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项目管理(继续教育)

工程项目管理(继续教育)

2014-8-27 第 23 页
• (4)进入施工现场安全教育 • 施工现场制作安全宣传栏和警示标志,配 齐安全防护用品。对全体职工进行安全知 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熟悉和遵守有关安全 技术操作规程,并进行安全考试。对进入 施工现场人员要交代安全注意事项,穿戴 安全防护用品。
2014-8-27
第 24 页
第 19 页
2014-8-27
2014-8-27
第 20 页
6.4.1、安全保障管理措施
• (1)安全管理组织 • 实行项目经理安全责任制,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 中心的安全逐级负责制,各级成立安全领导小组, 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办法和奖惩制度,明确 各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的安全工作职责。各级各 类人员各负其责,定期检查、考核,奖惩兑现。 引入竞争机制,把安全生产纳入承包内容,与业 主签订安全生产协议,与施工队逐级签订安全生 产包保责任状,做到上对下一级包一级,下对上 一级保一级。“谁主管谁负责”、 “管生产必须 管安全”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014-8-27
第1页
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量
• 京沪高速铁路徐州至上海段淮河特大桥跨S303省道 (DK766+74.84-DK766+252.34)采用48m+80m+48m (q267#-q270#墩)3孔变截面连续箱梁。该连续梁主、边 墩皆为矩形墩,截面尺寸分别为9.2m×4m、8m×3.8m, 其中主墩身q268、q269墩身高度分别为7.5m、8m,边墩 身q267、q270高度皆为11.26m。桥梁下部为承台固结群桩 基础,主墩下部桩基数量为12根,桩径为1.5m,桩长为 69m;边墩下部桩基数量为10根,桩径为1.25m,桩长为 42m;主、边墩承台尺寸分别为14.5m×10.5m×3m、 12.2m×8.1m×2.5m。 • 连续梁采用挂篮悬臂浇筑施工,合拢顺序为先边跨后中跨。 该梁共有39个施工节段,梁高自0#块悬臂,底部线形按二 次抛物线变化,其中0#块长度为12m,高度为6.65m,中、 边跨合拢段长度为2m,边跨直线段梁长7.75 m,梁高皆为 3.85m。
工 程 项 目 管 理案例
淮河特大桥跨S303省 道悬灌梁悬臂施工
1、编制依据
• ⑴ 京沪高速铁路淮河特大桥跨S303省道(48m+80m+48m)悬灌梁施 工图纸及设计文件; • ⑵ 我方人员现场调查及踏勘情况; • ⑶ 我公司现有的悬灌梁施工综合能力; • ⑷ 京沪高速铁路四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 ⑸《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3-2005); • ⑹《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 [2005]160号); • ⑺《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8-2005 (经规标准[2005]18 号); • ⑻《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 ⑼《京沪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实
2014-8-27
第 10 页
2014-8-27
第 11 页
2014-8-27
第 12 页
2014-8-27
第 13 页
2014-8-27
第 14 页
• 支架安装完成后,对其进行预压,预压方式为实物重载。 预压的重物选用预制的混凝土预制块,总重量为支架上部 梁体重量的1.2倍,先加载到梁体重量的100%,再慢慢加 载到梁体重量的120%,以确保安全。实物重载时间为3天。 混凝土预制块在箱梁横截面底模位置的平均堆码高度为 2.5m,其中腹板区域高度为5米,其他区域高度为1.5米, 预制块应堆码整齐,避免倾斜倒塌。在支架预压前,测量 人员(由第三方监控单位布设测点并进行观测)分别在支架 分配梁跨中及前支柱支点处箱梁横截面设置变形观测点并 进行压前观测。支架加载完成并持载3天后,再次对原先 的沉降观测点进行高程测量并记录数据。预压混凝土块全 部卸除后,立即对沉降观测点进行高程测量并记录数据。 整理观测数据可知,各点第三次的高程观测值与第二次观 测值之差即为支架在进行现浇段浇筑施工时各测点处弹性 变形值的1.2倍。
2014-8-27 第2页
• 桥梁设有纵向、竖向、横向预应力,为三向预应 力结构。纵向预应力分为顶板束和腹板束。顶板 束T1-T7、T13、T14为φj15.24-15,T8-T12为 φj15.24-17; • 腹板束F1-F16为φj15.24-7;底板束B1-B8、B15、 TB、BB2为φj15.24-17,B9-B14、BB1为φj15.2415;横向为φj15.24-BM4。竖向预应力为L25精轧 螺纹,1-3#梁段每侧腹板设置两排,4-11#梁段每 侧腹板设置一排。
2014-8-27 第 22 页
• (3)安全教育 • 组织上场人员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 《铁路施工技术安全规程》等有关安全的 法律、法规、办法和制度,对全体现场职 工进行主人翁责任感和安全第一的教育、 本职工作安全基本知识技能安全教育、操 作规程、排除险情和应急措施的教育、遵 守规章制度和岗位作业标准教育。 • 新工人上岗、工人变换工种须进行新工种 的安全技术教育,使每个工人都掌握本工 种操作技能,熟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014-8-27 第 17 页
