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速度时间路程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路程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路程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设计
西双版纳州允景洪小学周凤
[设计理念]
由于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龟兔赛跑的故事为学习情景,将路程、时间之间的变化,通过乌龟和兔子的两次比赛改串成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

这样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枯燥的解决问题策略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易懂。

让学生通过生活例子明确速度的意义,通过具体的计算以及数量的互换体现时间、速度、路程三者关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能力,在经历本单元例1和例2的学习后,能独立解答求在一定时间内行多少米的应用题。

并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

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受原先数量的单位的影响,学生做到准确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理解单位时间与所行路程的含义。

能正确使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体会这样的符号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感知速度,扩大认知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知。

1、故事引入:以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本课
路程一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质疑: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怎样判定谁的速度更快呢
3、时间一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质疑: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如何比较谁的速度快
设计意图:在这两张表中,学生通过对路程、时间的对比分析,得出速度的快慢与路程、时间有关系,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4、对比发现,揭题
师:通过乌龟和兔子的两次比赛,你们发现速度快慢与什么有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师板书:速度、时间和路程
5、自主探究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1)请学生分别求出兔子和乌龟每小时可以跑多少千米
(2)师: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3)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你还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6、出示兔子在不同时间内所奔跑的路程表,学生补充完整,并说说新发现,感受在速度不变时,时间越多,物体行走的路程越远。

学情预设:学生汇报时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路程÷时间总是等于2。

时间越来越多,路程越来越远。

③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

二、建立概念,学习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方法。

呈现两个问题,请学生口答。

(1)“神七”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约是()
(2)小青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学生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列示:40÷5=8(千米)16÷2=8(千米)师:这说明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和“神七”飞船一样快但黑板上写的都是8千米,这样写能区分清楚吗有什么办法区分开呢
学情预设:学生纷纷献言献策,有的主张分别写上“每秒钟飞行的路程”、“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有的主张在后面加上“秒”和“分钟”。

教师板书8千米/秒,8千米/时,并引导学生读一读。

师:速度单位与以前学过的单位不同,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两部分合成的。

我们把这种单位叫做复合单位。

每时、每分,每秒等等这样的时间我们把它说成单位时间。

其实物体在单位时间(1时、1分、1秒)内所行的路程,就是速度。

3、生活中的速度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2)课件显示一些教师收集的速度。

设计意图: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通过实例和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

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并且加深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三、分层练习,拓展延伸
1、课件显示例3题目:
(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后学生汇报交流。

2、让学生从现实情景中看限速60的交通警告标志。

说明最高限速是60千米每小时。

(1)黄叔叔2小时开140千米,你想对他说什么
你建议黄叔叔按()的速度行驶
(2)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照这样的速度,30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在提供合理的行驶速度时,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建议黄叔叔按6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

把速度定在60以下,在完成第(3)题时不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

通过练习明确,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练习的选择也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知道些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
速度=路程÷时间
10÷5=2(千米)
10÷10=1(千米)
[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体现以下设计思路:
1、注重通过情境创设,挖掘“童心”、“童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情境中。

一开始就设计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帮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

2、倡导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用生活中的“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公路上的“限速标志”、“指示牌”等学生很乐于解决
身边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进一步巩固对速度的认识,加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3、足够的空间是学生发展的必要保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练习环节,习题的选择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交流探索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探索、创造并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不仅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通过交流,相互间的意见、见解得以“碰撞”和“启迪”,构建起对问题的更新、更深层次的理解。

最终实现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探究中升华、情感在合作中融通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