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第一章图底理论与联系理论一、图底理论在介绍图底理论前有必要对格式塔心理学加以介绍,实际上,图底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在城市设计理论的一种应用。
(一)格式塔心理学与图底理论1、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格式塔心理学派创立于1912年,不同于其他心理学派,它强调经验与行为的整体组织,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学派的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刺激一反应”公式。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进行了积极的组织,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每一成分都牵连着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虽然,任何一个格式塔都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它绝不是构成它的所有成分的简单叠加,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的整体。
它既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
格式塔心理学派生出了若干组织原则,这些良好的组织原则包括:图底关系、简洁律、组合规则和恒常性。
(1)图底关系图底关系即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是最重要的格式塔组织原则之一。
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图形与背景构成关系的一些规律。
埃维加·鲁宾(E.Rubin)发现,一个视知觉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图形和背景,图形通常成为注意的中心,看起来被一个轮廓包围着,具有物体的特性,并被看成一个整体,视野的其余部分则为背景,它缺乏细部,往往处于注意的边缘,背景不表现为一个物体。
在知觉场中,图形倾向于轮廓更加分明、更加完整和更好的定位,具有积极、扩展、企图控制和统治整体的强烈倾向,而背景则因缺少组织和结构而显得不那么确定,表现消极、被动,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的态势。
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时,“知觉野”是一个不停地变化的概念,大可以是“经历一个城市”,小可以是“观看一幅照片”,在不同的“知觉野”中都存在着“图形一背景”的主次关系,如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图形一背景”关系则处于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之中。
(2)简洁律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形成结构稳固的好图形,这一特征被M。
威特海姆(M.Wertheimer)称为“简洁律”。
格式塔的视觉组织原则成为元素组合的基础。
其基本要求是,视觉组合的心理组织应该在环境条件的允许下,形成“好”的图形。
从信息论的角度理解简洁律,好图形的诞生是知觉过程中按照规律性、对称性、单一性的特征将其组织成简洁明了的结构,解除了人们因混乱引起的定向丧失,使内在的紧张得到消除。
简洁并不是简单或缺少信息,简洁是用尽可能少的结构特征、以明确的方式、把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
(3)相似组合相似性组合原则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图6):(A)位置相似:位置相邻或接近有利于组织起来。
(B)形状相似:以形状特征实行分野,促进组合。
(C)大小相似:大小尺度的相似成为组合的标准。
(D)方向相似:方向的一致性促进了组合的实现。
(E)运动速度相似:运动速度成为评价因素的尺度。
(F)色彩相似:相似的色彩有利于组织的一致性。
(G)闭合:闭合趋向于稳定、完整。
(H)连续:连续容易组成整体。
(4)恒常性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时,观察者与视觉对象之间存在着方位、角度、距离的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人们总能感知并理解物体所固有的状态,即物体具有恒常性。
2、格式塔与建筑设计分析一般形式设计的基本元素,可以分成点、线、面、体,后者依前者的组合而成。
这种元素的分解也适用于建筑形式的分析。
本世纪20年代,勒·柯布西埃,通过对西方古典建筑的调查研究,将建筑的基本元素提炼成各种几何形体。
50年以后,后现代建筑师迈克尔·格雷夫斯于1981年完成了有关建筑形式基本元素的分解。
(1)组合原则秩序和无秩序阿恩海姆于1977年提出了达到有秩序环境的三个原则。
第一,对称和整齐之类是高度秩序化的主题,但只能用在合适的地方,不同的功能不能用对称、整齐等形式。
第二,任何事物都具有本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同时又属于更大范围的一部分。
第三,事物的缺陷、障碍等同样是秩序的修饰性因素,从动态的关系来看,事物总是在运动、生长、成熟过程之中。
所以,秩序并不等于机械、稳定、静态的平衡。
在建筑中,可以通过表现紧张、冲突、变形等手段使形式产生某种张力,得出生动的形象。
知觉秩序与比例模式比例的概念是与建筑中的节奏、秩序相联系的。
图显示出几种有代表性的比例模式。
格式塔心理学关心的问题是各种。
“好”的比例产生的源泉,以及与心理知觉过程的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家A.廷(AnneTyns)推论,在人的头脑中存在有几个共时性的过程。
比例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这种比例出现时,人脑中会自动产生一种共鸣和协调的感觉。
(2)格式塔的表现理论的运用许多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点、线、面、体等几何性元素,在人的知觉中有一定的表现的品质,即纯粹的抽象关系中会形成有意义的形式,其基本假设是:这种形式感不是逻辑推理的产物,而是人的心理结构与环境模式的一种呼应。
因此,有关建筑物的一系列特质如轻松、沉重、明朗等,并不是产生于过去的联想或经验,而是关于人体生物组织的结果,即格式塔的“同形”概念。
