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超声波的产生与传播实验方案1. 直探头延迟的测量参照附录A 连接JDUT-2型超声波实验仪和示波器。
超声波实验仪接h 直探头,并把探 头放在CSK-IB 试块的正面,仪器的射频输出与示波器第1通道相连,触发与示波器外触发 相连,示波器采用外触发方式,适半设置超声波实验仪衰减器的数值和示波器的电圧范用与 时间范闱,使示波器上看到的波形如图1.7所示。
在图1.7中,S 称为始波,t 0对应于发射超声波的初始时刻;Bl 称为图1.7直探头延迟的测虽试块的1次底面回波,h 对应于超声波传播到试块底面,并被发射回来后,被超声波探头接 收到的时刻,因此h 对应于超声波在试块内往复传播的时间:B 2称为试块的2次底面冋波, 它対应于超声波在试块内往复传播到试块的上表面后,部分超声波被上表面反射,并被试块 底面再次反射,即在试块内部往复传播两次后被接收到的超声波。
依次类推,右3次、4次 和多次底面反射回波。
从示波器上读出传播h 和t2,则直探头的延迟为(1-6)2. 脉冲波频率和波长的测量调节示波器时间范闱,使试块的1次底面回波出现在示波屏的中央,脉冲波的振幅小于 IVO 测量两个振动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则得到一个脉冲周期的振动时间t,则脉冲波的频 率为^1/t :已知铝试块的纵波声速为6.32InInUS,贝IJ 脉冲波在铝试块中的波长为l=6.32t β3. 波型转换的观察与测最号时间范悅改变探头的入射角,并在改变的过程中适当移动探头的位宜,使每一个入射角 对应的R 2圆弧面的反射回波最 人。
則在探头入射角由小变人的过 程中,我们町以先后观察到回波 B 1. B 2和B3;它们分别对应于纵 波反射回波、横波反射回波和表面 波反射回波。
让探头靠近试块背而,通过调节入 射角调,使能够同时观测到回波 BI 和(如图1.9),且它们的幅 度基本相等:再让探头逐步靠近试 块正面,则又会在Bl 前面观测到一个回波bl ,参照附录B 给出铝试块的纵波声速与横波声速,通过简单测量和计算,可以确定b 、Bl 和氏对应的波型和反射面。
4. 折射角的测量确定Bi 、B?的波型后,町以分别测量纵波和横波的折射角。
参照图Llo首先让把探头 的纵波声束对正(回波幅度最人时为正对位宜)CSK-IB 试块把超声波实验 仪换上町变角探头, 参照图1-8把探头 放在试块上,并使探 头靠近试块背面,使 探头的斜射声束只 打在R2圆弧而上。
适当设置超声波实 验仪衰减器的数值 和示波器的电压范阖CT∖ VV R2-CI •图1.8观察波型转换现彖上的横孔A,用钢板尺测量正对时探头的前沿到试块右边沿的距离L AI;然后向左移动探头,再让纵波声束对正横孔B, 并测量距离L BI。
测量A和B的水平距离L和垂直距离H,则探头的折射角为:同样的方法町以测星横波的折射角P2。
实验内容及要求1.测量直探头的延迟利用CSK-IB试块60亳米的厚度进行测最。
多次测最,求平均值。
2.测量脉冲超声波频率和波长利用CSK-IB试块40毫米厚度的1次回波进行测量;测量脉冲波4个振动周期的时间t, 求其频率和波长。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3.波形转换的观察和测量通过简单计算和测量,分析确定图1.9中bl、Bl和B2对应的波型和反射面。
4.验证斯特令定律(选做)利用CSK-IA钢试块,测量町变角探头在同一入射角卜•的纵波折射角和横波折射角。
钢中纵波声速与横波声速,验证斯特令定律折射定律。
已知町变角探头中有机玻璃纵波声速为2.73mm∕s,试计算可变角探头的入射角数值。
分析与思考1.激发脉冲超声波的电脉冲一般是一个上升沿小于20纳秒的很尖很窄的脉冲。
而从超声脉冲波的波形看,其幅度是由小变人,然后又由人变小,而不是直接从人变小;并且振动可以持续1~10微秒:为什么?2.通过计算说明,当町变角探头逐步幕近试块正面时,为什么横波在RI圆弧面的反射回波能够与BI重合?实验二、固体弹性常数的测量实验方案1.声速的直接测量方法根据公式(2.1),当利用确定反射体(界面或人工反射体)测量声速时,我们只需要测量该反射体的回波时间,就可以计算得到声速。
而对于单个的反射体,得到的反射波如图2.1所示。
能够直接测最的时间包含了超声波在探头内部的传播时间如即探头的延迟。
对于任何一种探头,其延迟只与探头本身启关,而与被测的材料无关。
内此,首先需要测量探头的延迟,然后才能利用该探头直接测量反射体回波时间。
(1)直探头延迟测量(参看实验一)。
(2)斜探头延迟测量参照图2.2把斜探头放在试块上,并使探头靠近试块正而,使探头的斜射声束能够同时入射在Rl和R2圆弧Ifti hO适当设置超声波实验仪衰减器的数值和示波器的电斥范惘与时间范川。
在示波器上同时观测到两个弧面的回波Bl和B2。
测屋它们对应的时间tι和t?。
由于R2=2R2,因此斜探头的延迟为:t = 2∙t l-t2(27)(3)斜探头入射点测量(选做)在确定斜探头的传播距离时,通常还要知道斜探头的入射点,即声束与被测试块表而的相交点,用探头前沿到该点的距离表示,又称前沿距离。
