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太极拳24式之弊端(2)孙文华(老师) 2009-12-31起势之弊端简化太极拳24式的“起势”也有弊端,主要是对太极拳中起势的描述,有关书均没有交待清楚。
现以中国武术院审定的各式简化太极拳举例:吴式“两腿屈膝松胯半蹲,同时,两手屈臂,下按至胯旁,手心向上,指尖向前”。
杨式“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慢慢向下按至大腿外侧,掌指向前,掌心向下,眼看前方”。
《太极拳竞赛套路》书中记录:“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于腹前,掌与膝相对。
”《简化太极拳挂图》(国家体育总局编)文中记录:“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
”《怎样教好简化太极拳》文中记录:“同时随屈膝下蹲,两臂慢慢下落,两掌轻轻下按至与腹部同高,展掌舒指,两肩松沉,两肘微下垂与膝相对;落臂按掌须与出膝下蹲协调一致。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与学》书中记录:“两掌下按是手心朝下,要有主动下按的动作,按到两手与腹同高时,须展掌、舒指。
”按书中图示,两手置在胃口处,并不是小腹处。
《太极拳运动》书中写到:“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真是众说纷纭,莫可衷是,究竟两手置于何处为准据?使人如坠五里雾中。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系统。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气血周经,阴阳气脉流行,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互相谐调,乃有精神饱满。
根据太极拳的原则,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
“上体保持正直”就是上体不动。
“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于腹前,掌与膝相对”。
这些动作怎么可能做出来呢?一动无有不动,上体不可能保持正直,两臂下落时必然有含胸吸腹劲力体现出来,上身保持正直与下蹲相对应的身姿相对,意味着上体不动的情况下下蹲,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意味着上体不动的情况下蹲,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实际上在做下蹲的动作时,必须有悬顶吸腹,含胸拔背的动作。
所以“上体保持正直”是错误的。
因为太极拳是讲“曲中求直”。
两掌下按,腕低于肘时已经做不到两肘下垂,下垂意味着腕高于肘。
其腕低于肘时,下垂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是脱臼有病。
就前胸而论,两乳相齐的中正点为膻中,膻中上下为胸为肺,左为心宫。
右谓玄宫。
这里“玄”不是指玄武的玄,而是指玄虚的玄,指玄虚、玄空。
左为心,右为肺。
“黑虎掏心”并不是真正的打心宫心脏,而实质是指打胃部。
青龙为肝,脾胃为黄婆。
胃的下边才是腹,腹的下边是神阙,神阙下为丹田。
神阙以下有膀胱、小肠。
常人认为的腹,是由腰以下。
腰以上是胃,腰以下是腹。
那么究竟两掌下落落在哪个部位上为标准,任何太极拳的书中都没做交待。
而传统宗风认为,置于膻中为佳。
“气会膻中”这四个字已经交待清楚了。
人身之气血交会在“膻中”这个部位,是医家之定论的常识。
明确地说,根据武通于医的道理,拳家不懂医家之生理常识是害人无穷的。
实际上练习者通常上元亏损,这是客观事实,辩证而论,双手可以稍微再向下偏移,以肺之下胃之上为好。
又如“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手心向下”(简化太极拳挂图);“两臂慢慢向前平举至两手高与肩平,两臂自然伸直(不要用力挺直),距离与肩同宽,两肘微下垂(肘尖不要外撇),两肩松沉,两手手心向下,手指微屈,指尖向前”(《怎样教好练好简化太极拳》)。
