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三校联考语文试卷一阅读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12分)①食物是危险的,但食物更是美好的。
②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播出后,《舌尖上的中国》便成了新浪微博热门关键词,□□让那些“不看电视很多年”的80后,纷纷锁定每晚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传说中的“吃货指南”。
③更夸张的是这部纪录片引发的“吃货效应”。
来自淘宝的数据显示:5月14日开播至今,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高达400万次,片中出现的毛豆腐搜索量甚至增长了48倍。
有人在微博上爆料:第一集介绍云南火腿之后,某淘宝店产生33笔订单,其中32笔是在节目播出当晚。
据说,有不少吃货是按图索骥,边看电视边下订单。
有网友专门制作菜单,香菇灌汤包、西湖醋鱼、葱烧海参、剁椒鱼头等片中提到的食物悉数尽收;有网友提议开个相关食品实体店;有网友呼吁干脆组个美食旅行团走一路吃一路……《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各种“舌尖体...”也开始在网上雨后春笋般涌现。
④播出效果这么火,《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却表示“挺不适应”,“好多人理解的,跟我们原来想表达的,不是很吻合。
”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
⑤《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但比起片中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画面,这部纪录片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它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这一点,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上也有体现——既是筷子与肉,又是远山近水与轻舟。
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⑥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去年3月,《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拍摄。
一年多时间,央视纪录频道二三十人的团队走南闯北,包括港澳台在内,选取了60多个拍摄点,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记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
陈晓卿说,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揭示出中国是个大一统的国家。
”陈晓卿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更关心的正是人与食物的关系。
⑦对中国人而言,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了。
《舌尖上的中国》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儿孙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吃着年糕唠家常。
然而,短暂的团聚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
“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希望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
”陈晓卿说。
⑧《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中国》这类片子其实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因为爱中国饮食,所以更爱中国。
”资深媒体人陈女士在微博上这样写道。
“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
(节选自吴晓东《〈舌尖上的中国〉:一个民族的情感共鸣》)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中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因而 B. 甚至 C.于是 D. 同时2.根据文意,请写出第③段中“舌尖体”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2分)3.原文中有下面文字,应该把它添加在第段后,文章表达才比较完整清晰。
(2分)原文:“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陈晓卿说。
4.对本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价值就在于传播了中国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
B.第④段中,面对播出效果的火爆,《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表示“挺不适应”,意在表现陈导对待名利荣誉的淡定从容。
C.《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设计富有创意,也体现了这部纪录片的浓郁的中国韵味。
D.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片中浙江慈城的一对空巢老人精心制作年糕,盼等儿孙回家团聚的故事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5.据报道,第65届戛纳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曾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
综观全文,请你推断是哪些原因引发了他观看这部影片的兴趣。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
(15分)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
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
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续。
乡村里有狗吠鸡鸣牛哞,有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有静静地流淌的小河,在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
③走进田野,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
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到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都包含着铁质。
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所以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充分的存在理由。
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显得格外亮丽。
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都缘自树干的启迪。
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上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能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不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土地时刻迸发出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的人。
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高声地地骂一阵;悲哀时会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掩。
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
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闪电,他们不怕胼手胝足,他们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艰辛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种的姿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
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
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人们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
城里人始终都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
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应该是我们思...。
...考.的问题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
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蚀乡村而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得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
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永远不能忘记乡村的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6.在第3、4、5段中,作者形象地说明了“铁质”所具有的特质,请分点简要概括。
(3分)7.第6段在文中的作用。
(2分)8.“我”已“走进了城市”,为什么还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3分)9.下列对文章赏析不当..的两项是()()(4分)A.开篇“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
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B.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本文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方法,生动表现出“我”对乡村无比亲切的感受。
D.本文着重阐述了乡村与城市的辩证关系,提醒每个出身农村的城里人不要忘记乡村铁质。
E.本文语言畅达,富有表现力,整散结合,把作者对乡村的情感表达得质朴而又动人。
10.从全文看,第6段中“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不仅仅限于“是否要寻回乡村的铁质”,还应该包含其它内容,请写出其中的一点并就此谈谈你的思考。
(3分)(三)默写(5分)【任选5空,超过5空,按前5空评分】11.(1) 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诗经·蒹葭》)(3),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史》)(4),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5)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柳宗元《小石潭记》)(6),更吹落,星如雨。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四)阅读以下作品,完成第12-15题。
(6分)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本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12.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一首五言律诗是《》。
(1分)1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B. “况属”二字,起着承接、递进的作用,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再展开一个更为阔大的画面。
C.三四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含有草木摇落的悲秋之境。
D.全诗语言清新明快,结构严谨,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14.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请分析本诗最后一句以景结情的艺术效果。
(3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13分)①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日将暮,取儿藁葬。
近抚之,气息惙然。
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夫妻心稍慰,但几神气痴木,奄奄思睡。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成以其小,劣之。
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
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喜而收之。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