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及其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及其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及其施工技术摘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施工管理经验,分别从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分析了高层浇筑转换层的施工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可为给位同行参考。

关键词:高层浇筑、转换层、模板、钢筋、混凝土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在于转换层的施工方案的确定,它直接影响到施工阶段的结构安全、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

本文从转换结构的模板工程、支撑工程、混凝土工程、钢筋工程和施工监测几个方面来介绍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

1 模板工程
模板系统是由模板和支撑两部分组成。

模板是使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成型的模型。

搅拌机搅拌出的混凝土是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混合物,经过凝结硬化后,才能成为所需要的、具有规定形状和尺寸的结构构件,所以模板不仅需要与混凝土结构构件形状和尺寸相同,还要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以承受新浇混凝土的荷载及施工荷载。

对模板的基本要求是: (1)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
(2)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但不得采用影响结构性能或妨碍装饰工程施工的隔离剂;
(3)浇注混凝土之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
(4)对清水混凝土工程及装饰混凝土工程,应使用能达到设计效果的模板。

支撑是保证模板形状、尺寸及其空间位置的支撑体系,支撑体系既要保证模板形状、尺寸和空间位置,又要承受模板传来的全部荷载。

支撑的构造措施:
(1)立柱构造措施
1)接头采用对接扣件对接。

2)立柱上的对接扣件交错布置,两个相邻立柱接头均不在同一步距内,两相邻立柱接头在高度方向上错开的距离不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的距离应不大于步距的1/3。

3)脚手架底座上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下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柱上。

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柱上。

(2)水平杆构造措施
1)纵向水平杆设于横向水平杆之下,固定在立柱的内侧,并采用直角扣件与立柱扣紧,纵向水平杆与立柱的连接采用双扣件固定,以防滑脱。

2)纵向水平杆一般采用对接扣件开口向上连接。

相邻纵向水平杆对接接头应交错布置,不应设在同步、同跨内,相邻接头水平错开距离不应小于500mm,并应避免设在纵向水平杆的跨中;搭接接头长度不应小于1m,并应等距设置不少于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
件盖板边缘至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

3)每一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并采用直角扣件扣紧在纵向水平杆上,该杆轴线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150mm。

2 钢筋工程
在钢筋混凝土转换层结构中,由于转换板含钢量大,主筋长,布置密,在梁柱节点区钢筋过度集中,因此正确的翻样和下料,采用合适的连接形式和合理安排钢筋就位次序是钢筋施工的关键。

1)钢筋的翻样和下料。

钢筋翻样前必须弄清设计意图,审核、熟悉设计文件及有关说明,掌握现行规范的有关规定。

翻样时考虑好钢筋之间的穿插避让关系,确定制作尺寸和绑扎次序。

2)钢筋连接。

由于转换层钢筋较密,采用合适的钢筋连接形式,可以大大降低施工的难度。

一般转换层结构主筋接头采用闪光对焊、冷挤压套筒连接、锥螺纹接头连接、钢筋墩粗直螺纹套筒直连接,对于两端做弯头的钢筋,采用可调伸螺纹接头解决钢筋旋转的困难。

钢筋墩粗直螺纹套筒连接是目前比较合适的连接方式,在转换结构中应用较广。

3)钢筋的绑扎与固定。

当转换板厚度较大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操作,常用的方法是制作合适的临时或永久支架系统。

3 混凝土工程
3.1施工要点
1)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一般宜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即最高温度延30℃时为宜。

气温大于30℃时,应采取相应的降低温差的减少温度应力的措施。

2)混凝土的配制,应严格掌握各种原材料的配合比。

混凝土的搅拌时间,自全部拌合料装入搅拌筒内起到卸料止,一般应不少于1.5~2min。

雨季施工期间,应勤测粗细骨料的含水量,并随时调整用水量和粗细骨料用量。

3)搅拌后的混凝土,应及时运至浇筑地点入模浇筑。

在运送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离析、灰浆流失、坍落度变化等现象。

如发生离析现象,必须进行人工二次拌合后方可入模。

3.2混凝土浇筑要点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应根据整体连续浇筑的要求,结合结构尺寸的大小、钢筋疏密、混凝土供应条件等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浇筑。

