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测量专项方案隧道施工测量专项方案编制:复核:审批:XX工区经理部第二作业队20 年月目录1.工程概况 (3)1.1.编制范围 (3)1.2.工程概况 (3)2.编制依据 (4)2.1主要技术指标 (4)2.2测量成果主要技术指标 (5)3.测量管理及组织机构 (6)3.1测量管理 (6)3.2测量工作任务安排与分工 (6)3.3测量组织机构 (7)3.4测量组人员配置情况 (8)3.5测量设备配置情况 (8)3.6测量实施方案 (9)3.6.1测量作业要求 (9)3.6.2控制测量 (11)3.6.3导线测量 (12)3.6.4水准测量 (14)3.6.5隧道测量放样 (14)4.竣工测量及测量资料整理 (20)5.资料归档管理 (20)6.测量质量保证措施 (21)7.特别注意事项 (21)1.工程概况1.1.编制范围该测量方案适用于昆明绕城高速公路东南段B标B4工区澄江隧道(左幅K92+310~K94+030;右幅K92+185~K94+030)。
1.2.工程概况澄江隧道右幅:起止点桩号为K92+185~K94+030,分阶段全长1845m:隧道起点端~K92+850.569位于R=3500m的左转圆曲线上,K92+850.569~K93+545.490位于直线上,K93+545.490~K93+875.490位于R=3000m、Ls=330m的右转缓和曲线上,K93+875.490~隧道终点端位于R=3000m的右转圆曲线上;隧道所在路段纵坡为1.950%、-0.550%;隧道最大埋深约150m。
澄江隧道左幅:起止点桩号为ZK92+310~ZK94+030,分阶段全长1720m:隧道起点端~ZK92+709.766位于直线上,ZK92+709.766~ZK93+227.567位于R=5000m的左转圆曲线上,ZK93+227.567~ZK93+455.778位于直线上,ZK93+455.778~ZK93+745.778位于R=2600m、Ls=290m的右转缓和曲线上,ZK93+745.778~隧道终点端位于R=2600m的右转圆曲线上;隧道所在路段纵坡为 2.735%、-0.550%;隧道最大埋深约155m。
2.编制依据2.1主要技术指标《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2.2测量成果主要技术指标隧道测量成果主要技术指标根据工程测量规范隧道洞内外控制等级如表3-1、3-2、3-3。
3-1 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3-2 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3-3隧道洞外、洞内高程控制测量的等级澄江隧道左幅长1720m、右幅长1845m,根据工程测量规范可知,澄江隧道洞外平面控制网等级为四等,洞内平面控制网等级为导线一级;洞内外高程控制网为四等。
3.测量管理及组织机构3.1测量管理项目施工测量实行责任制和复核制,总工程师为项目经理部测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联系设计、建设方并组织交接桩工作,负责审批项目经理部测量方案;工程部部长负责测量方案的审核及日常测量管理工作;测量组负责日常施工测量工作。
详见项目《施工测量管理制度》、公司《施工测量管理制度》。
3.2测量工作任务安排与分工施工准备阶段:根据移交的测量资料,配合公司测量队或股份公司精测队进行控制网测量;认真熟悉图纸,编制测量方案、计算测量基础数据并换手复核等工作。
施工阶段:定期对控制网进行复(联)测;每次测量放样前需进行常规复核,并对关键测量科目进行彻底换手测量,一般科目要进行同级换手测量;严格控制测量精度,并做好测量过程原始记录、归档工作,做到测量工作可追溯。
工程竣工阶段:做好竣工测量,及时准确地提出测量成果,以满足竣工验交的需要。
3.3测量组织机构总工程师、工程部长职责(1).贯彻落实公司测量管理办法。
(2).项目开工复测、贯通前最后一次控制测量必须由总工程师主持,并复核成果可靠性。
(3).工程部长每周对测量组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测量记录是否完整、平差成果是否可靠、日常测量工作是否与施工进度衔接良好等),并有书面检查记录。
3.4测量组人员配置情况测量工作专业性强,且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作业队必须依据承建工程的难易程度及工程量大小,配置相应的测量队伍和接受过公司组织专业测量培训的人员,并维持测量队伍的稳定。
作业队应任命一名责任心强、测量技术水平过硬且从事工程测量工作不少于2年的测量技术人员为测量主管工程师,负责管理工区的测量工作。
测量主管工程师调离时,须由总工程师组织工作移交。
作业队测量组定员不少于3人。
测量组人员配置详见附表1.3.5测量设备配置情况测量设备情况进行相关保养与维护要求:(1)仪器设备管理应由专人负责,其余人员配合管理。
(2)存放仪器应注意清洁干燥,采取严格防湿措施。
(3)测量仪器精密而复杂,在野外作业时经常遭受风吹、日晒、灰尘和湿气等有害因素侵蚀。
因此,测量仪器必须每周进行一次日常的保养(含脚架、对中杆等配套设备)。
每月对测量仪器(含对中杆)进行一次自检,自检时应做相应台账且备注标明自检情况。
