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研究概况为响应“美丽中国”号召,福建省提出打造乡村旅游的主题发展,在分析乡村旅游形成的背景下,基于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在新的发展时期福建省乡村旅游可行性发展对策。

“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的工作重点,乡村旅游以其植根于农村、依靠农民实现农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特性,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重要解决途径。

同时在“美丽中国”的发展背景下,追求本土性、原生性的乡村旅游极大得阻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福建省更以乡村生态旅游为背景,突出生态环境的优势,打造“美丽乡村”特色乡镇,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乡村建设。

然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要解决首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针对每一部分内容乡村旅游应采取什么战略导向。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1-2016,检索时间2016年12月)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主题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有5639条,关键词为“乡村旅游”的文献记录有1028条,篇名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2031条。

根据2011年—2016年的文献统计发现,在2013年之前,相关研究领域基本没有提出过“乡村旅游”概念。

而“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检索记录共计78篇。

2015年以后,随着国内的旅游业盛行起来,一些学者们也对乡村旅游的相关发展研究重视起来。

二、研究热点(一)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张驾宇在(2016)《福建省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到乡村旅游主要应用生态旅游发展理论,对上述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首先本文梳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总结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以及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进而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理论,简述了乡村旅游发展理论的历程,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研究,归纳了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要点,并分析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张显庭(2016)在《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研究》一文中以景区开发模式为例,文章从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入手,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现状及其相关理论。

进而尝试乡村旅游景区评价指标体系,为福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更有说服力依据。

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研究,通过研究得到了国内外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对区域乡村旅游的启示。

最后,以福建省乡村旅游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对福建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了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福建省开发乡村旅游的对策和措施。

纪明源在(2016)《乡村旅游线路设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文在参阅一定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由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乡村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从开发设计相关理论到实证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深入地、多层次地对乡村旅游线路设计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旅游线路设计的技术线路,并以厦门乡村旅游线路设计为例,分析了理论基础和技术线路在实践中的运用。

2、基于乡村旅游的游客满意度研究范晓庆、王成璋(2016)在《乡村旅游游客失望与后悔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提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城市居民想要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怀抱。

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旅游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应运而生。

本文通过频数分析初步了解了我国乡村旅游游客基本特征以及游客预期、感知实绩和失望现状,并从中分析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薄弱环节。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建议乡村旅游经营者针对这些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改进,特别是公共设施便利程度、信息咨询便利程度、娱乐活动和旅游商品四个方面,以此提高我国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周杨、何军红、荣浩(2016)在《我国乡村旅游中的游客满意度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提到对乡村旅游中游客的总体满意度,乡村旅游各构成要素(乡村旅游环境、乡村旅游支持系统、乡村旅游吸引物、乡村旅游服务、投诉便利性)满意度及游客重游意愿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乡村旅游中游客满意度的因素。

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中的游客总体满意度较高,但乡村旅游各构成要素的满意度评价差距明显,个人特征层面的性别、受教育程度,旅游行为层面的游客出游方式、游客年出游次数,目的地总体评价层面的乡村旅游环境、乡村旅游支持系统等因素,显著影响乡村旅游中的游客满意度评价。

3、乡村旅游影响研究韩晶晶、曾菊新(2014)《基于居民感知视角的乡村旅游影响研究》一文中提到伴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回归乡野自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全球迅速发展。

国内外旅游实践表明,发展乡村旅游对乡村目的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乡村旅游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车溪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环境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陈乾、丁华(2015)在《陕西袁家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一文中以陕西袁家村为例,从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的视角,对袁家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因素与感知影响关系做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本文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定义、类型划分、功能和意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

张文敏、周玲强(2011)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乡村社区旅游支持模型研究,社区(居民)支持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对“乡村社区旅游支持模型”进行了验证性研究。

(二)关于福建省乡村旅游的研究1、福建省乡村旅游承载力研究荆书芳、董建文、吴小刚(2013)在《福建省森林人家体验设计研究》以棋磐寨森林人家为例,森林人家是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模式,是福建省森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研究森林人家存在的问题、游客的属性、游客的体验偏好和类型及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与一般旅游消费的差异,充分对比出福建省乡村旅游承载力的更大化内需。

