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设计

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设计

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课程设计专业:土木道桥班级:学号:姓名:时间:2013.12.30对交叉口拥堵的优化对策摘要:当前我国很多一线、二线城市的交通规划管理工作面临着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等问题,而城市道路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存在于道路交叉口。

本文通过回顾巴黎,北京,上海,杭州等国内外城市交通布局的原则与策略,并结合合肥实际交通道路建设,来分析和阐述交通道路在城市设计建设中得问题,辩证地予以比较,总结其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得出一套因地制宜、安全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方法。

关键词:交叉口、城市道路、安全、设计方法0引言对于城市而言,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道路是城市赖以生存和运行的基础。

截止2011年底,中国公路总里程突破400万公里,向500万里的目标跃进,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万公里增长了45倍,但道路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

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城市面临着由于道路建设滞后于城市人口和车辆增长带来的交通拥挤问题,交通供需矛盾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进程。

平面交叉口为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重要枢纽,其中的交通组成、特性十分复杂,亦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地点。

据交通机构的数据统计,美国平面交叉口事故数占总交通事故的36%;欧洲国家德国交通事故的60%~80%发生在道理交叉口;亚洲国家日本发生在交叉口及附近的事故数占总事故数的43%;在我国城市中,政府机构的统计资料表明,大约30%事故发生在道路的交叉口。

综上所述,平面交叉路口对于整个城市的道路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建立和完善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规划设计方法,对于合理分配交通资源,提高道路的整体安全性和快速通行能力,保证城市的交通通畅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问题传统道路交叉口的概念是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道路相交处,是车辆与行人汇集、转向、疏散的必经之地,是交通的咽喉。

城市道路交通平面交叉路口汇集了来自多个方向的车流和人流,是道路使用人群转换行驶路线的枢纽,在城中道路网中处于核心的位置。

交叉口作为城市道路的枢纽,城市的其他路段相比,更容易收到来自车流、人流、交通环境的影响。

据国家交通主管部门统计,大中城市中,机动车行驶的1/3时间用在平面交叉路面上,64%的交通事故发生在交叉路口上,在与非交叉路口对比,汽车的通行人流在交叉口处下降46%,我过城市在几何构造、导流、交通控制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1 几何构造由于我国历史上对于道路规划的重视程度较低,在许多城市的建设中,尤其是在一些城市的老城区中,道路交叉口存在许多弊端,如多岔路交叉口、不规则交叉口大量存在。

在新道路的建设中,在建设时期,建设者对建成后城市交通量的预测不准确、不充分,设计过程中对交叉口的几何设计不合理,如进出口车道设计不合理、交叉口面积过大、驾驶视距不足等,使得交叉口的交通通行能力大大下降,造成了城市的道路拥堵状况。

几种常见交叉口几何形式1.2 导流不足交叉口导流化的重点是车流、非机动车、行人流线分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安全措施。

但是,目前我国大量交叉口没有进行导流化出来,或者设计道路是配备导流标志、标线破损而没有修复,或交通标志不统一。

与车流方向和交通量不相适应的导流方案,会扰乱交通秩序,降低导致通行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交通事故的几率。

1.3 交通控制不足平面交叉口的交通控制与交叉口本身同样重要,对交叉口进行交通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信号控制,二是停让控制,三是在交叉口配备一定数量的警力对交叉口进行控制。

通过有关调查发现,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在交通控制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交通信号灯可见性不好 ,信号配时不能满足交通的需要;一些居民聚居区,行人过街闯红灯,或行人信号配时不合理,红灯时间过长;在上下班高峰期,没有配备警力对交叉口进行控制。

1. 4 交通环境交通环境涉及的内容很多,如当地的气候条件(雨、雾、能见度) 、照明情况、路面平整度和抗滑性、路表排水、沿路街道及植被、人的交通意识、社会经济状况、交通立法、医疗条件、交通安全紧急救援通信工具、智能运输系统等。

环境对交叉口的安全也不容忽视。

在交叉口处的四周建筑密集、商店林立、摊点凌乱、各种霓虹灯、广告牌、音乐声、叫卖声,使人心烦意乱,这样的环境往往是交通事故频发的地区。

2 交叉口的改善原则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安全改善中,首先要明白安全改善的基本原则: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应遵循“当前服从长远, 局部服从整体, 治标服从治本”的原则,符合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交通管理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

立足当前,以长远的眼光制定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规划。

规划的具体目标要做到贴近实际,便于操作。

满足本地交通通畅运行的要求。

所制定的交叉口设计方案应不断充实、完善和调整, 实现滚动发展。

交叉口的实际设计应因地制宜,符合当地地质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 不同规模的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侧重点不尽相同。

3 交叉口空间的优化设计3.1 交叉口优化设计思路在目前的交叉口空间设计中,一般都将交叉口范围压缩的很小,这是以机动车为本的交通思路,可以使交叉口内机动车的冲突区域减小,有利于行车安全。

但面对自行车与机动车的混合行驶,加上行人过街是对交通产生的不利状况,交叉口内的交通流向和秩序就变得十分复杂。

结果往往是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在交叉口内无序的通行。

在正常的信号灯两相位放行条件下,在交叉口的局部范围内,会出现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在多个点上存在冲突和交织。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土地的使用受限,交叉口规划时利用的使用空间不多。

