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教学目的: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揭示诗题1. 导入诗题2. 理解诗题(二)理解诗句1. 朗读全诗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三)总结练习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1. 形近字组词钓()稚()遥()钩()准()摇()2. 多音字组词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小儿垂钓》案例: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

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

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

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

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

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

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

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别董大教学目标: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请学生说略)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

(板书:面对困境)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

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

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

)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读)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

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

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

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

(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

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

(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

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

)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连起来读。

(小组读、个别读)读好后——(画雁)……?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

(出示句子)1、大雁对北风说:。

2、大雁对飞雪说:。

3、大雁对自己说:。

4、我想对大雁说:。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

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

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

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目标: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二、课内交流:1.你对韩愈了解多少?韩愈(768-824),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写此诗时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

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

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

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

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上调为吏部侍郎。

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

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

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此诗云:"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

朱彝尊《批韩诗》曰:"景绝妙,写得亦绝妙"。

3.读诗题,你从诗题读出了哪些信息?“早春”二字点明了季节;“呈”是说作者写的这首诗是送人的,并且说出了呈送的对象: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

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

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三、整体感知: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译文或注释:初春的小雨落到京城的街道上,如同酥油一样柔腻光滑,绿茸茸的细草,远看似青,而近看似无。

这种景致正是一年中最美的,胜过春末满城佛动着的如烟如雾的杨柳。

3.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四、小组合作研讨问题:1.本诗中的“润”字用得很好,请加以品析一个“润”字,写出了蒙蒙的小雨雨丝的轻细和柔和,有滋润的意思,同时和缓而不朦胧,又有无声的隐含意,表现出在草色呈现之前,雨滋润小草而不被众人发现的原因。

总之,一个“润”字,形象生动,余味绵延。

2.韩诗写春草“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一种怎样的视觉体验?人们都说这句诗写得妙,说说它妙在哪里。

(问题结论参看“阅读练习”四题第四小题解答,见教师用书。

这一个问题或可与白居易的诗句“浅草才能没马蹄”比较,还可探究审美启示。

但这对初中生可能有难度。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

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

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3.会心一悟: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