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研究综述

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研究综述

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研究综述摘要: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出现较晚,其主要分为恢复与初步发展和法制化全面建设两个阶段。

当前教师评价制度中主要存在评价目标失当、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单一和方法过分量化等问题。

为此,建议重构以奖惩性评价为主,以发展性评价为辅的教师评价制度。

关键词:教师评价;奖惩性评价;发展性评价;重构一、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的演变我国的教师评价制度出现较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于60年代,直到80年代以后才有比较正式的评价。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可以把教师评价制度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978~1986年间是教师评价制度的恢复与初步发展阶段,其标志是1986年《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颁发。

1987年以后是我国教师评价制度的法制化与全面建设阶段,以1995年《教育法》的颁发为主要标志[1]。

1.教师评价制度的恢复与初步发展阶段在1978年的统计中,全国中小学教师中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占81.8%,其中小学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占52.9%[2]。

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加强教师培训,发展师范教育;另一方面首先恢复高等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并逐步开展评选优秀教师和实施教师考核。

1983年8月,教育部颁布《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调整整顿和加强管理的意见》,开始了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考核工作,要求从政治思想表现与态度、教学业务能力与教学效果、文化程度三个方面,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所有的教师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档案,作为评定职称和晋升工资的依据[1]。

1986年4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初步建立了我国教师证书制度。

这段时间,虽然有了一定的考核制度,但是教师的职务还不健全,中小学没有自己的专业职务名称。

1986年,国家教委又制定了《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和《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这些文件分别规定了各类学校的教师职务类别。

这样就为学校开展教师职务评审、任命和考核等提供了制度上的依据,为规范教师评价奠定了基础。

2.教师评价制度的法制化与全面建设阶段从1986年我国颁布《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后,教师评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教师职务评价制度的发展出现三个过渡阶段:一是教师职务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教师考核和评聘全面展开。

二是教师奖励制度初步健全。

1986年,国家教委成立了“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地方政府开展奖励活动,以此来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三是教师资格制度初步确立,教师评价制度逐步健全。

1993年10月颁布的《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其随后几条对教师资格的标准和条件、认定程序和考试等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19 95 年12月,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标志着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正式确立[3]。

随后对教师资格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对奖励制度进行了修订,聘任制逐步深化。

但是,由于没有健全的人才市场,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

从教师评价制度的发展过程来看,每个政策或法律的制定都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对教师要求的反映。

同时,也使教师的教育实践有了政策依据,加强和改进了教师评价的工作实践。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评价的现状仍不理想。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的现状审视1.现行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的现状根据有些学者的教师问卷调查与对校长重点访谈的结果分析[4],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的几个主要特征:1)评价主体是以校长为主;2)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内容;3)现行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关注较少;4)现行教师评价对教师关爱较少;5)教师喜欢与自己深入交谈后再做评价;6)教师评价影响教师的积极性,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以上的调查结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同时,有关研究表明这些现象也具有普遍性。

2.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反映的仍然是以传统的教育和管理观念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呈现教师评价的科学、量化和规范的特点,但也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师评价目标失当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师评价指标系统,大都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的。

这种评价目标在实际的执行中会形成以校长为主体的教师评价制度,教师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随意性评价。

评价目标以学校行政管理内容为主而定,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考虑较少,并导致教师只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学生的发展负责。

(2)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最重要的指标很多学校将学生在各种测验中所获得的成绩作为评价体系中最客观最直接的指标。

以学生的成绩评价教师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学生的成绩好坏与教师的素质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家庭环境紧密联系。

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导致了教师的片面发展,教师难免异化为教学机器,其自身的全面成长被扼杀,其生存的价值沦为工具性,主体的精神被架空[5]。

这说明教学过程中对教师人文关怀的缺乏,教师评价中重成绩而轻视教学过程比较明显。

教学过程与教学绩效相比较,前者较后者有更大的难测性。

评价全凭主观判断,不同的人的评价结果差异很大,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教学过程评价的重视。

(3)评价教师的标准单一,方法过分量化现有的评价采用的是机械单一的标准和详细量化的评价方法,势必会走向奖惩性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过分强调量化,走入科学性和精确性的误区。

