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解释心理学

名词解释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应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语言、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口语报告法:也称“出声思维”,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研究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研究者对其进行分析。

观察法:有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自然观察法:心理学家们在进行观察时,有时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直接观察、记录,然后分析解释,从而获得有关行为变化的规律。

控制观察法:有时则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得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即自变量,或称实验变量。

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即因变量。

调查法: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你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故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研究中。

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第二章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

白日梦状态:白日梦是指包含很低水平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似乎是一方面清醒着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

睡眠状态:意识的第四个状态就是睡眠状态。

过去一般认为睡眠的时候意识是停止活动的,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镇静剂:指一些中枢,主要包括鸦片、海洛因、吗啡之类。

兴奋剂:只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行为活动性的一类药物。

迷幻剂:是指能使人产生幻觉的物质,主要特点是能够使意识尤其是感知觉发生扭曲。

情境性失眠: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包括睡眠环境的改变,它是一种暂时性失眠。

假性失眠:只是当事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但其状态良好,这种失眠称之为假性失眠。

主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所致。

失律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称为失律性失眠。

如飞行时差所造成的睡眠困难。

药物性失眠:咖啡因、茶或可乐之类造成的失眠称之为药物性失眠。

它还包括长时间服用安眠药物,在心理和生理上形成了对药物的依赖,导致的药物性失眠。

第三章感觉:使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最小可觉差:是指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明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

声音的属性:人所听到的声音具有三个属性,称为感觉特性,即音强、音高和音色。

知觉的整体: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对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的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在同一时间内,作用于人的刺激物很多,但是由于信息通道的局限性,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刺激物进行清晰反映,只能清晰反映那些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刺激物。

知觉的理解性:人们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的特性揭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的物理条件(如距离、光亮等的变化而变化,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和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包括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声音恒常性等。

深度知觉:深度知觉也称:距离知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认识事物的真面貌。

运动知觉:人在知觉事物时可以获得物体位移及移动速度的信息称为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时间是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时间知觉正是对这一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人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过程:信息的搜集和选择和信息的整合过程。

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信息的整合过程: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存在几种效应:①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②晕轮效应:是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某种印象后,并据此推论这个人的其他方面的品质和特征。

③社会刻板效应:刻板印象产生刻板效应。

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持有的固定看法。

第四章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感觉记忆: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其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储存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保持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图式: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在长时记忆中构成的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式。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根据节省法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过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后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编码: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受和使用的形式。

保持:保持也称储存,指信息在记忆中储存,即已编码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保存。

提取:指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它包括回忆和再认两种表现形式。

地点法:地点法又称位置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

地点法的原理是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

韵律法: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最明显有效的记忆方法是靠韵律去记忆内容,也称口诀法。

有意识地利用口诀和押韵,可以大大地提高记忆效果。

记笔记:记笔记是学生最为常用的记忆术。

但是,记笔记的最好方法是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

第五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间接性: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

概括性: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概括性的水平反映着思维的水平,它也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

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思维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也正是凭借语言得以实现的。

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最本质的区别,人类思维的高度发展与人类语言的高度发展分不开的。

除了语言之外,人类思维还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表象和动作。

思维的过程: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

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概念: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它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

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形成的,对于个人则主要是在学习条件下获得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