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本章知识点,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2.小组交流完善、补缺自己的思维导图,培养团结合作能力。
3.聚焦典型题例,突破本章重难点。
4.利用分组抢答形式巩固本章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电荷的相关知识。
2.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3.了解电流的形成原因,产生电流的条件,电流方向的规定。
4.掌握电路的三种状态,会识别短路现象。
5.会辨别区分串并联电路,连接电路。
6.学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三、教学难点:
1.串并联电路的识别、连线。
2.短路现象的识别,及对短路故障的判断。
3.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四、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电学的第一章《电流和电路》,那么这一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在中考中占有30%的赋分比例,也是我们学习后面电学的基础。
因此我们利用本节课对这一章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查漏补缺。
检查一下同学们利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课件展示教学目标,并做简要解释。
学习目标
1.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本章知识点。
2.小组交流完善、补缺自己的思维导图。
3.聚焦典型题例,重点突破。
4.利用抢答形式巩固本章所学知识。
教学环节一: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本章知识点进行梳理。
确定一级主题电流和电路,二级主题分为三个分别是电荷、电流、电路。
三级主题是各相关细化知识点。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老师提示关键字,尽量让学生回答出相关知识,对整张知识点系统的进行归纳梳理。
教学环节二: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前后四人一组,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通过讨论、交流来补充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对老师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观察,巡视,指点学生的作品,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上台补充老师的思维导图。
教学环节三:老师对在学生活动中巡视发现的一些优秀思维导图进行展示点评。
指出不足之处。
激发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积极性。
教学环节四:聚焦难题,重点突破。
幻灯片展示典型例题。
例题一:如下图所示,闭合开关S时,灯泡L1、L2都不亮。
用一段导线的两端接触
a、b两点时,两灯都不亮;接触
b、c两点时,两灯都不亮;接触C、d两点时,
两灯都亮。
则( )
A.灯L1断路
B.灯L2断路
C.灯L2短路
D.开关S断路
通过本题让学生学会用一根导线判断断路的方法,即把导线接在电路两点之间即假设该处出现断路,其他用电器应该工作,如果不工作,则假设不成立。
例题二:小明家中装有一台电视机、一台洗衣机、两盏照明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分别为200 mA、1A、300mA和250mA。
如果电路中的电流不允许超过3A,问他家最多
还能再装300mA的照明灯多少盏?
通过本题,考查学生对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认识。
并对结果的取舍,重点解释说明,只能舍不能入,否则会超出干路能承受的电流值,造成危险。
例题三:在下图中,闭合开关后,通过灯泡L1的电流为0.5A,通过灯泡L2的电流为0.4A。
试根据图甲将图乙中的实物用铅笔画线表示导线连接起来。
通过本题考查学生连接实物电路的能力,并注意电流表的注意事项。
教学环节五:把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左右两队,进行抢答。
每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被对方同学纠正,对方得10分。
在这个活动中,利用鼓励、启发、肢体语言、眼神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教学气氛,旨在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总结两队得分,对同学们的表现予以肯定,并指出不足。
在以后的学习中对本章知识加强练习。
作业:课后单元过关检测题。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电”的知识,既熟悉,又陌生,既好奇,又害怕,更让人感到神秘。
刚开始学时,也会有些恐惧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与主体,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不要死记硬背,才能获得相应的多方面能力。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还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
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