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观
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着重做了五方面的改进:
一是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正确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

在教学每一个新知识时,我都要向学生简要说明这一知识在进一步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一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是如何得到广泛应用的,并且提出学习的要求,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还注意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刻苦精神,以及细心计算、自觉检验、及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并且注意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二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正确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要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又要借助一定的智力和能力,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所以,我在计算教学中,不以学生会计算为满足,而要求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觉运用计算法则;并且改变过去的教学时强调口算,复习考试时强调笔算的“应试”做法,加强了口算的练习和考核;还鼓励学生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
画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求周长、求面积等的计算方法,以加强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培养。

三是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要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才得以充分发挥。

这二者是统一的、辩证的。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例题“23-8”时,我用23根小棒让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动手操作,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学生操作时往往是从1捆10根的小棒中拿去8根,采用的是“破十法”的思路,而教材在讲述这道例题时,是把两位数分解成几十和十几,强调了从十几里减去一位数,我通过对这道例题及其前后教材的研究,认识到教材安排这样的思路有它的可能,又有它的必要。

说它可能,是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学生已经可以较快地分步想出口算结果,这种思路的安排有利于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巩固;说它必要,是指后面即将学习笔算减法的法则,特别是要重点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的退位法则。

如果迁就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破十法的思路来计算,今后遇到被减数和减数位数稍多一点,就显得很不方便;同时在教学中忽视一定的难度,就有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延缓发展的进程。

四是正确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这个基本要
求,这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我在教学中注意不搞“一刀切”,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差生身上,安排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题,保证了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练习课上,我除了安排稍有变化的习题外,有时还安排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练习题和富有思考的习题,逐步提高对练习的要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讨论难度较大的、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我把注意力集中在优生身上,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中差生也能从中受到启发,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是重在提高解题素养。

我根据通用教材对各年级安排的应用题教学内容,在低年级结合教学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引导学生思考“知道了……和……,可以求出……”,教给学生解题的综合思路;到了中年级,又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先要求出……”,教给学生解题的分析思路;在分析数量关系较为复杂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还引导学生将这两种解题思路结合起来协同运用,既从问题想到条件,又从条件想到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能较快地找到解答应用题的途径。

除了让学生掌握分析和综合这两种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解题思路外,我还结合高年级应用题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如假设、对应、转化等特殊的解题思路。

事实证明,学生掌握了这些解题思路,即使遇到没有见过面的不太繁杂的题,也能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找出解答的方法,使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要促使小学数学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关键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的转变。

我们必须认真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方向,切实把小学数学教学引到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轨道上来。

(责任编辑曾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