分层的厚度决定于振捣器的棒长和振动力的大小,也要考虑混凝土的供应量大小和可能浇筑量的大小,一般为20-30cm。

插入式振捣器应伸入下层50cm为宜。

分层浇筑时,上层钢筋的绑扎应在下层混凝土经一定养护其强度达到1.2n/mm2,混凝土表面温度与混凝土浇筑后达到稳定时的室外温度之差在25℃以下时进行。

为了加强分层浇筑层间的结合,可以采取在下层混凝土表面设置键槽的办法。

键槽可用 100mm×100mm的木方每隔1m左右留设。

分层浇筑间隔的时间,应以混凝土表面温度降至大气平均温度为好,即水化热温升的峰值以后,一般为3-5d,因此间隔时间以大于5d为宜。

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振捣。

振捣棒的操作应做到“快插慢拔”,在振捣过程中,宜将振动棒上下略有抽动,以使上下振捣均匀。

每点振捣时间以20-30s为宜,但还应视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

分层振捣时,振捣棒应插入下层5cm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

振捣时要防止振动模板,并应尽量避免碰撞钢筋、管道、预埋件等。

每振捣完一段,应随即用铁锹摊平拍实。

3.3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拌和物浇筑成型后应及时进行养护。

养护的目的是为混凝土正常硬化创造必要的温度、湿度条件,防止收缩开裂,保证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内加以覆盖和浇水。

具体要求是,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矿渣水泥、火山灰质水泥、大坝水泥、矿渣大坝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21d。

养护方法分为降温法和保温法两种。

降温法即在混凝土浇筑成型后,用蓄水、撒水或喷水养护;保温法是在混凝土成型后,使用
保温材料覆盖养护(如塑料薄膜、草袋等)及薄膜养生液养护,可视具体条件选用。

养护原理:塑料薄膜养护是将塑料溶液喷涂在已凝结的混凝土
表面上,挥发后,形成一层薄膜,使混凝土表面与空气隔绝,混凝土中的水分不再蒸发,内部保持为湿润状态。

3.4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为了防止产生温度裂缝,为了有利于迅速将混凝土温度降低到灌浆温度,通常从混凝土的减热和散热两方面着手。

所谓减热就是减少混凝土内部的发热量,降低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降低混凝土水化热,从而降低混凝土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所谓散热就是增加混凝土的散热面,在混凝土温升期降低其最高温升,缩短冷却时间,将混凝土温度迅速降低到灌浆温度。

1)减少混凝土的发热量
首要的是应减少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其主要措施有:①采用低流态干硬性混凝土;②改善骨料的级配,增大最大骨料粒径,对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少筋混凝土,可埋放块石,减少水泥用量;③采用掺和料和外加剂,如:掺和粉煤灰。

2)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在施工组织上安排冬春季多浇、夏季早晚浇,正午不浇,这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在施工技术上采取预冷措施。

常用的有加冰和加冷水拌和,这样可使夏季混凝土降低约20℃。

也可采用一些简易
的措施。

如:搭凉棚、料堆搭凉棚,堆高料堆由底层经地垅取料。

3)加速混凝土散热
当采用自然散热时,通常采用薄层浇筑,以增加散热面,并适当延长散热时间,即适当增长浇筑块间的间歇时间。

而在高温季节采用预冷措施时,则应采用厚块浇筑,缩短间歇时间,防止因气温过高而热量倒流,以利保持预冷效果。

3.5混凝土的温度监测
为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施工浇筑阶段的温差开裂,造成结构质量隐患,根据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等以及同类工程经验,随时监测温差,并对相应的温差控制实施措施提供及时准确的预警和反馈。

1)温差监测预警值以混凝土内外温差接近25℃或温度陡降大于10℃为准,在转换板混凝土内外温差接近25℃时,温控检测人员将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准备实施应急处理措施。

2)埋设测温元件时,将元件按照测点纵向布置用扎丝固定在钢筋上,钢筋按照测区竖向固定在转换板的钢筋上,绑扎中保证测温元件和钢筋不发生位移。

3)在埋设元件后,派专人负责施工和温度检测过程中元件和线路的保护工作。

4)当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25℃或温度陡降大于10℃,为保证转换板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可在侧面和顶面加盖麻袋等保温
措施;如果仍然出现温差过大或温度陡降的情况,可在混凝土表面架设碘钨灯。

4 结束语
结构转换层的施工难度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高,因此,必须依据工程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措施,方可保证工程施工安全、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