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浅析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浅析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摘要:实行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的中心工作的要求制定的重大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实践充分证明,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基本依据;基本政策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依据(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据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化的和市场化了的商品经济, 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方式。

十四大决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就是说我们要运用市场经济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方式和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

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第一是配置和运行都要符合市场需求, 即导致社会经济结构优化;第二造成资源耗费的节约、占用的减少和周转的加快, 即导致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第三,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实际上, 结构优化和效率增长这二者的综合, 就是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市场经济要达到上述主要目标, 单靠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是根本不行的而必须同时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 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正如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指出的:“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 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

”①可见, 实行对外开放, 通过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 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

总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的经济。

开放的经济必然要求实行经济的开放。

因此,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国由于生产力落后面临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为此, 除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和社会安定等政治条件外, 还必须具备经济方面的条件,即自然资源方面的条件和经济资源方面的条件。

自然资源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 经济资源则是人们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的、用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条件和手段。

这两方面的资源, 我们都是很贫乏的, 因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问题在于“人均”这个概念上。

由于过去长期没有建立“人均占有量”的概念, 而普遍认为中国地大物博, 资源丰富”。

但是, 相对于十一亿多人口来说, 事实倒成为“人多物不博”资源总量虽然很大, 人均占有量却很小。

问题就在这里。

我们实现现代化, 山于受到两种资源的约束, 理所当然地应该选择比较优势的战略。

这就是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 除了坚持自力更生外, 必须走开放之路。

因为只有实行对外开放,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利用外国资金, 引进先进技术, 借鉴当代世界生产力创造出来的一切积极成果, 才能更好地克服困难, 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具休来说实行对外开放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加强国内外的物资交流,互通有无,调济余缺,协调各方面的比例关系, 保证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可以利用国际分工, 发挥自己的优势, 生产那些最节约社会劳动的产品, 通过国际交换,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积极引进当代科学技术成果, 推动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加快生产技术进而加快生产力的发展。

可以通过利用外来资金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建立新的现代化企业,增加一些急需的建设项目, 缩短我国现代化的路程。

可以学习借鉴组织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科学知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还可以密切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招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当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市场。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实现我们的目标,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在当今世界, 任何国家搞闭关自守都不能发展。

他还指出:“我们总结了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②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关系,表现在国际间的商品流通、资金流动、技术转让、劳务交换等等方面,这些资源通过世界市场的流动而把各国的生产和生活相互联结在一起。

在当今的世界,任何一国的生产和生活都不可能完全闭关自守,自给自足,不同其他国家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经济联系。

因为世界上的所有国家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在资源方面,包括商品、资金、技术和劳务等等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本国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总会有缺门短线。

即使发达的国家,它们在技术领域也不可能样样都是先进的,也会有其落后方面。

虽然是落后的国家,它们在科技领域的某个项目或某些项目上也可能是世界领先的。

因此,各国在商品、技术、资金、劳务等等方面都需要互相进行交换和利用而各国之间的这些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都是通过世界市场进行的。

由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先进生产经验的积累,总是不断交流、传播和扩大的,因而, 国家或地区之间平等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对参加交流的双方或各方都是有利的。

当然在这种经济交往过程中,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或执行的政策的不同, 必然会发生歧视、不等价交换和剥削等现象。

一般说来,对这些现象要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斗争,而不应退出世界市场, 拒绝与其他国家来往,关起门来搞建设。

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包括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被卷进了世界市场。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为了加强互相支援和互相合作, 必须互相开放,互为市场。

社会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也是必要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需要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存在更大的互补性, 因而存在着相互经济联系更大的必要性我们说社会主义经济不能独立于世界而发展,其主要含义也在于此。

(四)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壮大自己这是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来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最重要的根据。

列宁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建设时, 多次有针对性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进步的东西的必要性。

列宁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

”③列宁在批评一些人认为不向资本主义学习也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时指出:“这是中非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 除了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以外,还有什么别的社会主义。

”④这是因为:“仅靠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能饱肚子,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

没有这些, 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邓小平同志反复阐述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东西的思想。

1979年, 邓小平同志指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 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

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⑨1983年,他又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 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

”⑩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上述这些论述说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全部社会生产力成果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建设成功。

过去有一种片面的观念,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就是根本的、完全的对立关系,因而社会主义不能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东西。

实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既有对立的关系,又有继承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以及保护生产关系的国家政权方面,是对立的(但不是全面的完全的对立的)关系,在生产力方面,是完全的继承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在这些方面, 它们之间也有很多共性。

上述这些继承关系和共性关系,是人类创造的文明遗产,没有阶级性。

这就是社会主义应当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理论依据。

因此, 社会主义要通过对外开放,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商品经济所创造的某些经济机制、经济形式、经济手段和科学经营管理方法, 学习引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所取得的一切优秀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

不如此, 社会主义就不能充分显示出它较之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实行对外开放以来, 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对外开放政策,其中反映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要求的基本政策, 大体有如下五条(一)自力更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立足点自力更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

早在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叫做自力更生。

”这是就革命而言的, 后来搞建设也是这样。

1963年9月,周恩来在国庆招待会上讲到:“中国人民无论在革命斗争中,还是在建设事业中,都一贯采取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后,邓小平同志也重申了这一方针。

他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党的基本路线也明确规定, 全国人民要“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这一切表明, 我国经济建设的立足点必须放在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同时, 自力更生并不排斥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可以大大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是, 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国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使对外开放立足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只有这样, 对外开放才有坚实稳固的基础,才能经得起风风雨雨的考验,也才会把对外开放越搞越好。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外开放长期性的重要依据上面讲过, 市场经济就是开放性经济。

市场经济存在一天,对外开放就必须存在一天。

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多久,对外开放就存在多久。

同时,对外开放又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问题,是我们的强国之路,所以,它便成为国家政策的最高层次——基本国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