(4)在仪器搬运过程中必须避免仪器受到较大的震动,避免震动使仪器光学零件松动、移位或损坏,造成仪器各轴线的几何关系变化。
测量设备配置情况详见附表2.3.6测量实施方案3.6.1测量作业要求外业要求(1)测量桩点的交接必须由双方持交桩表在现场核对、交接确认。
遗失的坚持补桩,无桩名者视为废桩,资料与现场不符的应予更正;(2)控制测量布设的导线及高程路线必须构成闭合检核条件,且应以闭合导线和闭合高程路线为主;(3)外业观测前必须对仪器设备的常数(如:加常数、乘常数、棱镜常数等)及相关设置进行检查。
查看仪器各种观测限差、气象改正等参数设置是否正确;(4)外业观测元素必须有多余观测量。
所有角度、距离观测均须至少完成一个完整测回,严禁半测回作业;(5)各种测量的原始观测记录(含电子记录)必须在现场同步做出,严禁事后补记、补绘。
原始资料不允许涂改。
不合格时,应按规范要求补测或重测;(6)使用已知点(包括平面控制点、方向点、高程点)进行引测、加点和工程放样前,必须坚持先检测后利用的原则。
确认桩点无疑、无误、无位移后方可使用;(7)重要工程的定位和放样,必须坚持用不同的方法或手段进行复核测量或换人检测后才能施工;(8)同一曲线上的多项工程由两个以上单位施工时,原则上应联合测量或由先施工的单位整体控制或复测,双方共同确认使用同一测量成果;(9)施工复测时,必须超越管段范围与相邻相关的测量桩点联测,并与有关单位共同签认相关的桩点和资料。
内业要求(1)工程测量内业工作应具有可追溯性,并保留过程痕迹备查;(2)用于测量的图纸资料应认真审核并作好图纸审查记录,必要时应作现场核对;(3)各种原始观测数据未经复核不得用于后续工程测量和计算工作,手工记录的各种原始资料,包括各种放样记录数据,在进行内业计算前必须逐项复核并签认;(4)内业工作应坚持两组独立平行计算并相互校核,也可以用不同的软件或计算方法进行重复检核计算。
抄录已知数据资料,必须核对,两计算人应分别独立查阅抄录,并互相核实;(5)各种控制测量及重要施工放样计算成果必须采取两人(组)独立计算或用不同的计算软件重复计算等手段进行复核;(6)对委托测量机构完成的测量成果,交付时应进行技术交底,验收前应进行必要的外业抽检工作;(7)工程测量成果资料发布实施必须分别有计算、复核和审核人员签字。
3.6.2控制测量控制点的复测和日常控制点自检(1)为确保整个工程测量准确无误,首先由项目部测量组组织对甲方提供的首级控制点进行复测,对控制点复核后将复测的结果交由监理工程师,控制点必须在满足规范精度的要求下并经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方可使用。
(2)坚持测量复核、换手复测、图纸资料审核核制度,确保起算数据和过程的准确性。
测量组要定期不定期的对管段内的控制点进行复核。
每个月进行一次洞外和洞内控制网复测,测量成果形成资料签字存档。
控制点加密及点位标识与保护(1)由于工程测量工作的需要,若甲方提供的控制点不方便工程施工放样,则要对控制点进行加密,加密点的埋设应符合相关《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
(2)埋设点位选择要求a视觉空间良好、交通方便、地基稳定能长期保存;b不影响施工的地方;c隧道洞内导线的边长宜近似相等,直线段不宜短于200m,曲线段不宜短于70m,导线边距离洞内设施不小于0.5m。
临时转点应用设站点以外的一个已知点进行复核。
(3)隧道双导线控制点纵向距离保持在50m~80m之间在隧道两侧埋设一对点,隧道控制点纵向距离保持在100m~120m之间在隧道中线附近设置一个点。
待埋设点完成后,使用前应该检查控制点是否牢固,填写控制点埋设进度表(表7-2-1)。
为了便于保护,应对做好的控制点做明显测量标志及围护等措施,然后根据已知点与新增点的关系进行排名编号,至此,控制点埋设完成。
测量标志由项目部测量组负责保护,项目部测量人应将标识清楚的测量桩点告知相关人员。
表7-2-13.6.3导线测量(1)导线测量是工程测量的开始,是工程施工测量工作运转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工程各结构部位的正确性与精确性,所以进行高精度的导线测量是工程测量关键的一步。
导线测量满足(表7-3-1)的技术要求。
表7-3-1(2)根据工程对导线精度的要求,布设相应的闭和导线或附合导线。
洞外平面控制网以四等控制,洞内平面控制以一级控制。
导线施测采用全站仪(全站仪在有效检定时期内,标称精度为Ma=±(a+bD),a 为固定误差mm ,b 比例误差mm ,D 为测距长度km )进行观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 导线长度(km ) 平均边长 (km ) 测角中误差 (″) 测距中误差(mm )测距相对中误差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差1″级仪器 2″级仪器 6″级仪器 三等143 1.8 20 1/150000 6 10 / 3.6 ≤1/55000 四等91.52.5 18 1/80000 4 6 / 5 ≤1/35000 一级40.5 5 15 1/30000 / 2 4 10 ≤1/15000 二级2.40.25 8 15 1/14000 / 1 3 16 ≤1/10000 三级 1.20.1 12 15 1/7000 / 1 2 24 ≤1/5000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