以上都讲到“两手臂平伸”,这是不对的。
传统是以《太极拳论》为原则。
太极拳经典讲“曲中求直”,太极拳起势应该是阳气升腾所至。
两臂不要以伸直为度,伸直影响气脉流通,应该“曲中求直”。
为什么这样做,是根据身体结构原理,以尽浑元之象(前后为长圆,左右为扁圆)。
吊腕而起,是以腕打出击,向下落时,两掌骨向下砸。
这是传统宗风的切腕,五指轮张向下砸。
“两臂抬平”的动作分析太极拳运动要求呼吸“细、柔、深、长”,动作要缓慢,才有益于动作和气脉行经内外相调。
因为(人是直立的,不可能手足共动)人手三阳气脉先动,故要两臂慢慢向前平举。
(人手足分为十二经:六阴六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手三阳之经脉在手臂的外部。
抬平为准,过高则阳亢,过低则不足。
与肩同宽,两手臂窄宽于肩,胸间气脉皆不得宣通,窄则蔽之,宽则过之。
同时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都会因动作异殊,影响产生流度多少而久之出现失去准度。
简化太极拳24式,是根据传统太极拳缩减的,故应使其动作更利于经脉循环。
两臂慢慢向前平举,即是“高与肩平”。
注意,两臂平举时,切忌伸得过直。
一是过直大臂小臂不能放松,不松则不灵活,有碍於气脉行经。
二是过于直,正面观之胸腹全露,失于防范。
这类错误,传统称之为“大敞门”,是说胸腹露空,便於对方进击。
拳经又有“中节不明,全身是空”的说法。
两臂慢慢向前平举,即是大臂小臂平举,不包括手。
从关节上分,是肩肘腕这三节关系,以肩为抬臂之轴,肘要微弯,腕上抬时两手相随。
“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猫行,猫的前爪腕步以下是松的,小腿前举,而爪做搭拉状。
是手心虚含,手指向下垂悬,指尖微微内操,如提拿球状。
手随两臂上时即做抓球状,随两臂抬平而呈提拿球状。
这是古人造意“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五指虚扣,举动虚灵。
大臂小臂之间肘微变,要“内无其心,外无其象”。
身心中唯一团元气,这样利于养心养性。
两臂抬平而后,从上向下做投影,出现的俯视图,两臂不是两条直线,而是相对的两条弧线(即象括号一样)。
这样能在松驰中利於经脉循环。
从技法上也可以“顾住三前”。
一是减少胸腹的暴露部分,二是对方在进击肘,我稍有转腰,即可随“抬臂”封住对方进击之手。
旧传“抬臂”时小臂、腕可上崩击对方,因手三阳化力自然藏有威猛之势,双吊球也是“采在十指”的技法,同时可以用拿闭、分筋、挫骨等法应敌。
此势为“太极双吊球”式。
动作中,两臂向前平举,有人误将手指伸,指尖向前。
而且从主视投影图中的照片看到指尖向上,掌心向前。
按传统宗风而言,还是遵照太极双吊球的手式为好。
因为太极拳是“体用一焉”的操演锻炼法,拳诀有“练时情中有,用时形内含”的语句。
告诉学人说练拳的时候,是怎样的练法,同时懂得用法。
一旦遇敌手施技出手,形态中自然含有技击的运化。
若以双手掌心向下前方,指尖向前,那么则会让对方施以“采”法,挫伤自己手指,不但失去反击时机,而使自己处于危险处境。
就循经而言,指尖向前也使阴阳气脉失之平和,手指伸平,反而不能放松灵活,手指向上弹打所用的反背抄掌,也显得无力。
弧形运动和“球体”体现的分析在太极拳二十四式完整行功中离不开弧形运动和球形的体现,甚至抱球的动作在行功过程中则反复出现多次。
那么太极拳与球的关系是怎样的相关呢?动作中所抱的球是称作太极球还是什么?这已经成为每个打太极拳的人都知道而又说不清的内容。
太极拳的书中也有这方面的要求。
如《简化太极拳》1973年2月第1版,1985年5月第7次印刷发行本,在第一节“初学太极拳的注意事项中”这样介绍:太极拳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个体育项目,是一种较好的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手段。
经常打太极拳,能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保持充沛的精力,以便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一般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