这种情况下量化管理的实践和探索成为热点,甚至成为“科学管理”的代名词。

这些量化数据资料虽然是评价者用实证科学和数量化的方法技术获得的,但是在设计时,总是靠近那些易被量化的指标。

因此,这种方法就忽视了那些不易捕捉的、不便量化的有价值的信息,如情感、态度等,而这些信息对教师工作的影响更大[4]。

三、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的重新建构1.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的反思对我国教师评价问题进行再思考,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我们不难找到其中的缘由。

一方面,有的研究者认为,影响中小学教师评价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学校与学校之间也不尽相同。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因素:首先,教师评价队伍的素质成为教师评价的一个制约因素。

现实的评价者,如校长或教导主任还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师评价的需求。

其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增加了教师评价实施的难度,教师的工作具有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特点。

显性的工作,如考试成绩可以用量化的方式体现出来,而隐性的工作就很难体现。

最后,无关因素的干扰使教师评价结果不够合理,比如先入为主导致的偏差和类群心理引起的偏差等[6]。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评价仍然没有摆脱以学生分数和升学率论高低的困境。

尽管国家有相关的政策出台,目的在于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并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做出相应的修改。

但是,至目前为止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还没有看到这些政策的具体实施。

这些政策对于中小学教师,就像素质教育的糖果,中小学生无法尝到一样,教师也无法感受到。

有学者认为,这种情况下,教师评价的实质和重心就脱不开“分数”,从学校到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分数”依然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师评价很难走出以学生考分论高低的困境[7]。

在目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急需对教师评价体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及对整个教育制度进行相关的配套改革。

为此,有些研究者对基础教育的教师评价体系进行了思考并尝试重建。

2.奖惩性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分析一般而言,教师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相关的因素进行系统描述,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的过程。

目前,我国教师评价主要分为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两种。

奖惩性评价是以奖励或惩处为手段,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制度。

虽然有其值得肯定的激励功能和利于学校管理的一面,但这种方法有其明显的缺点,如评价内容狭窄、评价主体偏离教师的发展和缺少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等。

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发展性教师评价以其鲜明的“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

这种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制度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这种评价主要是为了提高全体教师参与评价的意识和由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主要实施教师之间的评价、注重教师未来的发展[8]。

根据这些特征,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虽然有较多弊端,但仍有其可取之处,它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存在互补性,有着其他评价制度起不到的作用,两者互补符合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教师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追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在现实条件下最大限度的统一[9 ]。

这样的教育是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需要我们在这样的理念下建构起新的教师评价体系。

3.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的重构一般来讲,当代主流教师评价理论主要强调考察师德修养、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态度、专业品质、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工作量等方面[10]。

而有学者认为,评价教师的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必须保持教师的绩效压力,二是能够保持对教师的内在激励,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11]。

因此,教师评价改革必须着眼于“奖惩”与“发展”之间的结合与重构,利用奖惩中的激励因素来拉动教师的发展。

有研究者认为,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重构,还需要平衡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从评价目标上,兼顾奖惩性与发展性。

其次,在评价依据上,兼顾社会性与个体性。

再次,评价方式上,兼顾规范化与灵活性。

因为没有规范化,就不能称之为制度,没有灵活性,则是一种僵化的制度[2]。

综合现阶段国情,要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必须改变当前的教育管理制度、考试制度、教育观念及人事制度。

我国现有考试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仍旧严重制约着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

在这种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下,现有的教师评价模式很难改变。

在此前提下,建议在中小学实行以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为主、以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为辅的制度。

参考文献:[1]刘长军.新时期我国教师评价制度的演变、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11).[2]温寒江.搞好在职教师培训是一项战略性措施[J].教育研究,1998(9).[3]蔡永红.教师评价研究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4]田爱丽,张晓峰.对现行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5]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代慧玲.中小学教师评价的反思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7]禹晓成.对中小学教师评价的再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3).[8]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32,117.[9]杨昌钧.发展性教师评价及试行方案.Http://www.klwz.cn,2001-10.[10]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1]张其志.对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审视与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