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
第一印象并非无法改变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二)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的作用(Asch的研究)
A组: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慷慨大方、斤斤计较、快活、毫无同情心、 幽默、和“粗鲁”时,两组被试所 描述出来的人物差别就不那么明显了。
Asch把“热情”、“冷淡”这类对印象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特 征称为“中心特征”,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 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为“边缘特征”。
将这段短文发给被试:第一组是第一段在前,第二段在 后;第二组是第二段在前,第一段在后。
第一组被试有70%认为吉姆较外向、友好。 第二组被试只有12%认为吉姆较外向友好,其余82%都 认为吉姆较内向、孤独。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 定着以后的交往。
如果对某人一开始有好感,人们就愿意和他(她)进一步接触。
当你下次与一位熟人谈话时,故意靠他(她)更近,看看他(她)如 何反应。
人际距离可以按照四种场合划分:
1、与亲近者的间隔 亲近距离在0.4米之内。
2、与一般朋友的距离 一般距离在0.4~1.2米范围内。
3、社交场合的间隔 社交距离在1.2~3.6米的范围内。在正式或非正 式的社交集会中,这一距离排除了身体接触的可能性。
(一)第一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 叫做第一印象。
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因效应 (primacy effect) 近因效应 (recency effect)
A.luchins的研究:请评价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段:“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两个朋友一起走 在洒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边走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 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店员来招呼他, 一面和熟人聊天。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时候遇见了一 个熟人,便停下来和他打招呼,然后他告别了朋友向学 校走去。在路上他又遇到前天晚上刚结识的女孩子,他 们说了几句话就分手了。”
第一节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仅仅指与他人有 关的知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我们试图了解和 理解他人的过程。
一、印象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也叫做印象形成,它指我们把他人若干 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 特征的过程。
(二)非言语线索
包括非语言视觉线索和超语言线索,前者指人的面部表情、手 势、身体姿势及外观行为,而后者指语言重除谈话内容之外的 所有信号,如频率、振幅和音质等。
1、非语言视觉线索 (1)表情 我们常常根据他人的情绪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所以面部表 情是我们了解他人的主要线索。
如对微笑的研究发现,微笑并不全代表快乐,微笑既是一种沟通手 段,也是快乐的表达。
好的结果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有关跑步者微笑的研究:
与朋友同行 单独
好天气
61% 12%
坏天气
57% 5%
微表情(micro-expression) 不同文化中的笑
(2)距离线索(Distance)。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越友善、越亲密 时,会选择较小的距离。如果一个人希望他人觉得自己友善时,会 选择较小的距离。个人空间
12 3 4 5 6
(三)归因中的自利偏差
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 部因素(如能力和努力),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
自利偏见来源于我们保护和提高自尊的需要,或在他人面前表现 好形象的愿望。
自利偏差可能是许多人际冲突的原因: 小组合作时,大多数学生在作业顺利时给自己评很高的分,而在 作业不顺利时,倾向于责备合作者。
第二段:“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了学校,走在回家的马 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他走在阴凉的一边。他看到 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女孩。吉 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 到其中有几个熟人。吉姆安静地等着。柜台上的服务员 过来招呼他,他买了饮料,坐在一把靠墙的椅子上喝着 饮料。喝完饮料他就回家去了。”
(三)慈悲效应(Leniency effect):也称正性偏差 (Positivity Bias),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 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在一项研究中,大 学生把92%的教授评价为“好的”。Sears解释,人对 所评定的他人有一种相似感,因此,人们对他人的评 价要比对其他物体评价更加宽容。
在北美,握手代表友好和信任,在日本要用鞠躬代替,东 南亚国家则是合掌。
(4)目光接触(eye contact)与人谈话时,如果缺少目光接 触会让人觉得你对他(她)不感兴趣。
但是,当一个人传递坏消息时可能会避免目光接触。
有时目光接触可以作为威胁手段。
瞪视:不顾接受者反应并持续注视他人目光的接触形式。瞪 视被理解为愤怒和敌意。
