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读书笔记短篇(共4篇)

幼儿园读书笔记短篇(共4篇)

篇一:读书笔记例选读书是读快乐——读《我的图画书论》有感(一)松居直是日本的图画书创作家,对于图画书有着深入的研究,被称为日本的“儿童文化功劳者”,在他的《我的图画书论》中,处处透露着出一种观点——读书最重要的是体验书本身给我们带来的乐趣,读书是读快乐。

其一,读书不是读字。

读书和读字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虽然书是由一定的文字组成的,但它不是一个个单独无意义的字、词的机械堆砌,而是表达了一定的情境和情感,是向人们传递一种思想,一种精神的载体。

读书不是读字,而是感受一种愉悦,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言“读书不是修行,而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如果我们以认字为基础,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去辨别、区分某些文字,那么,读书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在这过程中,读字是目的,读书反而成了一种手段了,这与真正的读书是背道而驰的。

会识字并不代表会读书,松居直先生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书所表达的意思和内容,体验书所描绘的意境,才算是会读书。

在重视早期教育的今天,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三、四岁的孩子便能将《三字经》读或背个滚瓜烂熟,但他们并不真正理解其含义。

相反,松居直先生认为,从对读书概念理解的意义上来说,不识字的人也能读书。

也就是说,幼儿园的孩子虽然不认字,但他们同样可以读书,他们可以通过聆听成人的阅读来理解、想象故事。

其二,读书要抛却功利。

各样的测试。

这种想法固然没有错,但当读书被附加了那么多的目的时,读书本身的意义和乐趣却被忘却和抛弃。

当孩子读书时,家长们热衷的是指导和提问,唯恐孩子在看书时遗漏了“重要”的东西,他们往往在孩子还沉浸于故事书的遐想中时就开始将一堆堆的问题向孩子轰炸。

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说“大人却用提问的泥脚将这个童心的世界践踏得乱七八糟”。

更为糟糕的是,这种现象在目前幼儿园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许多老师自身没有或缺少阅读的经验,她们自以为是地操纵着孩子的思维,当孩子正欲进入故事翱翔时,却被教师生生地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久而久之,孩子在读书时会背上一个包袱,他在看书时关注的不是书的内容和情节,而是揣测成人会提出哪些问题。

要改变这种现状,正确的途径就是抛却功利的目的性,站在孩子的立场读书给孩子听。

因此,首先,我们要尊重孩子。

有过读书体验的人都知道,当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美文时,有时会被其中的意境所感动,久久不能自已;有时则有一种想说想写想表达的冲动;有时却只想一个人默默地回味和体会。

孩子也是一样的,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体验书籍,并不一定要用我们的方式去达成。

感悟固然重要,但感悟只有发自内心的才是最真实的,当被加上一定的目的时,感悟就显得空洞和无力了。

其次,要让孩子看真正有趣的书。

当前市场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图画书,但我们在为孩子选择时,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选择真正有趣的图画书。

在为孩子选择图书的问题上,我们不需要“务实”,要将那些带有实用目的的图画书推到一边去。

孩子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时期,那些能结合孩子生活经验,给孩子丰富想象空间的图画书才是好的书籍,“而且在那个世界里,无论动物还是玩具都能说话。

图画书的世界,童话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世界,是一个能看到用眼睛所看不到的东西的世界。

”我们要把孩子带入到这样的一个世界中去。

第三,要提供适合孩子的读书方式。

正如前面所言,孩子缺少识字阅读的能力,但不识字同样也能读书。

我们要采取更为轻松的方法,让孩子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其三,亲子阅读是最快乐的。

对于孩子来说,最亲近的情感莫过于对父母的依恋。

听父母为他们读书,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是没有什么能够替代的。

这是一个相互满足和愉悦的过程:父母为孩子读书,如果书籍本身又十分有趣的话,这时孩子的满足和喜悦是无可比拟的;父母看到孩子快乐,自己也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他们带着这种情感去为孩子读书时,所读的不光光是书里的内容,还包含着他们对孩子深深的爱恋,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会体会到这种爱的愉悦,这才是最为珍贵和难得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家长能做到这点,他们往往借口工作忙压力大,将孩子推到了电视机前,放弃了与孩子交流阅读的时间与机会,这是多么的可惜和可悲。

由孩子“为什么不爱听故事”谈幼儿园故事教学——读《我的图画书论》有感(二)当我们在进行故事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不同的孩子对同一个故事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刚开始能听一会,但很快就被其它事物所吸引;有的则东张西望,游离于故事之外。

孩子中为什么会有爱听故事和不爱听故事之分呢?分析这样的情况,教师的反思往往停留在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指向上,认为是孩子注意集中能力的差别或者是对故事内容是否感兴趣造成的,很少有人会去进一步思考:这种差别和不同是怎么形成的。

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里的阐述,为我们拔开云雾,显现真谛。

松居直先生认为,爱听故事的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不光光是听到,他还看到。

“故事的情境,清晰地形成画面(形象),在他们的心里,有如观看了一部短电影。

这些孩子听故事时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脸和嘴角,然而他们看到的并不是老师的脸,而是心中放映的故事的电影。

反之,对于听不进故事的孩子,松居直先生认为“是因为没有在心中想象故事、把它们变成画的能力。

而那些听了一半失去兴趣的,松居直先生又是这样分析的,他认为这样的孩子是由于不能理解其中的一个情境或片断,中断了对故事的想象而无法继续,“就像看电影的时候胶片断了一样。