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建筑形式表现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阿恩海姆,他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两度的平面关系中,直到1977年发表的《建筑形式的动态》一书,才使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对建筑环境的研究。
阿恩海姆认为,可以通过形状的几何特性、尺寸、面积和位置来表达建筑的性质。
这是因为存在着一系列决定着艺术表现和意义的心理力场,诸如:扩张、收缩、推、拉、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等。
有意识地运用上述形式的表现力,有助于通过建筑设计来表达和传递美学信息。
格式塔表现说中,力场和重力线是影响形式的主要因素。
在几何空间中,三度向量都同等重要,由于重力的作用,在心理上使得垂直方向明显的突出而成为标准向量,水平面而作为垂直轴的基础。
围绕垂直轴可以形成对称的组合。
除此以外的任何其他组合都可以分为平衡的或不平衡的,或明显动态的。
比如垂直线与水平面相交是一种稳定的平衡,因为这正好代表了人直立于地面的情况。
而当一条斜线出现时,则因为重力的作用而产生不稳定感。
(二)城市设计中的图底理论如果我们把建筑物作为实体覆盖到开敞的城市空间中加以研究,可以发现,任何城市的形体环境都具有类似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Figure and Ground)的关系,建筑物是图形,空间则是背景。
由此人手我们便可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简称“图底分析”。
这一分析途径始于18世纪诺利地图(Nolli Map,1748),也叫实-空分析(Mass-void Approach)。
它虽然貌似古典,但却仍然是当代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这一分析途径在诺利1748年的罗乌实空地图中曾得到极好表达。
“诺利地图”把墙、柱和其它实体涂成黑色,而把外部空间留白。
于是,当时罗马市容及建筑物与外部空间的关系便合盘托出,从图中我们看到,建筑物覆盖密度明显大于外部空间,因而公共开敞空间很易获得“完形”(Configuration),创造出一种“积极的空间”或“物化的空间”图底分析理论进一步指出,当城市主导空间形态由垂直方向而不是水平方向构成时,要想形成连贯整体的城市外部空间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城市用地中,设计建造的垂直方向扩展的实体要素,很易导致“大量不合格使用和娱乐用途的开敞空间”。
如在许多现代住宅小区中,由于高层公寓的存在,建筑覆盖率很低,所以很难赋予空间以整体连贯性。
与“诺利地图”不同,这种“空”给人的主要印象是作为主体存在的建筑。
为了弥补上述不足,重新获得外部空间的形式秩序,首先我们可以把空间和街区的周边很好地结合起来,人为地设计一些空间阴角、壁龛、回廊、死巷等外部空间的完形。
欲取得积极的外部空间,更方便的途径乃是吸取历史上城镇形态的精华,运用水平向的建筑群,并使建筑大于外部空间覆盖率,形成一种“合理的密集”。
“图底分析”是现代城市设计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
国内外一系列规划设计竞赛中,许多获奖方案都对基地文脉进行了这种分析。
二、联系理论1、关联耦合理论联系理论又称“关联耦合理论”。
关联耦合理论分析的客体是城市诸要素之间联系的“线”。
这一分析途径旨在组织一种关联系统或一种网络,从而为有序的空间建立一个结构,但重点是循环流线的图式,而不是空间格局。
它认为,运动系统和基础设施对驾驭外部空间格局具有先决作用(图)。
范围图等,这样就为建设实施提供切实的帮助。
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耦合分析途径主要是通过基地的主导力线,为设计提供一种空间基准,把建筑物与空间联系在一起,这种空间基准可以是一块条形基地,一条运动的方向流,一条有组织的轴线,甚至一幢建筑物的边缘。
一旦其所在空间环境需要发生变化和做出增减时,这些基准就会综合发生作用,表现出一个恒常的关联耦合系统。
这种基准有点类似音乐中的五线谱,各种音符可以有无数种方式谱写,但五线谱是一种恒常的基线,它为作曲者提供了连续的参考线耦合分析理论在60年代十分普及,其代表人物是丹下键三,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为美国新社区所做的设计,就是一种基于循环流线体系的巨硕形态产物。
东京湾规划和姆纳城规划亦然。
纽约市曼哈顿城市设计中强调高层要素之间水平耦合的方案设想,则是这种分析理论的又一产物。
广义地看,柯克于1964年所做的“插入式城市”也用此类设想,这些实验性案例均强调了城市社区新陈代谢的思想,但并没有指出有吸取传统城市空间精华的需要,而是把环境变成了一种运动体系,用机器美学和高技术来主宰对空间场所的寻求。
不过,耦合分析理论对于理解城市结构还是极为重要的。
培根为美国费城更新改造所制订的“城市设计结构准则”就是一个运用比较成功的例子。
它甚至还可成为城市局部和建筑群尺度上的流线分析工具。
第二章建筑行为学与场所理论一、行为-场所理论(一)场所与空间行为“场所”的有关理论是目前西方建筑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所谓“场所”是指包含了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生活环境,是建筑环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代表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追求以人为中心的建筑主流。
只有当物质的实体和空间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历史、人的活动,并使之充满活力时才能称之为场所。
场所理论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场所理论是以建筑及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员为主体,借助于旁系学科,分析不同建筑场所中的历史,文化、人的活动等因素,探求新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狭义的场所论即“行为场所”的概念是以心理学及行为学家为主体,研究具体的微观的场所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试图为广义的场所论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1.广义场所论的发展及流派广义的场所论起源于50年代的“十次小组”,随后发展成各种理论和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