会的,还有来自农村的。
随着经济知识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学历的的深造,以高学历谋取高工作。
而资料显示,大部分“剩女”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学历知识女性,大专及本科以上比比皆是,硕士及博士也是屡见不鲜。
而这些女性在受教育期间因学业压力重,读书期间侧重学业,与异性接触的机会少。
而又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她们对异性伴侣的学历程度要求也较高,基本上不接受异性伴侣的学历比自己低,而男性由于思想观念原因,大部分男性不希望伴侣的学历比自己高,结果便造成找男友比找工作难的局面,沦为了“剩女”。
由于“剩女”自身收入不低,经济独立,不再要求男主外,女主内的经济依赖,应此对异性伴侣的收入门槛提高,而收入金字塔必然是收入越高的人越少,造成“剩女”可选异性伴侣数量更少。
10年前结婚传统性更强也是一个原因。
10年之内,女性的婚姻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上世纪90年代末,婚姻登记大厅欢笑声更多。
那时,结婚传统性更强,结婚登记时也更有味道。
年轻新人结婚登记时,会带着家人,给在座的工作人员分发喜糖、香烟等礼品;每逢节假日等结婚高峰期,更是烟酒接连不断。
随着时间的迁移,现在的婚姻登记大厅的气氛有所改变。
虽然也有喜糖,但少了。
这说明人们在结婚观念上发生了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初,至少在观念上,女大当嫁是主流。
女性到了适婚年龄,自己不着急,家里也会催促她。
而当时即使晚婚,女性最多在27周岁;如果超过,周围人会投来怀疑的目光。
因此,那时结婚年龄总体上会早一些。
而现在,社会观念发生变化,有许多人随着社会进步婚姻自由,认为婚姻会埋葬爱情,爱情是高于婚姻的独立情感,认为爱独立于一切,不求天长地久只要一朝拥有,于是便出现了“只恋爱不结婚”的现象,于是一批高龄单身女性就此造就。
而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开始结婚成家,闪婚、闪离、试婚、网婚、不婚;凤凰男、孔雀女、经济适用男、简单方便女……诸如此类的时髦说辞也跟着层出不穷了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恐惧婚姻,不再相信爱情,宁愿选择一个人生活成为“单身贵族”。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人与人之间的爱变得不再那么单纯了,也许是因为我们正处在变革的时代吧。
网上流传这样的一段话:"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当我们还没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当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却找不到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买不起房子;当我们没结婚的时候,围城很坚固;当我们结婚的时候,满城尽是婚外恋……"婚姻是爱情的最终归宿,原本是由带着共同理想和共同生活所需而走到一起的,可如今的一切却让人感觉到了恐惧。
第二篇裸婚时代剩女们还在继续着剩,而那些积极追求幸福,追求爱情的人却昂首阔步的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只是他们没车、没钱、没房的“裸”着。
似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国民收入的增长,还有物价的上升,房价的暴涨。
物价、房价的上涨给很多男性带来的还有“娶老婆成本”的上涨。
面对高昂的结婚成本,面对高通胀、高房价,现代版的无房、无车、无存款的“三无人员”数量激增。
而对于那些抱着爱情的甜蜜的80而言:“爱情即使不是面包我也能为爱情挣回面包”。
他们毫不反顾的选择了新时代的——裸婚。
因为虽然他们没钱、没车、没房,却有一颗爱到认为爱情就是一切的心。
在婚姻和物质的矛盾下产生的“新结婚时代——裸婚时代”引发全民热议。
“无车无房无钻戒,不办婚礼不蜜月,没有婚纱没存款,裸婚,你愿意吗”这是电视剧《裸婚时代》引发的流行语,不少在自尊与现实夹缝中求生存的年轻人都在该剧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当物质时代来临的时候,人们的感情似乎越来越善变而疲软,从“无产”到“有产”,财产成为婚姻里最敏感的神经。