参照图2.2把斜探头放在试块上,并使探头靠近试块正面,使探头的斜射声束入射在R?圆弧面上,左右移动探头,使回波幅度⅛i大(声束通过弧面的圆心)。
这时,用钢板尺测量探头前沿到试块左端的距离L,则前沿距离为:L0 = R2-L (28)图2.1纵波延迟测戢LU-I图2.2斜探头延迟和入射点测呈2.声速的相对测量方法如果被测试块有两个确定的反射体,那么通过测呈两个反射体回波对应的时间差,再计算出试块的声速。
这种方法称为声速的相对测量方法。
对于直探头,町以利用均匀厚度底面的多次反射回波中的任总两个回波进行测量。
对于斜探头,则利用CSK-IB试块的两个圆弧面的回波进行测量。
实矗内容与要求1.测量直探头和斜探头的延迟利用CSK-IB试块60亳米厚度,采用相对测最方法测量直探头延迟;多次测最,求平均值。
利用Rl、R2圆弧面,采用相对测量方法测量斜探头延迟;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利用直探头测量铝试块的纵波声速分别利用直接法和相对法测量。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3.利用斜探头测量铝试块的横波声速分别利用直接法和相对法测最。
多次测最,求平均值。
4.计算铝试块的杨氏模量和泊松系数与理论值比较,分析误差产生原因。
分析与思考1.为什么利用斜探头入射到圆弧面上后,只看到横波而没有纵波?2.利用CSK-IB试块怎样测量表面波探头的延迟?能否用测屋斜探头入射点的方法测量表面波探头的入射点?为什么?3.利用CSK-IB试块的横孔A和横孔B试块怎样测最斜探头的延迟和入射点?4.利用铝试块测量得到斜探头的延迟和入射点与在钢试块测屋同一探头的延迟和入射点,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实验三、超声波探测实验方案1.声束扩散角的测量如图3.3所示,利用直探头分别找到Bel通孔对应的回波,移动探头使回波幅度最人, 并记录该点的位置X0及对应回波的幅度;然后向左边移动探头使回波幅度减小到最人振幅的一半,并记录该点的位置Xi:同样的方法记录卜探头右移时回波幅度卜降到最人振幅一半对应点的位置X2;则直探头扩散角为:图3-3探头扩散角的测戢对于斜探头,首先必须测量岀探头的折射角卩,然后利用测量直探头同样的方法,按下式计算斜探头的扩散角近似为:6> = 2tg'1[lx2~xι 1COS2β](3.3)2L2.直探头探测缺陷深度在超声波探测屮,町以利用直探头來探测较厚工件内部缺陷的位置和当屋大小。
把探头按图34位豐放置,观察其波形。
其中底波是工件底面的反射回波。
(3.2)图3.4 r(探头探测缺陷深度对底面回波和缺陷波对应时间(深度)的测疑,町以采用绝对测最方法,也可以采用相对测量方法。
利用绝对测最方法时.必须首先测量(或已知)探头的延迟和被测材料的声速,貝体方法请参看实验二直探头延迟和声速的绝对测量方法。
利用相对测最方法时,必须有与被测材料同材质试块,并已知该试块的厚度,貝体方法请参看实验二直探头延迟和声速的相对测量方法。
3.斜探头测量缺陷的'深度和水平距离利用斜探头进行探测时,如果测量得到超声波在材料中传播的距离为S,则Jt深度H 和水平距离L为:H = Stan(0)(3.4)L = S ∙ c taιι(∕7) (3.5)Jt中卩是斜探头在被测材料中的折射角。
要实现对缺陷进行定位,除了必须测虽(或己知)探头的延迟、入射点外,还必须测量(或已知)探头在该材质中的折射角和声速。
通常我们利用与被测材料Array同材质的试块中两个不同深度的横孔对斜探头的延迟、入射点、折射角和声速进行测量。
参看图3.5, A、B为试块中的两个横孔,让斜探头先后对正A和B,测屋得•到它们的回波时间tA、tB, 探头前沿到横孔的水平距离分别为xA、xB,己知它们的深度为HA、HB,则有:图3.5斜探头参数测戢S = X B-X A(36)实矗内容及要求1. 测量直探头的扩散角利用CSK-IB 试块横孔A 和B 进行测最,画出声束图形。
2. 探测CSK-IB 试块中缺陷C 的深度利用直探头,采用绝对测量方法测量:多次测最,求平均值。
3. 探测CSK-IB 试块中缺陷D 的深度和距试块右边沿的距离先测量斜探头的延迟、入射点、折射角和声速,在探测缺陷。
分析与思考1. 在利用斜探头探测中,如果能够得到与被测材料同材质的试块,并且己知该试块中 两个不同深度的横孔的深度,那么我们不必测量斜探头的延迟、入射点、折射角和 声速就町以确定缺陷的深度。
试说明该方法具体探测过程?2. 试利用表面波测量CSK-IB 试块中R2圆弧的长度?H = H B -H A(37) 折射角:声速:延迟:前沿距离:β = tan 1 (―)H _ H C(t β-t A )COS(Z7)H Bt0 = t Bc∙cos(∕>)LO = H- tan(∕7) 一 X B(38) (39)(3 10)(3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