6.3、确保工程质量的措施
2014-8-27
第 18 页
6.4 、安全保障措施
• 项目经理部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以项 目经理为组长,副经理为副组长,职能部 门和施工队负责人为组员,设立工程管理 部下属的专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员负责项 目安全监查和日常工作。安全管理组织机 构见下图 项目经理部设1名专职安全工程师分管安全 管理工作,工程管理部配专职安检工程师, 负责安检工作。各施工队分别配置安全员。
2014-8-27 第6页
• 4.2.3、钢筋加工厂 • 本管段设置一个钢筋加工场(DK766+000处), 主要负责悬灌梁施工的钢筋加工,钢筋加工场地 全部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场地硬化,并预制原材 存放台座,加盖钢筋加工棚,配置相应的钢筋加 工设备。 • 4.2.4、施工用电 • 施工用电统一在线路的右侧架设10KVA的贯通高 压线一条,各工点自高压线通过变压器接到施工 用地。为避免施工中主线路临时停电造成施工不 变,现场配备一台200KW发电机,以保证现场悬 灌梁的施工用电。
2014-8-27
第3页
2014-8-27
第4页
• 现场1名主管副经理担任现场施工负责人; 工区总工担任技术负责人;技术人员4名, 负责现场的技术指导以及内业资料的整理 工作;质量检查人员2名,负责本管段的质 量检查工作;测量人员3名负责本段工程的 测量工作;人员配置见下表:
2014-8-27
第5页
2014-8-27 第 15 页
2014-8-27
第 16 页
6、各项保证措施
• • •
• •
• •
• •
6.1、文明施工措施 6.1.1、管理目标 坚持文明施工,促进现场管理和施工作业标准化、规范化。施工平面布置合理,施工 操作标准、规范,施工环境安全可靠,现场材料管理标准有序,内业资料齐全。 6.1.2、主要措施 (1)合理规划施工平面:运输道路的布置,尽量利用既有道路和永久路基,与仓库、 水泥、砂石、钢筋等堆放位置结合布置,并与场外道路连接;临时设施的布置,避免 二次搭建,现场办公室要靠近施工地点,作到“三通一平”,电线不漏电,管线不侵 限。 (2)合理施工组织:有项目概况标牌,有详细的施工方案,做好技术、安全、质量交 底;做到工完料净。 (3)规范施工、文明施工:工地有施工负责人,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各工班负责人必 须现场搞好交接;有冬雨季施工措施;砼施工必须有配合比通知单;有合格的计量工 具,并按规定正确使用;严格按技术交底、施工图纸和施工规范施工。施工时避免损 坏地上和地下管线。 (4)安全:危险处所设置醒目标志、围栏;不穿凉鞋、拖鞋施工;现场有安全员,并 佩带袖标;现场有安全警示牌,工地要有看护人员。 (5)现场材料:存料场的库房要规划布置合理,场地夯实,有防污染、防潮湿措施; 材料堆放整齐;收料认真,精打细算,定额发料,不浪费;水泥分批号堆放,坚持先 进先用,防湿、防潮;钢、木、
• (5)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 • 对从事焊接、电气、高空、起重、压力容 器等作业的人员、各种机械的操作人员和 机动车辆驾驶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教育, 并经专业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 业。
2014-8-27
第 25 页
• (6)施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 • 参加施工的人员必须自觉加强安全法律、 法规和现场安全规则等知识的学习,贯彻 并自觉遵守各项规定。各级施工负责人管 生产的同时管安全,在施工过程中,将安 全措施落到实处。
2014-8-27 第 21 页
• (2)安全管理制度 • 必须遵守当地和所有适用本工程的安全规定,采取预防措 施消除现场安全隐患,负责在现场所有人员的安全,在完 工和规定移交前提供围栏、照明、保卫、看守。因实施工 程,为公众及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占用人使用和对其保护, 提供可能需要的任何临时工程(包括道路、人行道、防护 物和围拦等)。 • 在施工中,坚持安全活动日的学习制度和安全例会制度、 建立安全措施先报批后执行制度、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建 立工班“三上岗”和“三工制”制度、建立事故档案制度。 制定高空作业安全专项规定、开挖爆破作业安全规章制度、 各类机电设备操作规程及各项安全作业规章制度、用电安 全须知及电力架设养护作业制度、防洪防火的安全专项规 定、突发事故处理作业安全专项规定等,做到各项工作有 章可循。
• 4.2.2、混凝土拌合站设置 • 混凝土集中拌合,设一座混凝土拌合站,位于 DK764+815处线路右侧、征用32.8亩农田作拌合 站场地。拌合站安装两台HZS120DY型拌和楼, 配备混凝土搅拌运输车10台,装载机6台。拌合站 在不同情况下经过设备调试;已于2008年4月18日 顺利通过了业主和专家组的验收;满足本段的混 凝土需要。拌合站场地平面布置图见附图 《DK764+815拌和站平面布置图》。主要人员配 置见下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