谢春山、李诚固(2011)在《旅游产业的区域效应研究》一文中指出旅游产业的区域效应是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规律。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这一研究领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当前我国正处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建设、社会文化进步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

2、福建省乡村旅游文化的研究随着旅游业日渐盛行,全民旅游将不再是梦,乡村旅游更加的贴近生活。

不同的人文环境迅速充斥每个人的神经。

由于大量游客输出,导致原著居民不断迁出,乡村文化面临严重危机。

沈宏娜、董建辉(2014)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古村落地方文化的再表达》中古村落集中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社会文化,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不同层面。

但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物质文化的层面,特别是其中的特色建筑,而忽略了蕴含于物质文化背后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层面,以致所展现的地方文化缺少了内涵,只剩下了建筑的外壳。

胡小海、黄振芳(2014)《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研究》中提出文化是区域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动力之一。

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实现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耦合与互动,是旅游理论研究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区域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戴美琪、吴楚材、游碧竹(2011)《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中了解到随着休闲农业旅游活动的不断升温,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已引起学术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但是,关于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社区居民的旅游影响却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缺乏深入的研究。

刘小琴、丁文辉(2014)《福建省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整合开发研究》一文中提到伴随着国内外经济迅速发展,旅游业已经逐渐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日益成为旅游产业瞄准的方向。

乡村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开发的对象,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基础。

3、福建省乡村旅游环境的研究张攀攀、刘金福、洪伟(2011)《福建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中提出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耦合的产物。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有助于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建设,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有着特别的意义。

赵航、林卿(2012)《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到我国刚刚步入中等发展国家行列,背负着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包袱,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在寻求经济增长方式突破之时,处理“三农”问题己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解决“三农”问题,除了转移劳动力、借助规模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等老办法之外,还需要寻找新的途径。

何晓芳、王莉红(2015)《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提到在城市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乡村休闲旅游无疑成为普通都市人首选的旅游项目。

但从近年发展现状看,由于缺乏规划指导与管理,致使乡村旅游开发出现一系列生态与社会问题,乡村区域的生态系统稳定与安全将受到严重冲击。

针对如何解决和协调这一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1] 张驾宇.福建省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2016,(1):209-211[2] 张显庭.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研究.[J].浙江大学.2016(03)[3] 纪明源.乡村旅游线路设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2016(11)[4] 范晓庆、王成璋.乡村旅游游客失望与后悔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16,(07):213-218[5] 周杨、何军红、荣浩.我国乡村旅游中的游客满意度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J].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07)[6] 韩晶晶,曾菊新.基于居民感知视角的乡村旅游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01):93-94[7] 陈乾,丁华.陕西袁家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D].长安大学.2015(01):134-136[8] 张文敏,周玲强.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乡村社区旅游支持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1(02):178-181[9] 荆书芳,董建文,吴小刚.福建省森林人家体验设计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2013(08)[11] 谢春山.李诚固.旅游产业的区域效应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1(11)[12] 沈宏娜,董建辉.旅游开发背景下古村落地方文化的再表达.[J].厦门大学.2014(09)[13] 胡小海,黄振芳.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13(04)[14] 戴美琪,吴楚材,游碧竹《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05)[15] 刘小琴,丁文辉.福建省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整合开发研究.[J].集美大学.2014(08)[16] 张攀攀,刘金福,洪伟.福建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2011(04)[17] 赵航,林卿.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2012(03)[18] 何晓芳,王莉红.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D].环境科学.2015(01):112-113[19] 郭风俊. 浅析乡村旅游品质对主城近郊区经济发展的意义[J]. 经营管理者.2013(08)[20] 蔡灵美. 肥东八斗镇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现状及问题建议[J]. 安徽农学通报. 2013(20)[21] 杨明才. 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研究[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12)[22] 晓宇. 乡村旅游不妨多增加点“野”[J]. 植物医生. 2016(10)[23] 李姗姗,朱雯. 加快特色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永仁落下帷幕[J]. 青年与社会. 2010(11)[24] 余兵.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研究[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25] 余兵. 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21)[26] 唐俊平. 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刍议[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1)[27] 马育倩,张峰. 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02)[28] 邓爱民. 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 财贸经济. 2006(05)[29] 张武. 温州市龙湾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浙江海洋学院 2015[30] 葛瑞. 密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