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教学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标签:课堂教学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同时还需要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提问高效有质量。
本文就从问题的设计方面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把握好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好问题的梯度
学生对各种知识理解的难易程度是不尽相同的。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的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的内容。
因而形成了思维障碍。
造成了知识运用上的脱节现象,而这些又恰恰是课堂教学中应该解决的矛盾。
所以教师就要善于寻找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这就是知识的生长点。
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为学生顺利地理解知识、消除困惑、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创造条件。
同时设置问题时,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又要注意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
在章复习时,知识点的梯度可适当加大。
提出的问题要有较大的思维量,以教材的重点为中心进行提问。
为了增强梯度,对设计的问题可考虑用合并、简化等方法,实行“浓缩”,以提高问题的质量。
二、掌握好问题的难度,实施分层提问
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
那些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那些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少一些,学生知道的少一些,实施分层提问。
但提问的问题要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有启发性,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已知正四棱台上、下底面的边长分别为a、b,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是60°,求它的侧面积和体积。
将题设改换,变题如下:
(1)将上下底面的边长换成上下底面的对角线为a、b,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60°;
(2)将上底面边长换成棱台的高为a,下底面边长为b,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60°;
(3)上下底面的边长为a、b,将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换成倒棱与底面所成
的角为60°;
(4)将正四棱台换成正三棱台或正六棱台;
(5)如果是任意四棱台应增加哪些条件才能计算出相应的结果。
通过这样多层次的设计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一些,都能得到发展。
当然问题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循序渐进,掌握好难度,不追求形式,从实际效果出发,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因此问题设计在“最近发展区”的好处在于让学生通过切实可行的思维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认知结构的升迁导航。
三、采取多种形式设计问题
数学课本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教材中每章节的内容都是处于特定的知识结构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表述方式犹如一条链于环环相扣,任何一节的松动就会造成链子的脱节。
知识之间的联系也与这相仿,因而知识之间的关联处是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形成数学能力的关链部分,若处理不好,则很容易成为制约学生正确掌握教材内容的“瓶颈”。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抓住关联处设计好问题呢?我们知道学习活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小问题,搭好台阶,逐层解决。
提问要深浅有适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四、选择好不同的提问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结合实际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
变换提问方式,进行变式提问,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
同样一个问题,提问平淡而有难度,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但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联系,便能使学生积极思考,触类旁通。
思维的起点是质疑,而探究是诱发思维的源泉。
如果问题设计恰当,学生的思维就愈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就愈高。
而学生主动意识的强弱则取决于问题内涵与学生自身需求之间的相容性。
一般地说在教学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能把握知识迁移的方向巧妙地设计好问题,就愈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把课堂教学搞活搞实。
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设置课堂提问,使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这方面的教学技能,促进我县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仲炎. 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张兰秀,王瑞华. 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J]. 科技资讯,2010,09:174.
[3]何丽霞,何丽君.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 教育探索,2008,0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