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一、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含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时间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的一个创造。

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他纠正了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是为少数人谋利益,必然产生剥削,必然引起两极分化。

而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二、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答: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时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

即便如此,他们仍突然强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

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因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艰巨。

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气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
生活水平,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冲锋陷阵其优越性,才能不断得巩固和发展。

三、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答:“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确定下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 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之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恩明德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四、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答: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式的新变化,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五、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答:(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

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集成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在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

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伟邦本、本固邦宁。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祖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才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付出加倍努力,必须永远保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为之付出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努力,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地依靠全体热您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