如何避免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想象自己是行为者,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问自己“如果是我,这样行为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会意识到 外部因素可能影响他人的活动。同时问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否反映了自己意识不 到的特质和动机呢?”这样能帮你发现自己行为的内在原因。
归因中的自利偏差:意识到这种错误就可以减少它的影响, 一旦知道了它的存在,就能认识到并不是所有好的结果都源于内部因素,同样你对不
4、公共场合的间隔 公共距离在3.6米以上。在正式的业务会谈、做报 告和讲课等场合中,人们之间一般保持着公共距离。
(3)身体姿势(Gestures)身体的不同姿势传递有着不同 的信息。近十几年来,有许多以体态语言(body language) 为主题的畅销书指出:只要观察他人的身体移动姿势,就 能正确地推测他人的思想和语言。但是要考虑文化因素的 作用。
但是“边缘特征”与“中心特征”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会根据 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特征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中心特征”随着个 人的文化背景,年龄、性别的不同有所区别。
二、社会知觉的线索
(一)外表 从一个人的外表,穿衣打扮,我们会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
研究表明(Berry,D.S.,1985),人们认为有娃娃脸的成年男人 比有成熟面孔的成年男子更天真、仁慈、诚实和热情,更具有 孩子式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归因理论
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 Heider的归因理论
Heider提出了两种归因方法,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
如果婚姻快乐,夫妻双方对伴侣所做出的归因与那些婚姻关系紧张的 夫妻有很大的差别。
婚姻美满的夫妻倾向于对伴侣的正性行为作内部归因,对伴侣的负性 行为作外部归因。
相反,婚姻不幸的夫妻倾向于出现相反的模式:认为其伴侣的正性行 为是由外部原因所致,而其负性行为则是由内部原因引起的。
2、超语言线索
超语言线索是指语言中除了谈话内容以外的线索,表现为一 句话有多种含义。同样一句话,却会因为重音的不同、停顿 的不同或者语调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意思。
当人说谎时,声音的平均声调比说实话时要高。 回答简短、反应间隔长、讲话错误多、紧张都被认为是说谎 者的特征。
三、对他人知觉中的偏差
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这些偏差是 知觉过程的特性,人们可以注意它,并把他们的影响降低,但 人们无法避免它的影响。这些偏差包括:
基本归因错误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如西欧、美国或加拿 大比强调团体成员合作、服从和相互依赖的集体主义文化中 表现的更加普通和明显。
(二)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我们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为情境,而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 性格的倾向。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许多外部因素, 而当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他人的行为时,就很少意识到它 们。
二、Weiner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把成功归因为努力的人比把成功归因为能力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 坚持的时间更长。
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的人比归因于努力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花的时 间更少。
三、归因的错误
(一)基本归因错误——对性格原因的高估
我们倾向于将他人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他们是那样的人,过 于高估性格作用,而不是因为许多外在因素影响了他们的行 为。
(一)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它指评价者 对一个人多种特征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 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二)负晕轮效应(Negative-Halo Effect):也叫做 扫帚星效应(Forked-tail Effect),主要是指评价 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特质得分印象 的影响而普遍偏低。
第二章 社会知觉
——我们如何理解他人
准备知识
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在这一阶段,人觉察到刺激 的存在,并立即分辨出刺激的个别属性。
感觉是感受器(眼、耳等器官)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 经冲动的过程。
知觉是一个将感觉信号组织为有意义的模式的一系列 心理加工过程。
知觉的作用是使感觉有意义。知觉加工从连续变化、 并且经常是没有秩序的感觉输入中提取信息,并把它 们组织成稳定且有序的知觉。
我们可以从别人选择的距离来了解他人对我们的态度。。
文化规范(Cultural Norms)决定着人们的距离偏好。 美国和巴基斯坦与人交往时空间距离不同,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导致 误会。
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实际上是自己身体部分的一种外延。
关于人际距离的社会规范非常严格,规定着我们在正式会谈、聊天、 在不同情境中与陌生人站在一起排队时应保持不同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