因此,要求打太极拳时做到:精神贯注,上下相随,虚实分明,连贯圆活,速度均匀,动作运行路线处处带有弧形,整套练习起来,好象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文中仅“抱球”字样就有7处。
传统太极中有横运太极手之专修。
横运太极手是以小混元球所化而生,两手左右分轮,各行其经。
手在上与肩平齐,左右行之乃开手太阴肺脉。
翻转之时,左右运循上约与肩齐,大指微向下,掌心稍处展捋手以助金气运行,翻转而后化托掌运至小腹处,即丹田处,循经内脉,为金生水之脏象,左右手上下交错而行,这样一上一下,左右转轮循脉。
两手虚含之处正是胃宫土位,人之后天纳水谷之脏,是以先天金水相生之脏象,脏腑内液交流。
至于后天,四肢摇则水谷消,运化生命之机契,方为行功之则律。
每见世人不懂脏象,脉络,气血行经,苟于其术,多有违悖人身内脉之运化,而误授传人。
真是一害自身,又贻害他人。
可见行动应在传统内操上下功夫,不能创新,而误大道矣。
太极拳宗每以抱球为之,是由此演化而来,生化出诸种动作,如野马分鬃即为抱球而生其用,先以抱球敛气而生形,先聚凝其形而守其力,复而分封两手,分为上下,前后发之于敌。
复而再敛(抱球),先敛聚而后发出,乃为太极。
这样一聚一散,为开为合,阴阳相感,阴阳相生,才不失太极之本意。
野马分鬃一式是以抱球而凝气示形,以托掌横击,运作网力,以虎口及小臂发人醒气。
方向乃左右之间运化进前之势。
24式简化太极拳,已经在民众中广泛流传,形成社会影响,为了提高其保健作用,提高从事锻炼之层次,继而达到太极拳实质性的升华。
健全其内操效果,应把动作姿势稍做调节。
调节后使动作规范化,准确化(以人体气脉循经为准据,以接近符合阴阳气脉循缠为准度),使其能向内操练气循经合脉的方向上靠近,乃至于真正地将这简化太极拳与祖国医学、祖国武学中气脉流通之内操内炼学识接轨,“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纳入“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达到平衡阴阳、内操内家的宗风脉流中,使其成为方圆合度,循经衡准的太极学识,真正达到提高防病保健、益寿防身之效果。
应补充内炼心法任何一项事物一项学识都必然存在其道理,太极拳也如此。
那么将简化太极拳24式站在优秀传统的角度详加分析,使动作更为准确、确切,说明道理,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才符合气血行经阴阳平合,不致于导致“三阴气脉每每过迟,三阳气脉经常领先,太嫌过速,二者不能紧密地配合”之弊,是大有好处的。
建国初期的丹医大师周潜川先生曾带弟子廖厚泽为国家第一任卫生部部长郭子化诊病治疗。
周氏对太极拳亦有研究,并对太极拳有过建议。
先生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中说:“根据上述我的意见,赞成近年推行的简化太极拳,并且希望恢复十三式的本来面目。
因为简化太极拳,虽是精华,但是只打架子。
缺乏运气的内功,是不够的,同时建议各家指导太极功的老师们,精研改进。
把改进的总结,贡献给党和政府的主管机关,以供作综合钻研的材料。
”今天当笔者《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出版之际,弟子华新、项光明诸贤者随我去武当山朝山拜祖。
按传统,书作如此大卷,正是仰仗祖师的传真,为崇圣众生而操笔行真,事毕,要去金项上叩拜祖师的。
这虽然是遗留下来的旧俗,也体现任何学识都有认祖归宗。
1998年12月,在北京去武当的火车上,华新、项光明对我说:“师父,您抽时间也把简化24式太极拳,按先天36式太极拳循经那样写下操演谱文。
虽然简化太极拳只打架子,缺乏运气的内功,能否让人们按操演谱文那样去练,让简化太极拳有一个提高。
如果能‘循经’那岂不是更好,百万千万的人都能受益,那该多好!”面对赤诚的贤徒,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
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