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习文字,就能读文章,读书,从而了解世界上的一些事情,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小诗,看看你能读懂吗?出示小诗,生读,谈理解:你真会读诗2.作者从一片叶子了解了秋天来了,这就是所谓的一叶知秋啊。

你看我们从一片落叶就能知道秋的信息,而这一片叶子我们就可以称为这是大自然的文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了解一些大自然的文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出示任务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画下来。

孩子们读书姿势很好,做到了不动笔墨不看书出示课件:纠正字音,提示根据字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兆范写,指导占格,学生描红,写字姿势5.学生交流:课文讲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板书,学生交流6.出示任务三:小组讨论,这几种文字你能读懂吗?小组讨论,代表交流及时板书,读课文记得我们学过的《石头书》一文,能读懂石头书的人,能判断出那座山下有煤矿,那座山下有矿石等,石头书的学问可大着呢。

及时总结写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等就是这样的写法,才使得大自然的文字活灵活现,以后我们写作文时要学会运用这样的修辞手法。

7.回顾板书,学生总结。

8.大自然丰富多彩,这样的文字也有很多很多,要想了解去了解,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交流出示最后一段,生读,交流:观察、读书、请教9.出示任务三:大自然不是缺少文字,而是缺少发现和阅读文字的眼睛,我们平时就能见到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你能读懂吗?学生交流10教师总结:看来同学们能读懂不少大自然的文字,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带着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走进大自然,去发现、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让大自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出示作业板书设计:大自然的文字星座辨别方向云朵观察气象比喻石灰石地质变迁拟人花岗石设问语文课标指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就研讨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言,本班学生阅读能力好,但兴趣不够,阅读感悟层次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鼓励为主,分层次读,力求照顾全体教学思路,让学生从文读中感悟。

《大自然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

不仅告诉了我们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而且重点叙述了辩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

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容易把握,但本课涉及的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以议为主,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搜集资料、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开启思维,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1.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研读文本、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教师的点拨引领,明白了字词的意义与功能,大自然的文字。

这里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字”即知识。

接着,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是多么的鲜活有趣。

从奇妙的天书到不可思议的地书,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

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

2.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如“语境联系法”即通过联系上下文,将所要理解的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科普性文章教学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

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

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知识的应该也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

3.加强朗读指导。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美文朗读,如何根据文章所描写的情境进行有效朗读。

4.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弄清文中出现的几种大自然语言放手让学生自学完成。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去揣摩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

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联系前面两首古诗中阐发的道理及“学与问”的关系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新审视,从而把对“学习”一词的认识再提高一个层次。

《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一课,是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的科普小品文。

文章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文字的方法和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

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

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1.课堂小练笔:仿写戴巴棣的《大自然的文字》:别以为人才有文字,大自然也有文字。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如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_________,这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业设计:⑴请同学们继续收集大自然的文字,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

⑵了解伊林并阅读他的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浅显的内容学生一看就明白。

但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远远不够。

因此,我将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揣摩写法,掌握写法。

为了将一堂看似简单无味的语文课上出特色,我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扣题导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教学此课时,我从上节课筛选、归总的重点问题入手: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2、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3、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包含哪些信息,如何认识它们?认识它们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二、自读课文,读懂大自然的文字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第三个问题上,出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

星星文字和云文字的学习,我注重让学生自主读书,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石灰石和花岗石的学习进行学法迁移,引导学生填表格完成。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点,要理解这块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

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

我上课时结合了收集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

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

三、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同学们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补充,老师出示课外收集的图片及资料,问:你们能运用本文的一些写作方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先提问后解答的构段方式来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吗?学生的思维流淌在指尖……四、掌握方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看来同学们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

那么我们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还要注意什么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看一看、走一走、问一问、想一想。

由此可见,学生不能不能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而是看教师能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敢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学。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掌握学习的本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老师一直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那么,我们的学生将永远成为不了高飞的雄鹰。

同时,作为教师,也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道路,特别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更要有耐心,巧妙地化解学生遇到的难点,让学生充分体验学生成功的乐趣。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小学六年级属于第三学段,对阅读提出了以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在理解课文过程中,体会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4课《大自然的文字》是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安排了《古诗两首》《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和《养成读报的习惯》。

《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一课,是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的科普小品文。

文章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文字的方法和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

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

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应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也就是课文的细节,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自读探究、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移情体验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紧紧抓住妈妈爸爸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品读,展开想象,以自己的生活情感积累去感受妈妈爸爸之间的爱,让学生的心与作者相契合,与文中妈妈爸爸的心相交融,同时品味作者抓住细节的方法,明白“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学会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学会感受语言: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切场景语皆情语”……指导学生汲取文中的养分,从而在习作中注意遣词造句,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