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胶印油墨叠印工艺
在本篇文章中,中国标识网小编带领大家来认识一下胶印油墨的叠印工艺,让大家能掌握更多有关胶印和油墨方面的知识。
在彩色印刷中,后一色油墨在前一色油墨膜层上的附着,叫做油墨的叠印,也叫油墨的乘载转移。
彩色印刷品上的颜色一般是通过面积大小不同的黄、品红、青、黑等色的网点叠合或并列而呈现的。
因此,印刷品的色彩再现效果不
仅涉及油墨的光学性质,也与油墨叠印的先后和油墨叠印的多少有关。
1.叠印率及其测定
叠印率,也叫油墨的受墨力,是度量油墨叠印程度的物理量。
叠印率的数
值越高,叠印效果越好。
叠印率可以通过测定各色油墨的密度和油墨叠印的密
度值来计算。
在研究油墨叠印现象时,常把第二色油墨在第一色油墨膜层上的
叠印作为讨论的重点。
彩色印刷品的颜色一般由黄(Y),品红(M),青(C)三色油墨中的两色或三色叠印而成。
测定某一单色油墨的密度时,利用减色法原理在密度计中安装一只
滤色片,滤色片的颜色通常和所测油墨的颜色成补色。
例如,测黄油墨的密度
用蓝滤色片,测品红油墨的密度用绿滤色片,测青油墨的密度用红滤色片。
2.单色胶印机的油墨叠印
先印的油墨固着在承印物上接近干燥时,后一色油墨才印刷并附于其上,
称之为干式印刷。
单色胶印机的油墨叠印是以湿压干的方式进行的,属于干式
印刷。
承印物上附着油墨以后,表面原有的性质因被油墨覆盖而改变,因此墨膜
的表面性质就成了影响油墨叠印的主要因素。
对于单色胶印机的油墨叠印来说,如果第一色油墨的黏性大于第二色油墨的黏性,则第二色油墨能够很好地附着
在第一色墨膜上,叠印效果良好。
相反,如果第二色油墨的黏性大于第一色油
墨的黏性,第二色油墨不仅不能在第一色墨膜上很好地附着,还会把第一色油
墨带走,使叠印无法实现。
可见,油墨的黏性对于油墨的叠印有着十分重要的
意义。
在干式印刷中,若两色油墨的印刷间隔控制不当,先印的油墨已经干燥后
才印后一色油墨,则因干燥的墨膜已失去了黏性,后印刷的油墨很难附着上面,这便造成了所谓的油墨“晶化”现象。
为了防止油墨晶化现象的发生,第一色
油墨不宜加放燥油,有时为延缓油墨的干燥,还需要在油墨中添加抑制油墨干
燥的助剂。
综上所述,在实际生产中,为使单色胶印机油墨叠印顺利进行,必须使先
印的油墨层具有两个特性:
①保持一定的黏性,与后印的油墨的黏着力要大于后印油墨的内聚力。
②保持一定的润湿性,能被后印的油墨润湿而相互附着。
3.多色胶印机的油墨叠印
使用多色胶印机印刷时,每色之间的印刷问隔极短,前面印刷的油墨在几
分之一秒内就需要叠印新墨,先印的油墨来不及干燥,后一色油墨就要往上叠印,墨膜在湿的状态下相互附着,故称之为湿式印刷。
油墨的叠印是以湿压湿
的方式进行的。
在干式印刷中,后印的油墨是向已经固着并逐渐干燥的先印的油墨上转移,后印的油墨在墨膜的中间分离,即一半转移到前一色墨膜上,另一半仍留在橡
皮布滚筒表面。
湿式印刷则不然,后一色油墨一般是在两色油墨叠合的墨膜中
间分裂,少部分转移到前一色湿的墨膜上,大部分仍然留在橡皮布滚筒表面。
显然,湿式印刷的油墨叠印率比干式印刷的油墨叠印率低,油墨转移情况远不
如干式印刷的转移情况好,叠印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较复杂,影响油墨叠印率的
因素也较多。
具体的讲,影响多色胶印机油墨叠印最主要的因素是油墨的黏度、密度与明度。
下面以四色胶印机所用油墨为例详细讨论之。
油墨的黏度对湿式印刷的叠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油墨的黏度大,则黏性
亦大,墨层表现出较大的内聚力。
如果先印的油墨的黏度比后印的油墨的黏度低,后印的油墨会依赖自身的内聚力,把先印的油墨剥走,产生逆叠印,造成
湿式印刷无法进行。
因此,四色胶印机使用的油墨应该按照各机组滚筒的顺序,使油墨的黏度逐渐降低,对于黄、品红、青、黑墨来说,其黏度关系为:黑,青,品红,黄。
油墨的密度与墨膜的厚度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随着密度值
的增大,墨膜厚度也逐渐的增加。
对于湿式印刷来说,把墨膜厚度较大的油墨
放在后色序印刷,叠印效果良好。
本文由中国标识网收集整理,更多信息请访问标识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