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
一、篇名及作者
篇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作者:卡尔·马克思
二、出版社及版次
写于1843年底-1844年1月,载于1844年《德法年鉴》,原文是德文,中译文收入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2-467页。

三、本书的写作背景及内容简介
背景:1841年春,马克思大学毕业后曾想进入大学谋一哲学教师职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奈何当时普鲁士政府对待不同观点的知识分子禁止在大学内有讲学的自由。

而马克思在这样的形式下毅然放弃大学谋职的愿望,转而决定通过从事学术研究和报刊工作,投入到社会斗争之中。

之后马克思就职《莱茵报》主编。

在任职期间,他逐渐认识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过来的关于国家和法的观点与客观现实生活大相径庭,从中发现了矛盾。

而这一发现又推动了马克思去注意被以往法律思想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并依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要达到这一目的,马克思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以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

经过大量阅读等一系列准备工作,1843年末到1844年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由此应运而生。

内容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作为马克思在其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一部重要文献,是其第一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著作。

它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之作,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为当时还未完成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出版而撰写。

在《导言》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的概念,通过对现有宗教以及德国社会制度的思考,着重批判了黑格尔的法学和国家哲学,揭露了德国无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局限性,提出了德国的出路即进行以哲学为指导以无产阶级为领导核心的解放运动。

四、文章摘录下面是我最喜欢的内容节选:
1、反宗教的批判依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2、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3、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4、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5、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五、读后感悟
《导言》作为一个导言,具有概括性质。

文章的有着明显的主题顺序:宗教-哲学-政治-革命。

我认为这个行文顺序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马克思自身思想的发展阶段的一个过程,因此《导言》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导言》又与马克思以往的所有文章相比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不同。

在马克思之前的文章中在关于德国解放的问题上并未提出一个能够解决的方案。

但在这里他却从黑格尔的法哲学中完全的分离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了人类解放的道路。

从这篇文章中我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写作功底非常强大,逻辑性非常强。

整篇文章通读后可轻易的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当时德国青年黑格尔学派对宗教的批判作用。

第二部分通过与欧洲其他国家比较,马克思对当时德国的政治现状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得出了德国政治现状极端落后,一定要结束现行的政治制度的结论。

第三部分马克思认为对德国政治的批判不应仅停留在对于现行制度的批判,更加注意的是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

第四部分马克思提出了德国的出路:进行一场实践,即在德国实现一场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从而解放全体人民。

第五部分马克思分析了彻底的德国革命面临的现实困难,主要是
革命缺乏现实的物质基础。

第六部分马克思提出了革命的可能性。

从文章的结构可以推导出《导言》的思路是按照“宗教批判-哲学批判-实践批判”的理路。

这三个观点之间蕴含着很强的逻辑联系:宗教批判是哲学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前提,哲学批判又进一步为实践批判扫清了道路。

马克思从对宗教的批判得出人的本质,又从对德国现状及德国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得出实现人类解放需要彻底的
理论的来指导,最后又从对德国与当代其他国家的区别中得出在德国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只有这样,德国才能实现人的普遍解放。

在《导言》中,马克思说道:“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主要是说当宗教与反动的社会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时,这种政治力量会用来对人民大众,作为对人民群众进行欺骗的手段,因此它从政治角度强调了宗教的欺骗性。

《导言》的意义在于马克思第一次探讨了落后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并且在今后的影响中具有十分突出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认为德国资产阶级因为自己的软弱以及自身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已经不能担负革命使命的思想不仅为1848年革命所证明,更为后来的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所证明。

人们通常把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追溯到《共产党宣言》中的“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但实际上《导言》对这个问题已经作了相当丰富的论述。

《导言》针对德国的革命能不能跨越资本主义而转向社会主义这个问题,马克思对此也做出了强有力的回答。

他指出:德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理论革命比较彻底的国家,这个优势还会继续发挥作用,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精神武器,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德国革命达到一定革命的高度;马克思据此认为,德国唯一实际的革命就是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说,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由于德国的资产阶级在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它与无产阶级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并且德国的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这导致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领导革命,而此时的无产阶级革命地位正逐步加强,这些都为德国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开始进行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马克思在《导言》这篇著作中第一次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指出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掌握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统一的原理。

《导
言》按照"宗教批判→哲学批判→实践批判"的理路,阐述了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宗教批判是哲学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前提,哲学批判又进一步为实践批判扫清了道路.通过实践批判,马克思得出了一些崭新的闪烁着唯物史观光芒的新思想。

马克思阐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对旧世界必须进行“武器的批判”这一重要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