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南大学关于修订2020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细则

江南大学关于修订2020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细则

江南大学关于修订2020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
实施细则
为扎实有序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根据《江南大学关于修订2020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现制定本实施细则,请各单位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并充分领会文件精神,做好修订工作。

一、课程设置及要求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组成。

通识教育必修课包括思政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军体类和成长规划类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包括创新创业类、国学文化类、科学精神类、心理健康类、法律思辨类、艺体审美类和非技术能力课程类组成。

(1)通识教育必修课具体安排及要求如表1:
表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
①思政类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6门必修课,共计16学分,总学时为320。

②外语类课程
大学英语实行分级分模块教学,1-4学期开设,共8学分(英语专业修读第二外语),总学时为192。

③计算机类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安排在第1或第2学期开设,共1学分,48学时,其中16学时讲课,32学时上机,采用SPOC在线学习方式。

除计算机类专业外均需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④军体类课程
军事理论:安排在第1或第2学期开设,共2学分,36学时,其中32学时讲课,4学时实践。

军事技能:安排在第一个短学期开设,共2学分,安排3周。

体育课:安排第1-4学期,共4学分,128学时。

⑤成长规划类课程
新生研讨课:安排在第1或第2学期开设,共1学分,16学时。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安排在第2、6学期开设,共0.5学分,16学时。

心理健康:安排在第1或第2学期开设,共0.5学分,16学时。

(2)通识教育选修课
自2020年9月入学的全日制本科学生,须于第2至第7学期内,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的创新创业类、国学文化类、科学精神类、法律思辨类、心理健康类、艺体审美类和非技术能力课程类中的7个模块中,每个模块最多选修2学分;其中,创新创业类必选2学分。

每学期最多选修2门。

2、学科平台课程
学科平台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集中性实践环节。

各学院要积极建设学科平台课程,打通各专业的基础课程,鼓励跨学院建设相近专业共用的大平台课程。

加强对已形成的数学物理类、化学化工类、电工电子类、机电类等跨学院大类学科基础课教学平台的建设,相应课程群的建设由开课学院负责。

进一步优化大类学科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方案,各专业根据培养要求进行选择。

(1)数学物理类课程
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开设课程,具体安排及要求如表2:
(2)化学化工类课程
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开设课程,具体安排及要求如表3:
(3)机电类基础课程
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开设课程,具体安排及要求如表4:
表4:机电类课程设置
(4)程序设计类课程
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开设课程,具体安排及要求如表5:
表5:计算机程序语言类课程设置
(5)学科集中性实践环节
机械类专业工程实训(含金工实习)2.5学分(5周),在第2、3两个学期开展;其他理工类专业工程实训(含金工实习)1学分(2周),安排在第2或3学期进行。

其他集中性实践环节由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设置。

3、专业教育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要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规范认真梳理确定,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整合,确定学科平台课程8-12门,专业核心课程5~8门;要听取同行、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参考相关专业认证标准,充分体现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减少不必要的课内学时,增加实践、实验比重、课程设计比重,鼓励设置新型研讨课程、项目专题课程等,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根据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有条件的专业可以开设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

(2)专业选修课程
各专业根据专业发展最新趋势,以及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开设相关课程,鼓励按模块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学院要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的数量,提供的选修课程总学分应为学生应选修学分的1.5-2倍。

(3)专业集中性实践环节
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四学年进行,原则上为8学分(16周)。

其他集中性实践环节由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设置为必修,原则上1周对应0.5学分。

4、能力拓展课程
此模块课程要求学生修满20学分。

其中专业自主课程16学分,为选修形式,
要求比例控制在应选修学分的1.2-2倍,主要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成长需要的学科交叉、专业成长和国际视野课程,各专业在高年级开设学科前沿课,共1学分16学时。

创新实践环节4学分,包括第二课堂2学分、创新创业训练2个学分,结合各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国际交流、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开设,第二课堂按《江南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办法》执行,创新创业训练按照《江南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学分认定办法》执行。

二、课程编码规则
课程编码由7位数字组成。

其中第1-2位为开课学院(教学单位)编码,第3位为课程性质编码,第4位为选修类别编码,第5、6、7位为课程流水号。

(1)开课学院(教学单位)编码
第一、二位为开课学院(教学单位)编码,具体如表6:
表6:开课学院(教学单位)编码
(2)课程性质编码
第三位为课程性质编码,分别为:1-通识教育必修课,2-通识教育选修课,3-学科基础课程,4-学科集中性实践环节,5-专业核心课程,6-专业选修课程,7-专业集中性实践环节,8-专业自主课程,9-创新实践环节。

(3)课程模块编码
第四位为课程模块编码,通识必修课程中,思政类课程、外语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军体类课程、成长规划类课程分别对应编号1-5。

通识选修课程中,创新创业类、国学文化类、科学精神类、心理健康类、法律思辨类、艺体审美类、非技术能力课程类分别对应编号1-7。

(4)课程流水号
第五、六、七位为课程流水号,用于区分不同课程,由001开始编码。

课程名称相同但学分、学时、考核方式等不同的课程均视为不同课程而分别进行编码。

三、学期和学时学分安排
1、学期安排
总体安排:每学年两长一短三学期制,四年制学生在校期间共安排8个长学期和3个短学期。

教学周安排:每学年两个长学期各安排授课16周和考试1-2周,每学期的课时分布、课程先修后继的安排要科学、合理。

寒暑假一般共安排12周。

短学期安排:优化短学期课程,集中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国际专家课程、企业创新工作坊、知识产权讲座等,提升教学活力与产教多方位融合,形成“协同育人”品牌教学模式。

✧短学期时间为3周;第一个短学期统一安排军事技能课程,第二、三个
短学期安排4-6个学分的教学活动,主要安排部分集中性实践环节、部
分通识选修课、部分短学时的专业选修课、部分辅修专业课程、部分重
修班课程、第二课堂活动等。

✧统筹设置以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习项目和科技创新
活动等内容;以拓展国际视野、增长见识为目标的国内外交流交换、短
期实习实训等内容;以提高人文情怀、培养艺术素养为目标的高雅艺术
活动、人文素质讲座、学科专业发展讲座等内容;以补充完善长学期课
程为目标的专业特色课程、课程设计、创新研修课程、专业辅修课程、
实验补修课程等内容。

2、学分、学时安排
毕业学分要求:四年制专业最低学分要求为165学分。

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
累计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少于25%,其他类专业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少于20%。

学分学时对应关系:课程的学时数原则上应为8的倍数。

理论课程一般每16学时计1学分,实验(实践、上机)课程一般每32学时计1学分,低于16学时的课内实验按照理论课计算。

原则上毕业设计(论文)每1周计0.5学分,其他集中性实践环节每1周计0.5学分,社会实践等分散进行的实践环节满32学时计1学分。

周学时安排:每学期均衡安排课时,原则上每周安排24学时左右的课堂教学,周学时数最多不超过30学时。

各专业总学时一般应控制在理工类本科专业总学时不超过2600学时、其他类本科专业不超过2400学时。

3、五年制本科专业学期安排、学分、学时在参考此细则基础上另外制定实施方案。

四、课程考核安排
原则上各专业平均每学期安排3门左右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统一采用百分制。

其余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