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废水生物脱氮除磷

第四章 废水生物脱氮除磷


二、生物脱氮工艺
(一)活性污泥法脱氮传统工艺 是由Barth开创的所谓3级活性污泥法流程, 包括氨化、硝化、反硝化三项反应过程。
图4-2-2 活性污泥传统脱氮工艺(3级活性污泥 法流程)
图4-2-3 2级活性污泥脱氮系统
图4-2-4
单级活性污泥脱氮系统
三、生物脱氮原理的新认识及 相应工艺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硝化过程不仅有自养菌 完成,异养菌也可以参与硝化作用;某些微生物在 好氧条件下也可以进行反硝化作用。 理论解释: 1.微环境的存在,是同时硝化反硝化现象的最主 要原因; 2.从微生物发展的角度也提出可能存在的、目前 尚未被认识的微生物菌种(如好氧条件下的反硝化 细菌)能使同时硝化反硝化现象发生。
总反应式: NH4 + 1.86 O2 + 1.982 HCO3 0.982NO3 + 1.044 H2O + 1.881H2CO3 + 0.021C5H7O2N (3) 由(3)可知: 硝化反应消耗碱度和氧气 + - N 为 NO - - N 需消耗 每氧化1mg NH4 3 7.14mg CaCO3, 需氧 4.57 mg
三、生物处理过程中除磷途径小结
研究结果表明,超量除磷主要是生物 作用的结果,但生物超量除磷并不能完全 解释某些条件下出现的除磷性能,生物诱 导的化学除磷可能是生物除磷的补充。在 生物除磷系统中磷的去除可能包括下列5 种途径。
1. 2. 3. 4. 5.
生物超量除磷 污泥含磷量可达3%-7% 正常磷的同化作用 微生物合成消耗磷 正常液相沉淀 pH 阳离子浓度 加速液相沉淀 生物膜沉淀 细菌反硝化作用使膜内pH 升高,导致磷从液相进入无机相。
硝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步: 亚硝化菌 氨氮 亚硝酸盐 亚硝化菌包括亚硝酸盐单胞菌属和亚硝酸 盐球菌属。 第二步: 硝化菌 亚硝酸盐 硝酸盐 硝化菌包括硝酸盐杆菌属、螺旋菌属和球 菌属。
反应式:
NH4+ + 1.382 O2 + 1.982 HCO30.982NO2- + 1.036 H2O + 1.891H2CO3 + 0.018C5H7O2N (1) NO2- + 0.488O2 + 0.01H2CO3 + 0.003HCO3+ 0.003NH4+ NO3- + 0.008H2O + 0.003 C5H7O2N (2)
2.厌氧-好氧除磷工艺
图4-3-2 厌氧-好氧除磷工艺流程
本工艺流程简单,建设和运行费用都较低, 厌氧反应器能够保持良好的厌氧状态。 存在的问题有:由于微生物对磷的吸收有一定 限度,故除磷率难以进一步提高;沉淀池易于 产生磷的释放现象,应及时排泥和回流。
六、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1.巴登福(Bardenpho)同步脱氮除磷 工艺
第二节
废水生物脱氮技术
一、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 生物脱氮过程主要由两段工艺共同完成: 硝化作用:氨氮 硝酸盐氮 反硝化作用: 硝酸盐氮 气态氮
图4-2-1
生物脱氮过程示意图
1、硝化反应
硝化反应由两组自养好氧微生物完成: 亚硝酸盐细菌(Nitrosomonas) 硝酸盐细菌(Nitrobacter) 硝化作用是指由硝化菌将氨氮氧化成硝酸盐氮 的过程。
Bardnard 首先发现了硝化/反硝化过程中除 磷的效果,并最先研究和开发了既能脱氮又 能除磷的污水处理工艺,如Bardenpho工艺
本工艺的主要优点是各项反应都反复进 行两次以上,各反应单元都有其首要功能, 并兼行二、三项功能,脱氮、除磷效果良 好。 存在的问题是工艺复杂,反应器单元多, 运行繁琐,成本高。
+ -
硝化反应的环境条件:
1)好氧条件,并保持一定的碱度。 2)混合液中有机物含量不应过高,BOD5应 在15~20mg/L以下。 3) 适宜温度是20~30℃,15℃时速度下降, 5℃时完全停止。 4)污泥龄必须大于其最小的世代时间。 5)重金属、高浓度的NH4+-N和NOx--N对硝 化反应有抑制作用。
2. A-A-O法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图4-3-7 A-A-O法同步脱氮除磷工艺流程
本工艺存在问题: 1)脱氮效果难以提高; 2)污泥增长受到一定限度,除磷效果 也不易提高; 3)沉淀池溶解氧含量不宜过高,防止 循环液对缺氧反应器的干扰。
3. 福列德克斯(Phoredox)脱氮 除磷工艺
是巴登福工艺的改进,主要是在第1厌氧 反应器之前再加一厌氧反应器,以强化磷的 释放,从而能够保证在好氧条件下,有更强 的吸收磷的能力,以提高除磷效果。
五、生物除磷工艺
1.福斯特利帕(Phostrip)除磷工艺 它是1972年开发的一种将生物除磷和化学 除磷相结合的一种工艺。
图4-3-1 福斯特利帕除磷工艺流程
本工艺的特点:
