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

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

宗教建筑演讲稿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三种。

罗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式样。

它是仿照古罗马长方形会堂式样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筑。

巴西利卡是长方形的大厅,内有两排柱子分隔的长廊,中廊较宽称中厅,两侧窄称侧廊。

大厅东西向,西端有一半圆形拱顶,下有半圆形圣坛,前为祭坛,是传教士主持仪式地方。

后来,拱顶建在东端,教堂门开在西端。

高耸的圣坛代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骷髅地的山丘,放在东边以免每次祷念耶稣受难时要重新改换方向。

随着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在祭坛前扩大南北的横向空间,其高度与宽度都与正厅对应,因此,就形成一个十字形平面,横向短,竖向长,交点靠近东端。

这叫做拉丁十字架,以象征耶稣钉死的十字架,更加强了宗教的意义。

比萨大教堂(PisaCathedral)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

位于意大利比萨。

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1092年主教堂竣工,1153年增加了洗礼堂,1174年修建了钟楼即后来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

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

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

拜占庭式建筑的主要成就与特征是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

其堂基与罗马式的一样,呈长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

东正教教堂的特征是堂基由长方形改为正方形,但在建筑艺术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风格。

东欧的教堂是突出穹顶,提高鼓座,使穹顶更加饱满。

现在苏联红场上的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筑。

其特点是中央一个大墩,周围八个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穹顶。

该建筑是世界宗教建筑中的珍品。

圣索菲亚大教堂于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建成,但在532年被一场大火焚毁,现在看到的教堂是由查士丁尼大帝于同年重建的。

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穆德二世征服该地,把教堂改为清真寺。

其特点是方形平台上覆盖着圆形穹顶,有两个半圆球形拱门支撑,别具风采。

这种典型样式成为后来许多清真寺设计的模板。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建筑,是民族和文明的个性体现。

建筑艺术是伊斯兰艺术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因而,伊斯兰建筑风格这一视角有助于我们对伊斯兰文明加深了解。

伊斯兰建筑由于地区和年代的不同而形式各异,觅其共性是比较困难的,可是下述各项是较为明显的。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的主要类型,它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点中必须建立的建筑。

清真寺建筑必须遵守伊斯兰教的通行规则,如礼拜殿的朝向必须面东,使朝拜者可以朝向圣地麦加的方向做礼拜,就是面向西方;礼拜殿内不设偶像,仅以殿后的圣龛为礼拜的对象;清真寺建筑装饰纹样不准用动物纹样,只能是植物或文字的图形。

蓝色清真寺是回教世界最优秀的建筑师锡南(Sinan)的得意弟子Mehmet Aga的作品,也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建于1609年。

清真寺内墙壁全部用蓝、白两色的依兹尼克磁砖装饰。

巨大的原顶周围有六根尖塔,蓝色清真寺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

建造蓝色清真寺没有使用一根钉子,而且历经数次地震却未倒坍。

260个小窗、2万多块蓝色磁砖、地毯和阿拉伯书法艺术是该寺的重要看点。

苏丹阿梅特一世(1603~1617年在位)一心想和查士丁尼大帝别苗头,作为自己的竞争目标,遂于1606~1616年完成了举世无双的六支传音筒(回教的传音尖塔),其造型典雅在白云蓝天的衬托下,益发显得庄严巍峨。

在这面积广达四千六百平方公尺的殿堂里,可同时容纳五千名回教徒做祈祷,整个殿堂四壁则有两百六十个大小不同的窗子,窗子上有五颜六色的玻璃镶嵌图案。

殿堂全部用大理石建造,内壁镶有蓝色磁砖,使整个内殿蓝光熠熠687年到691年,由第9任哈里发阿布杜勒·马里克建造。

穆斯林相信圆顶清真寺中间的岩石就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和天使加百列一起,到天堂见到真主的地方。

清真寺的拱顶全部用24K黄金镀成。

麦加大清真寺[1]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规模宏伟,经几个世纪以来的扩建和修葺,特别是沙特时代的扩建,总面积已扩大到18万平方米,可容纳50万穆斯林同时作礼拜。

