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评价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分析评价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分析评价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

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

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

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

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xx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

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

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xx 年),楼高20米。

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

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

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

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桥横跨其上,桥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

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

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一、独具特色的旅游开发模式——“丽江模式”丽江旅游业的异军突起,被旅游界称为“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

“丽江模式”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可持续性文化旅游发展丽江合作模式”,它被制定成文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知道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共作的实施纲要。

“丽江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框架体系,它由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一是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财政管理模式,其核心内容是遗产地所在的市一级政府如何筹集遗产保护的资金,如何管理、分配和使用这笔资金;二是旅游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兼容和投资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旅游业如何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三是对社会团体进行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模式,其核心内容是让当地居民、游客、旅游从业者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从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遗产的价值,从而自觉地保护遗产;四是遗产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解决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与遗产相关的利益各方加强交流、沟通和合作,消除分歧,达成共识。

二、旅游开发对丽江传统文化保护的作用及意义1、旅游开发能够促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民族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炼、弘扬和发展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旅游的许多传统文化或传统习俗将得以恢复。

不能否认在商业化、娱乐化开发的过称中,也使许多文化遗产得以重获新生,被整理、挖掘并保护起来。

同时,通过开展相关的旅游活动,能够获取更多的资金继续用于保护工作,使许多珍贵文化遗产与民俗传统得以保存。

以云南丽江县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的纳西古乐为例,现今去丽江的旅游者都会选择位于丽江古城的大研古乐会,现场感受一下宜科先生主持修复的纳西古乐。

晚会普通级的门票售价高达120,但乐馆内仍是座无虚席,中外宾客齐聚,证实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对于旅游者的巨大吸引力。

同时,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继续投入资金进行深入的挖掘、保护及宣传扩大。

2、合理的旅游开发有利于旅游社区的少数民族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并自觉参与保护。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旅游社区里德少数民族居民将有机会参加旅游,这也使当地居民有更多机会接触外来的游客。

在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强化了自我意识,更增加了相互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许多聚居于当地的纳西人都参与了各项旅游活动,承担起旅游接待相关的工作,例如民俗文化的表演、景点的讲解工作、旅游纪念品制作与销售,或是将自己居所作为家庭旅馆出租给旅游者。

旅游开发除了能带大直观的经济效益,也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起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认同。

他们更加自觉地保护民俗传统,一遍能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在旅游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旅游区开发中传统文化保护发面纯在的的问题面对发展旅游可以带来的巨大效益,同样不能忽视由于旅游开发所造成的对传统文化保护发面的不利因素。

1、旅游区过度开发,导致社区文化真实性的降低在利益的驱动下,旅游社区的居民将面对更大的商业诱惑,使他们的一些民俗活动更倾向于表演,失去了原有的自然与纯朴,导致旅游者参与的热情降低。

在商业化进程中,当地居民都将旅游业作为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盲目追求眼前利益,使旅游地形象受损。

当地人为了迎合旅游者需求而将一些传统民俗过度开发,而忽略了对文化的深入挖掘,以致演出形式单调以及参与的少数民族居民则缺乏纯朴热情。

长此以往,真实的民俗文化传统则会渐渐被商业化表演所取代,而旅游者对于此类旅游的兴趣就会降低,失去旅游地的文化吸引力。

2、忽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造成旅游形象“符号化”当前旅游商业化的另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的旅游的“符号化”,只满足于文化的浅层表象,忽视甚至毁坏其深层内涵。

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的滥用是较为典型的现象的。

为了满足符号的需要。

许多工艺品上有刻写了表示吉祥祝福的东巴文化字,制作成各类挂饰出售。

然而,这些文字的真正价值在规划设计中并没有看到,看到的是简单化了的纳西文字符号。

这样的规划设计理念,导致销售给游客的只是一种符号消费的产品,满足旅游者对东巴文字的好奇心理,忽略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显现,使之沦为庸俗化、浅薄化的旅游商品。

3、保护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面临“空心化”危机由于规划理念问题和前期管理的失控,外来移民代替了当地纳西居民,成为古城内古城内的主体居民;而古城的纳西人将住房和铺面租给外来移民经营,自己纷纷外迁。

人口的置换如果再不进行有效控制,将导致古城文化主体的转移和失落。

二这正是古城作为文化遗产最有价值的部分,必然使传统文化逐步走向“空心化”。

据振幅部门统计,古城里的商铺70%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在经营。

古城内发现许多标榜纳西文化纪念品的商铺都并非是本地人所开设的,期中大部分是来自福建和大理的店主,此外,此外还有一部分的外国投资者。

四、对于如何兼顾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思考1、设置文化核心区,控制游客的进入量应由政府出台管理条例,对于还未完全开发的地区应该限制游客的进入量,虽然在旅游收入上会有所减少,但可以通过其他发达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财政收入来补偿这些地区因丧失部分发展机遇而付出的经济代价。

丽江古城有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组成。

当前游客集中的是大研古镇,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冲击,出现“空心化”危机。

当务之急,是将还保留着纳西人原始的生活状态和民族文化束河和白沙两地重点保护,设置为纳西东巴民族文化核心区,限制游客的进入量。

同时以丽江大研古镇每年的直接旅游收入,用适当的方式补偿束河、白沙为保护文化遗产所做出的旅游效益方面的牺牲。

2、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去啊你社区居民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通过教育和培训,使社区居民掌握与文化遗产旅游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包括传统的工艺等,一方面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另一方面也使社区居民参与新行业并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让遗产造福于当地居民。

例如。

组织年轻的社区居民参与纳西古乐的学习。

目前,在丽江尚有较完整的九个乐会,其中多为年逾古稀的老者,可以多吸收了一些年轻的学员,更好地继承传统,将古乐文化发扬光大。

3、旅游规划应与市场调研相结合无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从提升旅游产业档次的角度着眼,都应该十分重视旅游规划的作用。

很多旅游区在旅游规划上重视不够,没有着力于真实的市场调研,导致失败的案例很多。

比如旅游开发中的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

各地搞的很多民族文化村,推出后迅速走向衰落,就是因为规划前的市场研究没到位。

第二篇: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现状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现状①旅游业对环境影响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热点后,每年进入古城的游客量超过了古城的承载力。

古民居、石板路、河道桥梁、水系、景观受到损毁和污染。

特别是因为丽江城市化进程加快并对水环境保护不力,导致作为丽江世界文化遗产地地质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水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量衰减、生态景观用水不足和景观水质下降。

而且作为当地特色景观的三眼井也因水资源污染而开始减少。

ps。

丽江三眼井是利用地下喷涌出的泉水源,依照地势高差修建成三级水潭。

并对3个水潭的功能与用途进行严格区分,并约定俗成,形成古风民俗。

②旅游业对人口结构与空间的影响利益驱动下有些古城居民迁出古城,把原住房改为商店、饭馆、客栈或出租给外地商人或自己经营。

传统真实的生活方式与居住文化逐渐被商业活动和旅游文化所取代。

古城的实际居民大量迁出,腾出房屋被大量外地人居住、经商。

“居民的古城”渐变为“游客的古城”。

③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在旅游业的冲击下,古城居民的行为开始变异。

如纳西族的传统服装作为民族标记现在只能在中老年妇女身上看到;古城中大量外地商人制作、出售印有东巴字画的旅游商品,但他们对东巴文化并不了解,以至于甚至当地人都看不懂上边的东巴字;技艺精湛的纳西族传统手工艺品被粗造滥制的模具廉价品取代(如铜器),当地人逐渐退出工艺品制作,出租店面,使工艺品丧失其原有价值。

ps。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东巴文化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1000多年的历史。

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