在目前的交叉口空间设计中,主流思想认为交叉口范围越小越好。

这样不仅可以压缩城市交通冲突区范围,同时还能减少相位之间的损失时间。

常见的设计方法是沿路缘石划一条直线作为人行过街横道的内侧边线,再向外侧偏移一个人行道宽度作为外侧边线,构成行人过街横道,再加上车道的功能划分,就完成了交叉口的设计。

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交通流是混合交通流,机动车、自行车、行人混杂在一起,交叉口范2种采用环岛解决交叉口交通的方案围越大,越不适合管理,同时也没有足够的警力来维持秩序。

从交通流的运行条件考虑,使不同类型的交通流相互分离,运行干扰最小。

3.2 交叉口空间设计方向(1)充分利用城市道路交通网车流通过交叉口的时间相当于在直线路段的一倍左右,这使得交叉口成为城市交通网中的“瓶颈”。

为提高车流在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相匹配在城市道路设计时期,要合理划分交叉口通行空间,明确车流、人流、非机动车的交通运行轨迹,才能使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在交叉口空间左转、右转、直行各行其道,配合良好的交通信号对交通流的引导,实现交通流的运行顺畅。

此外,自行车道、人行道的无障碍设计,明确。

合理的道路标志设计,完善的附属设施设计,可以加快自行车、人流的通过速度,减轻交叉口面对的交通压力。

(2)提高交通的安全在交叉口,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较高,交通事故往往减弱交叉口的的通行能力,造成城市交通的通行压力。

对于机动车来说,在车辆运行过程中,需要保证其转弯半径和足够的视距范围。

在混合交通流中,由于自行车和行人是交通中的弱势群体,保证其人身安全尤为重要。

道路交叉口的的安全设计主要是将交通流的渠化与交通信号控制结合在一起,将空间上存在冲突的各股交通流在时间上分离开来。

(3)交通环境设计交通的景观设计也是城市道路交叉口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城市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交通与环境协调的体现。

传统的道路景观主要表现为道路线形、街旁建筑、空间设施、小品绿化等,现代城市景观的评价将连续交通流的线形美和新交通体系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引入。

通过交叉口交通环境的合理设计,增强交通流的连续性,减少机动车在交叉口的延误,从而减少废气、噪声、震动等污染,正是交通与环境相协调的深层次考虑。

3.3交叉口平面设计方法平面交叉口设计包括:进出口道车道数、进出口道车道宽度和人行道宽度;车道功能划分、交通流导行轨迹线、公交停靠站、停车线位置和行人过街横道宽度和位置、交通岛等交通渠化设计;视距三角形;竖向设计;各类标志布置以及信号配时基本方案设计等。

平面交叉口设计和交通管制实施的原则:1. 交叉口是交通冲突地点,为提高交通安全和通行率,在没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需要实行“路权”分配的标志和标线设置措施。

2.为改善交通安全,交叉口需对机动车、行人、自行车交通采用规范化的交通安全和交通控制设计,其中包括:地面标线渠化、导流岛、人行道、自行车道、禁令、警告等标志和地面标线。

3. 新建平面交叉口,应以交叉口红线为依据,根据相交道路的类别以及设计车型、车速、交通流量流向,并考虑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设计。

4. 各类道路交叉口的进出口道应为行人安全过街或方便残疾人使用和通行提供必要的条件,包括过街空间、过街信号、交通安全岛、缘石坡道、触感盲道等。

5. 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应符合行车舒适、排水迅速和美观的要求,其标高应与周围街坊标高相协调。

6. 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规划红线应做成圆曲线或切角斜线、并须满足视距三角形要求。

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高出道路平面标高1.2m的视线障碍物。

7. 交叉口是交通改变方向的地点,需为驾驶者提供信息明确、简练、可视性强的指导性信息标志。

8. 本设计以国标GB5768-2009为主要依据。

1)首先在每条道路上设置出平滑过渡的道路中线。

2)然后在中线两侧画出平均分配的鱼肚皮左转车道。

3)以鱼肚皮或中线为基线,向两侧均衡画出车道线和非机动车道线。

4)再在交叉口四角按照右转尺寸标准画出右转车道。

5)在车道线全部设置完成后,交叉口四角自然形成了4个三角导流岛区,最后在三角导流区设置凸台或平面导流岛。

6)车道线应该明晰可见,分配均衡,连续不间断。

7)交叉口进出口的直行车道要尽量平滑对齐、对称、不偏移。

8)车道宽度应设置合理,宽度太小会影响大型车的通行,太大会造成同车道并行2辆车的现象,而引起交通事故。

应根据道路实际宽度情况变更,一般选取3.0~3.75m。

交叉口进口设置与直行车道分离的左转车道是保证交叉口通行率的一个重要措施。

1)条件许可时应该尽量将左转交通流与直行交通“分离开”,使得直行车道在交叉口进出口处保持“直线”状。

一般使占主流的直行车辆在交叉口前后“不改变”自己的车道而顺利通过交叉口,以提高主车流的通过率和信号控制率。

2)左转车道必须保持以道路中线两侧均衡对称,保持交叉口进出口两端的左转车道互相对齐。

3)左转车道的设置长度根据交叉口左转车平均流量确定,本设计设置的标准长度为30m(即,可有5辆车等待)。

4)左转车道设置形式可分为以下两种:车道中心单黄线(或双黄线)向左偏移半个车道,腾出左转车道的宽度。

a 在实施过程中,增加左转车道可以通过缩小其他车道宽度、挤占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和拓宽交叉口道路的宽度来实现。

b 左转车道设置一般采用规范化的鱼肚皮型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