禁寺有精雕细刻的25 道大门和7 座高92米的尖塔,还有6道小门,24米高的围墙将门和尖塔连接起来,6座塔分别耸立在3座主要大门的两侧,另一座塔则与直径为35 米的圆顶毗邻。

这7 座塔环绕着圣寺,象征着一周的天数,巍峨高耸,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

全寺围墙西北长166米,东南长近170 米,东北近110米,西南约111 米。

禁寺的整个建筑、墙壁、圆顶、台阶、通道都是用洁白大理石铺砌,骄阳之下光彩夺目,气势磅礴。

入夜,千百盏水银灯把禁寺照耀得如同白昼,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兵攻占麦加,控制了守护克尔白圣殿之权,并废弃多神教,把圣殿改为伊斯兰教清真寺。

麦加城中心的这座大清真寺(又称禁寺)是穆斯林最神圣的地方,总面积16万平方米,可容30万穆斯林同时做礼拜。

伊斯兰教规规定信徒的“五功”(念、礼、斋、课、朝)之一是到麦加去朝觐,《古兰经》也载有到麦加天房去履行朝觐的义务。

麦加城之所以名震环宇,是因为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就诞生在这里。

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是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他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

被誉为“完美建筑”。

它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绚丽夺目、美丽无比。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

2007年7月7日,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这里出发向北从海上直达黑海沿岸各国;向南接着地中海,从海上可通欧、亚、非三个大陆;站在伊斯坦布尔的高处向西望去,欧洲大陆近在咫尺;向东虽有帕米尔高原阻隔,但2000年间丝绸之路上商贾不断往来。

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成为洲际交通枢纽,而且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悠久的古国名都伊斯坦布尔建于公元前668年,旧址是古希腊的城邦国--拜占廷,后来经过战争和重建,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于公元330年改名君士坦丁堡,别称新罗马;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取得该城以后,才开始叫伊斯坦布尔。

从那时起一直是土耳其帝国的首都。

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迁都安卡拉,但伊斯坦布尔仍然是土耳其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

伊斯坦布尔不仅地理上横跨两洲,而且还兼收并蓄欧、亚、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艺术之精粹,从而成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汇点,随之遗留下许多源远流长的名胜古迹。

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圣地。

自从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遗迹西墙,仍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

基督徒也相当重视耶路撒冷,因为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

伊斯兰教也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纪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来纪念这一圣事。

今天的耶路撒冷,是一个对比强烈的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社会不同阶层,同处一城;城市的东西两部分更是截然不同,发展水平悬殊。

老城雅法门以西的西耶路撒冷是现代以色列的核心地带(如果再继续向西数十千米,就是以特拉维夫为中心的“但”沿海大都市区),而老城及其东、北、南三面的东耶路撒冷则以巴勒斯坦人为主。

耶路撒冷与伊斯坦布尔这两座举世闻名的宗教城市之所以有激烈的宗教,军事文化的碰撞与对抗,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它们都是连接欧亚的交通要道。

无论是欧洲人去亚洲掠夺财富还是亚洲人想要向欧洲内陆扩张,这两座城市都是必争之地。

所谓的为宗教而战,为父而战不过是幌子罢了,发生战争的真正根源是对财富和土地的渴望。

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就要清净的多。

它在东亚这块净土上不断发芽壮大。

佛的传播更多的是一种教育。

把它列为宗教是一种牵强的说法。

最初的佛教并不承认佛的神性,它是在人们迫切渴望救世主的思想和君权神授的思想压力下才不断的神化和宗教化。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

但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我国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塔庙里,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

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

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佛塔被移于寺外,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

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

西藏的佛寺建筑,一般有庞大的建筑群,体现出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

佛教建筑的主要传播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发展地区也是中国。

尽管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印度人对佛教的关注却很少。

在印度更多的人是信印度教的,其次是伊斯兰教,佛教徒只占少数。

那么佛教的建筑进入中国后就开始了其中国化的过程。

少林寺是我国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寺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中岳嵩山西麓,背依五乳峰,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

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

其间,又有南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从水路航海至中国南境,然后北渡长江进入中原,在少林寺后山一带坐禅传法,首倡“以心印心”的禅宗教法。

达摩所传禅法为“大乘壁观”,得法者有慧可、僧副、道育等,并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