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荀子以及《礼记》中的教育思想2015年春

孟子、荀子以及《礼记》中的教育思想2015年春


4.循序渐进


1.自求自得
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学生 自求自得。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 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 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说:“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深造,是想使他 自己获得道理。自己获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 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积蓄很深;积蓄深了,就能左 右逢源取之不尽,所以君子想要自己获得道理。”

(一)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后期儒家进一步明确了“道德”是教育的核 心价值,教育的功能就是将道德化为政治, 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大学》 “发虑宪,求善良,足已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 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
4.循序渐进 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 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 “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 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 继承发展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1.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 的作用。 (1) 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决定于后天 的教育和学习。 (2) 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把 环境的影响称为“渐”或“注错”;“蓬 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 黑。”“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 谓“就士”,即“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 而友之”,“学莫便乎近其人”。





3.启发引导
学习主要靠学生专心有恒,自求自得。教师也 并不是无所作为,而要积极引导。主要是启发学生 思维,指出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 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 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 淑艾(yi)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2. 自省自克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与别人发生 矛盾,首先要“求诸己”,寻找自己的缺 点和错误。他要求学生遇事要善于进行自 我省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道德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 起着约束作用,因此,需要个人克制自我, 善于自克才是道德修养高的标志。“克己 复礼为仁”。

荀子是先秦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封建 教育理论的开创者。他对封建教育的实际 影响并不逊色于孟轲,经他传授的儒经, 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教育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
战国末期儒家学派在前人所提供的丰富教育 资料的基础上,对教育做了全面的总结,它 集中表现于《礼记》的《学记》、《大学》、 《中庸》等篇章中。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朝二程 和朱熹相继作了编订,此后,《大学》从 《礼记》中分立出来,成为“四书”之一。 《大学》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目的、任 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被视为是与论述大 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

《中庸》也和《大学》一样,是从《礼记》 中分立出来,成为“四书”之一。《中庸》 的章句也经朱熹重新编订过。 《中庸》的基本思想是发挥儒家折中调和的 思想,即中庸之道。 《学记》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 作,是中国历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 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 题都有精辟的论述,是一篇难得的好作品。

2. 强调学思结合,虚一而静 在学与思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思则得 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则比较重视“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那么如何去“思”呢?荀子主张虚一而静。虚即 虚心。一就是专一,不分心。“虚”和“一”是 相通的,都是一种积极的求知态度。静就是要宁 静,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让梦幻和感情冲动扰乱 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2.专心有恒
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精力集中,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的学习态度。 不论智慧高低,不论内容难易,能专心致志就能学 有所得,心不在焉就会一无所得。 不仅要专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 寒”。 学习也要有避免中途而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 神。“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 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3. 坚持锲而不舍,贵在渐积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认为学习要从 小事做起(积微),坚持不懈(积久)。 积微见著,积善成德。“道虽迩,不行不 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4. 解蔽就偏,兼陈中衡 所谓“蔽”就是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 全面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蔽何以解?荀子提出“兼陈中 衡”的方法。“兼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 方面或各种情况都展示出来,摆列开来。 “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或选择 适当的、中正的。

3. 身体力行
也可以说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主张“敏于 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反对“言过 其行”。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做不到就不 要说大话,放空炮。 衡量人才不能“听其言而信其 行”,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4. 改过迁善
“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 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过 则无惮改”,“不贰过”。




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礼”和“仁”为核心,以 “孝”为基础的。“礼”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规 范和仪节,“仁”是这些准则、规范和仪节所包含的 基本精神,按孔子的说法是“爱人”或“忠恕”。 1.立志乐道 2.自省自克 3.身体力行 4.改过迁善
1. 立志乐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志于道”,并且要达到“乐道”的境界。 解决立志乐道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学生正确处 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小不忍, 则乱大谋。”“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 不成。”“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 足与议也。”

孔子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与他要讲授的基本内容有 关。仁的最基本含义是爱人,强制灌输是与仁爱的 情感直接抵触的。孔子信奉处世原则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也就是道德修养的自律和自觉原则。
2. 因材施教 要使启发式具有针对性,产生实效,首先就要明了 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才能志趣。 “由也果”(仲由果敢)、“赐也达”(端木赐通 达)、“求也艺”(冉求多才)、“柴也愚”(高 柴愚笨)、“参也鲁”(曾参迟钝)、“师也辟” (颛孙师偏激)、“由也喭”(仲由鲁莽) 在熟悉和了解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后,孔子就能有 的放矢地运用各种灵活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求 知精神,并达到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效果。 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他的答复竟截然相反, 就是根据两个人特点不一样,“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 而轻傅。”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叛),教而不称师谓 之倍(背)。”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 以为师;耆(六十)艾(五十)而信,可以 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 论,可以为师。”


“非我而当者,我师也;是我而当者,我 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这是对孔子 “当仁,不让于师”精神的继承。 荀子还承认学生可以超过教师。“青出于 蓝而胜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孟子、荀子以及《礼 记》中的教育思想
1、私学兴起的原因。
2、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 3、官学和私学的区别。 4、孔、孟、荀子关于人性的观点。 5、简述孔子的教学思想和原则。
孔子“启发”式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孟子“存养”式 荀子“积渐”式


1. 启发诱导 孔子教育方法的最基本原则。主要是解决教师的主 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放弃教师的主导 作用是不对的,限制或压抑学生的积极性更是十分 有害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按照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 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词。” 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 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 识的门扉,端正思维的方向。
1. 存心寡欲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 子存之”。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保 存“良心”,扩展“善端”。这一教育宗旨 就决定了孟子的教育方式是“存养式”的。 孟子认为存养和发展善端的障碍来自人的欲 望,主张以“寡欲”的方式来存养本心。欲 多则善少,欲少则善存。

2. 知耻改过 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欲望太多,就会做出不 义的事来,做了坏事,如果知道羞耻改过, 就会恢复本来的善性,所以“人不可以无 耻”。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过则勿惮改” 的思想,进一步指出“闻过则喜”“见善 则迁”。

3. 反求诸己 从性善论出发,重视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 己”。 特别提出“慎独”的修养方法,要自我反省、 自我监督、自我评价。 认为人的祸福,也决定于本人的作为。要 “自求多福”,不可“自作孽”。

4. 持志养气 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 “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与孔子不同 的是,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他认 为,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 “气”——精神状态。 他自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 气是靠“养”出来的,是靠平常的善言善行 积累起来的。 立志多属理智活动,养气主要是培养意 念和情感。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是道德教育 中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关于教学的主张,因其和孟子的哲学思想 体系不同,孟子主张“内发”,荀子主张 “外铄”。 1. 主张“闻见知行”,以行为重 2. 强调学思结合,虚一而静 3. 坚持锲而不舍,贵在渐积 4. 解蔽就偏,兼陈中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