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练习题答案5

2018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练习题答案5

2018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练习题答案5
【- 司法考试二卷】
2018年司法考试即将开始,小编在这里为考生们整理了2018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练习题答案,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小编的及时更新哦。

2018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练习题答案5
【内容提要】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在我国刑法理论上,通常从层次上将犯罪客体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亦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全部。

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亦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亦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

它与犯罪客体既是有联系,又有区别。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它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等内容。

我国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指表现人的意志或意识,危害社会的行为。

它包括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

刑法意义上的危害结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由于被告人的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所谓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通常也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

原因与结果是哲学上的一对范畴。

在辩证唯物主义因果论看来,引起一定现象发生的现象是原因,被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这种现象与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就是因果关系。

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相对性、时间序列性、条件性和具体性以及复杂性等方面的特征。

至于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是指犯罪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手段)等因素。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

犯罪主体可以从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