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加强大学生和谐观教育(1)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加强大学生和谐观教育(1)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加强大学生和谐观教育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遗产,在这个巨大的文化宝库中和谐观是其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

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和谐观教育大有作为:启迪大学生继承传统诚信观,诚信立人,建立诚信和谐的人际关系;汲取万物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扬弃中国传统孝文化,让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和谐家庭观。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为我们积淀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开发和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传统文化资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2、大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世界先进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我们在培养教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应充分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他们参与竞争的能力,这是我们在世界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法宝。

3、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也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可见,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4、“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和谐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最强音。

5、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这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和健康的发展,以达到人的全面和谐。

然而,当代大学生对“和谐”一词往往有逆反心理,甚至对“和谐”玩世不恭地给以戏说,对他们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人格塑造、全面的能力培养、有效地回报家庭与国家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不良影响,因此教育和帮助大学生建立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家庭的和谐关系,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迫切要求。

一、和谐观是传统文化的精髓6、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特别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因为和谐是中华传统多元文化的共同精神。

从中国文化史上看,和谐思想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派别,但却处于中国文化精髓的地位,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中各个不同的形态,如儒学、道学、佛学以及他们内部的不同学派都持有和谐思想的价值观,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合力,造就了中华民族文明崇尚和谐的特质,和谐思想在儒家、道家中都处于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华传统和谐文化,是指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自身的身心诸方面关系时,重人的价值、重整体、重和谐,通过融合矛盾、冲突,以达至共存共生、互济双赢的观念学说与行为方式的总和。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今社会,和谐文化应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它不仅为制度创新提供重要启示,而且还为推动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化解文化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从而促进共同发展提供思想武器和宝贵借鉴。

可见,深入发掘这个宝贵的思想资源,对于建设和谐中国、和谐世界,对于世纪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尤其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和谐观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继承传统诚信观,诚信立人,建立诚信和谐的人际关系7、在市场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诚信和谐关系的建立。

市场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于个人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促使人们平等、进取、价值、信誉、竞争、公平、法制观念等新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强化。

但是,在最大利益的观念驱动下,很容易导致人们唯利是图、金钱至上,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不道德现象发生。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也同样受到市场经济消极影响的冲击。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

传统理想人格推崇诚信仁善,认为仁者在对待学问的态度上,要严谨求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市场又呼唤诚信和谐,因而在追求市场化、物质化的今天,传统文化更有利于我们大学生诚信和谐的人格建立。

因此,我们应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都要坚守诚信, 使自己全面发展,构建一个良好人际关系氛围。

8、以诚相待,忠诚守信历来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

古人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人交,开心见诚”,“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这些思想和原则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依然是个人处理与家人、他人、社会等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挖掘、运用传统诚信道德,批判地继承这一道德精神遗产,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可重点把握以下两点:9、1.要教育学生言行相符,无信不立。

“人言为信”,这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标识,在现代社会,言行一致和学会负责教育是诚信教育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人格的高尚与否,就在于它的道德内涵中是否包含着对人的关爱,对社会的贡献,及自我完善和牺牲精神等。

所以,人格的定位和道德价值要超越市场的实用选择。

10、2.要教育学生对真理要持有热诚和执著的态度。

一个人具有“信”的品质,往往被认为是其成熟的标志。

孔子的学生子张认为一个人在道德信仰上要是不忠诚信守,那么自我的存在与否就失去了意义。

在现代社会,诚信立人教育是诚信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

包括确立诚信立人的意识,把诚信作为做人的准则。

通过诚信立人教育,唤起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按照社会的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尤其是加强性格修养,培养真诚美好的感情。

三、汲取万物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11、“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境界,指的是“天道”、“人道”的和谐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倡一种以“仁爱”为思想基础的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二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儒家、道家在这方面是各有侧重。

12、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即以“仁爱”为思想基础的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

儒家在以“仁爱”思想来处理人际关系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古人这种宽厚之道包含了理解、宽容、善待他人的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团结友善。

这种“天人和谐”的精神境界正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人生意义。

这种和谐的思想对于今天以自我为中心的某些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3、道家侧重于第二种和谐,道家提出“道法自然”,“法天”、“贵真”。

庄子认为,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

汲取传统文化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在生活和工作中自觉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植物,绿化环境,防治环境污染,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扬弃中国传统孝文化,让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和谐家庭观14、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只有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爱国爱党先爱家”的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家庭观,我们才能更好促进家庭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1.大学生家庭观的现状分析15、当前,家长及社会各界比较重视中小学生的家庭观教育,但在对大学生家庭观的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却相当有限,以至于青年大学生的家庭观念淡化趋向严重。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家人的亲情淡漠。

尤其是部分独生子女,“自我”意识特别强,不尊重父母,甚至言行粗暴。

第二,对伴侣责任感的丧失。

不少大学生在大学里谈恋爱纯粹是为了消遣,打发时间,将恋爱当成儿戏,没有一点责任意识。

逃避婚姻为纽带的家庭责任,轻率离婚。

第三,对生育观念的偏激化。

未婚先孕增多、“丁克”家族出现。

第四,教育子女时缺乏正确的态度及方法,从而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

16、大学生家庭观的淡化严重影响到家庭的和睦与发展。

长此以往,必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

因此,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家庭观是非常必要的。

2.吸取中国传统孝文化精髓,加强大学生家庭观念教育17、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伦理型文化,伦理文化的核心是孝。

从封建社会一路走来的孝文化,毫无疑问带着浓厚的封建糟粕性,在封建社会里孝文化被融入极权政治运作系统,其消极意义被无限度发挥,从而将孝推向了极端,成为愚孝,成为扼杀人的个性的工具。

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一分为二的,从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孝文化在中国社会中主要起了一种稳定作用,在促进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国家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来感染大学生,绝不是“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而是孝文化不仅可以服务于封建社会,也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尤其对于大学生建立和谐家庭观具有显著意义。

18、目前大学生对中国孝文化的理解甚少,是“矫枉必过正”的结果,本文按照和谐家庭观的要求从传统孝文化中提取七种意识来加强和巩固当代大学生的家庭观念:19、第一,要有报恩的意识。

因为孝敬父母的规范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回报。

报恩意识首先萌生于孝敬关系中,它引发了孝,是孝行为的合理性证明。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对受助的感激,对生活的感激,也必将在孝行为过程中被感悟,被涵养。

20、第二,要有敬的意识。

因为孝敬父母,不只是养。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敬的道德规范在孝行为中被实践、养成。

21、第三,要有友、悌的意识。

同胞兄弟都是父母所生,父母象爱自己一样爱他们的所有孩子,所以孝敬父母必能善待同胞兄弟,以使父母欣慰。

第四,要有智、仁、勇的意识。

因为光宗耀祖,立身扬名是孝的内容。

只有做到智、仁、勇,才能报效国家,为父母和家庭争得荣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