一、丰富孩子的经验,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有着丰富经验的孩子,他的经历和感悟必然多于他人,他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也更为深刻。

同时,孩子的生活经验,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和感悟是一种内隐的,可迁移的知识,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理解力。

其实孩子爱不爱听故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对故事的理解。

如果故事能唤起孩子相关的回忆或经验,孩子就会身临其境,将自己融于故事之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主人公一起欢笑悲伤。

反之,再好听的故事,幼儿不能理解,那等于是对牛弹琴,弹琴的人还不觉得厌烦时,牛已经感觉无聊之至了。

例如,同样是《萝卜回来了》这个故事,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说,他们有过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亲身感受,知道为什么小动物在冬天特别寻找食物困难,所以他们更能理解故事中所描绘的冬天场景和故事中传递的小动物间相互关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他们关注着故事的发展,被故事所深深吸引。

二、因材择教,选择适合孩子的故事三、反思自身,正确对待孩子的“不爱听”我认为,开展故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曾具备独立阅读能力之前,以教师讲述的形式来帮助孩子感受文学作品,并在这过程中丰富幼儿的词汇,增强幼儿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

这一目的指导下开展的故事教学是一种愉悦的教学,它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快乐的,积极的。

完成教学。

故事教学是幼儿园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教学形式,但它的有效基于孩子对故事的喜爱。

画自己喜爱的书——读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感受嘉兴市华侨幼儿园张菊琴近来拜读了松居直先生的《我的图画书论》,感受颇深。

这本书阐述了松居直先生对于图画书的一些独到的见解。

看到其中的自制图画书章节,给我印象深刻,自制图画书是起源于一些人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图书,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心底里美好的愿望、想象而为孩子创作的图书。

如有名的丹麦的马蒂斯为孩子手工做的《蓝眼睛的小猫咪》,线条简单充满动感。

茂天井武先生根据自己早年在巴黎的生活为自己的孩子创作了有名的图画书《巴黎的孩子》。

濑名女士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喜欢吃萝卜就结合了女儿最喜欢的兔子形象与胡萝卜一起,创作出了一本图画书,这本书深受孩子们喜爱。

松居直先生还鼓励自己的儿子根据自己的自身经历动手做图画书。

结果上一年级和三年级的两个儿子利用一个暑假编绘出了平生的第一本图画书。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为儿童喜爱的图书是孩子身边的事,为儿童爱画的内容也是离孩子最近的。

上学期开始我们班级就在尝试着进行绘本教学的创作。

为孩子喜爱的内容他们总是很容易就表现出来了,但是他们不熟悉的内容却握着笔不知如何是好。

一、选择孩子熟悉的内容。

孩子熟悉的内容,往往是他们爱表现也易表现的内容。

二、选择孩子易于理解的内容。

困难,课堂效果也就不是很好了。

三、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内容。

兴趣点是创作的主要因素,在绘本创作中,注意提升孩子的兴趣点是非常重要的。

松居直先生在引导儿子做图画书的时候,主要的一点就是让他们“体验体验出图画书的乐趣”。

当我们的孩子看着自己的绘画作品竟然变成了一本本的图书,兴奋到了极致,但是如何保持孩子的这种兴致呢?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话题。

不仅要让孩子体验到制作图画书的乐趣,更要让他们体验到这个制作过程的乐趣。

而且,我们还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孩子对什么内容感兴趣。

进行绘本创作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一个尝试,如何让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快乐,在画的过程中获得与享受是我们更应寻找的一个方向。

引用松居直先生的一句话“播在孩子心中的快乐的图画书的种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发芽的,作为一粒种子。

创作基于阅读——读《我的图画书论》嘉兴市华侨幼儿园姜艳黎看了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让我体会到在进行绘本教学时,孩子的阅读也是占很大比重的。

要想顺利的进行绘本创作,首先要丰富孩子的阅读量。

有了一定的知识累积才能进行创作与想象。

就像那个一寸法师的故事似的,孩子们心中本身没有这么一个形象,无法把一寸和法师联系起来,此时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就无法形成对应的画面,那接下去的想象和创作又从何而来呢? 从上个学期开始我们班也尝试了绘本教学,在最初的试教过程中,我们是采用教师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幼儿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或是最喜欢的画面,用绘图的方式画下来。

其次教师或家长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图书。

一本好的绘本可能让孩子爱不释手,看了一遍又一遍,即使他们看不懂任何文字,但他们却能从这些图画中找到无限乐趣与想象,就像松居直所说的:“孩子们读的是图书中的画。

再次,让孩子学习如何阅读,这是重中之重。

孩子看书大部分是不带任何目的的,喜欢就看,不喜欢就不看。

时间看书,他们似乎也很享受拿着本书在手中翻翻看看的感觉,但每次看完书问他们“今天你们看了什么书”时,他们经常会一脸茫然的看着我,说不出个所以然。

后来经过我的观察,发现他们拿到书后并不是像看书的一般程序那样,从头看起,他们有的直接翻到中间,再从中间翻到末尾,最后又从新翻回头页,毫于顺序和章法的看书,等到把整本书的图画看遍了这本书也就算完了。

因此,对于书内容的理解基本是空白。

所以说,阅读是创作的基础,当孩子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有了感性的经验后,在进行绘本创作时就会有一定的创作基础与灵感,就能将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篇二: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张丹丹《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