新潮的80后为了爱情选择了裸婚,那裸婚之后怎么办?为爱情减压——“AA制”成为了裸婚夫妇的生活方式--所有家庭的公共支出,夫妻双方各承担一半,余下的工资奖金不再上缴,而是各有各的花法,另一方不得干涉……裸婚,是现在80后走进婚姻最新潮的一种结婚方式,“没房、没车、没钻戒、没婚纱、没存款、没婚礼和没蜜月”,他们用诸多的“无”来完成结婚,总之,结婚时除了去登记处办理红艳艳的结婚证之外,其他的什么都可以不需要,而裸婚之后可以采取AA制生活。
无论是AA制婚姻还是裸婚,都是当前流行于80后、90后间的婚姻模式,这无不反映了商业社会浪潮对传统婚姻的冲击和异化,显示了当代人的婚姻观。
第三篇隐婚时代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本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然而,随着现代社会职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部分人出于生存需要或者其它种种考虑,刻意隐瞒自己的婚姻状况,在公众场合保持着单身贵族的形象。
他们藏起婚戒,从不在办公室打亲昵电话,总是一个人开车回家,热衷于参加各种聚会,这些人自称是快乐的单身贵族,却避谈感情婚姻,平时与异性关系热络,可是私下却不会保持联络。
这样一个族群被网友们称为“隐婚族”。
据了解,“隐婚族”也被称为“伪单身”,他们年龄大多集中在25岁至35岁之间,其中以女性居多。
“得到了一棵树却可能失去整片森林”——对比已婚者,单身始终会带来一些优势。
有更多的自由,交友机会多,选择机会多。
当下,隐婚成了许多都市男女婚恋中挥之不去的“心结”。
现在的“隐婚族”大部分是社会使然。
尤其对女性,大部分企业、单位不愿接收已婚的女性,借口是结婚的女性事儿太多。
结婚的女性要想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有时候不得不隐藏自己的婚姻事实。
现在的职场上有潜在的竞争法则,人们一旦贴上婚姻的标签,竞争力往往大打折扣,所以一些已婚人士选择了“隐婚”。
“隐婚”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存策略。
隐去已婚的身份,换来的是自由的空间、公平的机会、上司的青睐以及异性欣赏的目光。
现在,不少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常常对女性提出“未婚”要求,这无形中意味着未婚女性的竞争优势更大。
公司不喜欢招收已婚女性,因为老总认为女员工生孩子要休产假,生产后又要分心照顾孩子,肯定会影响工作。
“隐婚”折射职场歧视。
职场“隐婚”族以女性居多,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出于无奈。
在调查中发现,在“无性别化”职业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时,职场中依然存在着已婚歧视现象。
据《中国新闻周刊》和新浪网联合进行的一项“隐婚调查”显示,有近37%的人是因为担心公开婚事会使自己失去老板或客户的信任,从而甘做“隐婚”族的。
事实上,确实有一些企业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已婚者容易封闭自己,不再追求进步,在工作上也不再表现得积极主动。
尤其对于新婚不久的女员工,企业可能会更加谨慎,因为接下来她会面临产假等一系列法定假期。
正基于此,企业常常愿意把需要热情和活力的工作安排给负担相对较轻的单身一族。
由于这些看法的存在,许多独立、自主、自强的白领,被迫选择以“单身”姿态出现——选择“隐婚”,他们觉得这样会使自己在职场上更具竞争力,更容易与同事相处,更能够保护自己。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婚姻观也在不断变化着,裸婚、闪婚、隐婚、试婚、拼婚、瘦婚、毕婚、旅婚……各种流行词汇层出不穷,婚姻状态也千姿百态。
第四篇总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则是维系家庭的核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全球化浪潮把中国卷入了全球整体中,这使得中国社会生活、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婚姻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国人的婚姻呈现出从保守到开放、从一元到多元的变化。
对待婚姻,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有些人认为,人生一定要经历过婚姻才算完美;有些人认为,婚姻只是不甘寂寞的人寻找依靠的一种形式;还有的人认为,婚姻就是和爱的人在一起一辈子的证明,不论是同性或异性都可以结婚……当代人的婚姻观还在继续演变着,不论它是发展的更多元化,还是归于主流,我们都应该相信爱情,选择自己想要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