1.除磷效果好 处理水磷低于1mg/L 2复杂,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高; 沉淀池(Ⅱ)底部可能形成缺氧状态,而释放磷。
缺氧一好氧活性污泥法脱氮系统 (A / O法)
是于80年代初期开创的工艺流程,其主 80 要特点是将反硝化反应器置放在系统之首, 故又称为“前置式反硝化生物脱氮系统”。
图4-2-5 缺氧一好氧活性污泥法脱氮系统
系统的特征:
(1)反硝化反应器在前,BOD去除、硝化两 项反应的综合反应器在后; (2)反硝化反应以原废水中的有机物为碳源; (3)硝化液回流; (4)反硝化反应过程产生的碱度可补偿硝化反 应消耗碱度的一半左右; (5)流程简单,不需外加碳源。
四、影响生物除磷过程的因素
磷摄取过程要求充足的氧,放磷 的过程应保持绝对厌氧的条件。 2.污泥龄 一般污泥龄短的系统产生的剩余 污泥量较多,可以取得较高的除磷效果。 3.温度和pH值 5~30℃ pH 6~8 4.BOD负荷 较高的BOD负荷可取得较好 的除磷效果。 5.硝酸氮和亚硝酸氮 抑制磷的释放 1.溶解氧
第四章
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第一节 水体中的氮及其危害性 第二节 废水生物脱氮技术 第三节 废水生物除磷与同步脱氮除磷技术
第一节 水体中的氮及其危害性
一、存在形式及其来源 氮以有机氮和无机氮两种形态存在于水体中。 1. 有机氮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和尿素等。 来源:生活污水、 农业废弃物(植物秸秆、牲畜粪便等)、 工业废水(食品加工、印染、制革、食 品加工等)
2、反硝化过程
是指由一群异养微生物,将硝酸盐氮和亚 硝酸盐氮,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还原转化为 气态氮或氮氧化物的过程。 反硝化细菌包括:假单胞菌属、反硝化杆 菌属、小球菌属、嗜气杆菌属、碱杆菌属等。 反硝化过程中NO2-和NO3-的转化是通过 反硝化细菌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来完成的。 其中异化作用去除 的氮占70~75%。
NO2- + 3H(电子供体-有机物) NO3- + 5H(电子供体-有机物)
½ N 2 + H2O+ OH½ N 2 +2H2O+OH-
可见,反硝化过程产生部分碱度,但同时需要有机物,如 果污水中没有足够的有机物,一般投加甲醇。
反硝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1)碳源 2)pH 6.5~7.5 3)溶解氧 0.5mg/L以下 4)温度 20~40℃
1.聚磷菌的磷过量摄取
在好氧条件下,聚磷菌 ADP + H3PO4+ 能量 ATP + H2O
H3PO4的大部分是通过主动输送的方式从外部 环境摄入的,一部分用于合成ATP,另一部分则 用于合成磷酸盐。这一现象就是“磷的过量摄 取”。
2.聚磷菌的放磷
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体内的ATP水解,放出 H3PO4和能量,形成ADP,即: ATP + H2O ADP + H3PO4+ 能量
2. 无机氮 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 来源:有机氮的微生物分解 农田排水 工业废水(炼焦、化肥)
二、氮污染的危害
城市污水中的氮主要以氨氮存在。 1. 氨氮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 2. 氨氮会与氯作用生成氯胺,并被氧化为氮。 3. 氮化合物对人和生物有毒害作用。 4. 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
80年代到90年代,通过全面的基础研究及生 产性研究和工程运转经验的总结,污水生物除 磷的理论及技术均获得了重大进展及突破。
二、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
废水中磷的存在形式:磷酸盐(H2PO4- 、 HPO42- 和 PO43-)、聚磷酸盐和有机磷。 生物除磷就是利用聚磷菌(polyphosphate accumulation organisms, PAOs)一类的细菌, 过量地、超出其生理需要地从外部摄取磷,并 将其以聚合形态储藏在体内,形成高磷污泥, 排出系统,达到从废水中除磷的效果。
系统的不足之处:
(1)沉淀池如运行不当,池内会产生反硝化反 应,污泥上浮,处理水水质恶化。 (2)系统的脱氮率较低,一般在85%以下。
第三节 废水生物除磷与同步脱 氮除磷技术
一、除磷技术的发展 污水除磷技术的发展起源于生物超量吸磷 现象的发现。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Srinath等人 在污水处理厂的生产性运行中,观察到生物超 量吸磷的现象。 70年代的研究工作弄清了生物除磷所需的 运行条件,并有意识的将其工程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