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免、抵、退税会计处理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财税[2002]7号)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除另有规定外,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
通知所述生产企业,是指独立核算,经主管国税机关认定为一般增值税纳税人,并且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出口自产货物继续实行免征增值税办法。
生产企业出口自产的属于应征消费税的产品,实行免征消费税办法。
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1、具体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1)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一(当期进项税额一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一上期留抵税额其中: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一出口货物退税率)一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和抵减额出口货物离岸价(FOB)以出口发票计算的离岸价为准。
出口发票不能如实反映实际离岸价的,企业必须按照实际离岸价向主管国税机关申报,同时主管税务机关有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核定。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税购进原材料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如果当期没有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前述公式中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以及后面公式中的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就不用计算。
(2)免抵退税额的计算: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3)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①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②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根据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期末留抵税额”确定。
2.企业免、抵、退税计算实例及相应账务处理【例】某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的征税税率为17%,退税税率为购货物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34万元通过认证。
上月末留抵税款3万元,本月内销货物不含税销售额100万元,收款117万元存入银行,本月出口货物的销售额折合人民币200万元。
试计算该企业当期的“免、抵、退”税额。
(1)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200×(17%-l3%)=8(万元)(2)当期应纳税额=100×17%一(34—8)一3=17-26-3=-12(万元)(3)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200×13%=26(万元)(4)按规定,如当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12(万元)(5)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一当期应退税额=26—12=14(万元)企业应交的增值税,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反映企业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支付的进项税额、实际已交纳的增值税等;贷方发生额,反映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交纳的增值税额、出口货物退税、转出已支付或应分担的增值税等;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抵扣的增值税。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分别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金”、“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转出未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等专栏。
相关账处理如下:1)进货:借:原材料2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贷:应付账款 2342)内销:借:银行存款117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营业收入1003)外销:借:应收账款200贷:营业收入2004)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借:营业成本 8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85)收到退税机关审批的上月《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后:借:其他应收款12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14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26【例】某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的征税税率为17%,退税税率为13%。
2005年6月有关经营业务为:购原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400万元,外购货物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68万元通过认证。
上期末留抵税款5万元。
本月内销货物不含税销售额100万元,收款ll7万元存入银行。
本月出口货物的销售额折合人民币200万元。
试计算该企业当期的“免、抵、退”税额。
(2)当期应纳税额=100×l7%一(68—8)一5=17—60—5=-48(万元)(3)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200×l3%=26(万元)(4)按规定,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26(万元)(5)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26-26=0(万元)相关账处理如下:1)进贷:借:原材料 4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8贷:应付账款 4682)内销:借:银行存款 117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营业收入 1003)外销:借:应收账款200贷:营业收入 2004)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借:营业成本8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85)收到退税机关审批的上月《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后:借:其他应收款26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26【例】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的征税税率为17%,退税税率为13%.2005年8月有关经营业务为:购原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200万元,外购货物准予抵扣进项税额34万元通过认证。
当月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100万元。
上期末留抵税款6万元。
本月内销货物不含税销售额100万元。
收款117万元存入银行。
本月出口货物销售额折合人民币200万元。
试计算该企业当期的“免、抵、退”税额。
(1)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税率)=100×(17%-13%)=4(万元)(2)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200×(17%-13%)-4=8-4=4(万元)(3)当期应纳税额=100×17%-(34-4)-6=17-30-6=-19(万元)(4)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材料出口货物退税税率=100×13%=13(万元)(5)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200×13%-13=13(万元)(6)按规定,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13(万元)(7)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一当期应退税额=13—13=0(万元)(8)8月期末留抵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税额为6万元(19-13)。
1)进贷:借:原材料2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贷:应付账款234借:原材料100贷:应付账款 1002)内销:借:银行存款117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营业收入1003)外销:借:应收账款200贷:营业收入2004)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借:营业成本 4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45)收到退税机关审批的上月《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后:借:其他应收款13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13新准则下出口未收到退税时的处理【问】税局应退回的出口退税,按现时新的会计准则执行,还未收到退税时的会计分录应怎样做?【解答】计提应退税额时:借:其他应收款——应收补贴款(出口退税)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免抵税额时: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应纳税额)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收到出口退税款时:借:银行存款贷:其他应收款——应收补贴款(出口退税)新准则下增值税业务的会计处理(一)一、国内采购货物的增值税会计处理企业国内采购的货物,应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采购成本的金额,借记“材料采购”(按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商品采购”、“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
购入货按照规定,企业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未按照规定取得并保存增值税扣税凭证,或者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未按照规定注明增值税额及其他有关事项的,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在会计核算上,其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所支付的增值税不能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而要记入购入货物或应税劳务的成本中。
二、购入货物取得的普通发票的会计处理一般纳税人在购入货物时(不包括购进免税农业产品),只取得普通发票的,应按发票所列全部价款入账,不得将增值税额分离出来进行抵扣处理。
在编制会计分录时,借记“材料采购”、“商品采购”、“原材料”、“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科目。
三、购入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会计处理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生产型”的增值税,对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所以,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时,其支付的增值税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即按固定资产的买价和支付的增值税,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购入固定资产支付的运输费,其进项税额也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应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运输费,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