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宜昌境内抗战烈士纪念碑

宜昌境内抗战烈士纪念碑

宜昌境内抗战烈士纪念碑古往今来,我国素有“树碑立传”的传统。

如果说“碑”(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传”(人物传记)还有好坏混同的话,如民间墓碑,《史记》中有《管晏列传》、《酷吏列传》等。

纪念碑则是纪念有功绩的人或重大事件而立的石碑,极赋褒扬彰显的意义。

从“八年抗战”的史料来看,宜昌境内就建树多处纪念碑,以缅怀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英灵和仁人志士。

一、张自忠将军公祭纪念碑史料表明,张自忠是我国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晚于张),有“国民党抗日第一名将”之称。

他是山东临清县人,从1939年11月起,他以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的身份节制3个集团军组织汉水防线,保卫宜昌、沙市。

次年5月,他率部进驻当阳,总司令部设在慈化的齐家垸子,张的办公处设在赵家花园农民赵国光家,直至11月向日军发动冬季攻势时,其总部又移至钟祥快活铺。

1940年5月,日军调集15万精锐部队发起枣宜会战(日军称宜昌作战)。

张自忠亲率部队奔赴前线重创日军,在宜城县南瓜店附近与日作战中,身中七弹壮烈殉国。

张自忠牺牲后,其灵柩于当月21日由汽车从快活铺总部启程,经荆门、当阳运抵宜昌。

据《宜昌抗战图集·十万军民公祭张上将军》(《宜昌市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七辑)云:“湖北省代主席严立三、江防军总司令郭忏、中央军事委员会战区军风纪巡视团委员王陆一、第二十六军军长萧之楚、宜万要塞指挥官刘翼峰、宜昌行署主任林逸圣、宜昌县县长武长青等军政要员及各界代表300余人,齐集宜昌市郊杨岔路迎灵。

”在举行迎灵仪式后,“8名身着素服、腰缠白带的‘八大金刚’抬着灵柩,在全体迎灵人员的护送下,缓步向东山公园进发。

十里长路,哀思绵绵,沿途许多群众自动加入到迎灵队伍。

面对三架低空盘旋的日机,迎灵队伍毫不畏惧,沉着镇定地护送灵柩至东山草堂供奉。

”第二天为张自忠将军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先后有数万军民前往东山草堂祭奠。

次日晨,张将军的灵柩从东山草堂运至二马路码头登“民风”轮往重庆,“沿途几华里的街道上,自发送灵的群众不期而至,多达10万余人”。

张自忠将军后安葬有重庆梅花山。

宜昌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在“宜昌作战”中牺牲的抗日民族英雄,于2003年在东山烈士陵园东山草堂原址新建了纪念亭,亭内立有“张自忠将军公祭纪念碑”。

此碑建立虽晚,然其公祭活动最早,影响也深远。

二、黄花场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在八年抗战中,宜昌初为大后方,然自国民政府被西迁重庆后,遂成了拱卫陪都的东大门。

正因如此,日军侵占武汉后就加紧了西犯重庆的部署,宜昌成了日军进攻的目标,于是发动有名的“宜昌作战”,并于1940年6月12日侵入宜昌城区。

宜昌失守后,中国军队退守江南和峡口下牢溪的南、北、西三面高地。

为阻止宜昌之敌继续西犯,突破三峡天险。

蒋介石决定在宜昌方面新建立一个第六战区,并指出:“第六战区比其他战区的责任更为重大,比其他战区的战略地位更为重要。

我们的任务和口号是,军事第一,第六战区第一!”随即任命军委政治部长陈诚为司令长官,赋予六战区“拱卫行都(重庆)”与“收复失地”的任务。

六战区集结32个师的兵力驻守鄂西山区,以长江两岸为前沿,对宜昌日军取包围态势。

1941年9月中日长沙会战。

驻宜日军第13师团抽调约三分之一的兵力(早渊支队)驰援长沙,宜昌日军还有约17000人的兵力。

9月22日,陈诚接令“乘虚收复宜昌,支援湖南作战”,当天就策划部署,并于28日发动荆宜攻势,以炮轰宜昌城区日军及其外围阵地揭开反攻宜昌的序幕。

29日向敌展开第二次攻击,30日各部全面进攻。

总兵力计有15个步兵师,2个炮兵团150门大炮,约11万人分两路从长江南北夹攻侵宜日军。

反攻宜昌战斗历时半个月,一直持续到26日,战场又恢复战前的态势。

此役,国军毙伤日军官19员、士兵3633名,马40匹;俘敌25人,马13匹;缴获机枪35挺、步骑枪77支;击毁飞机14架、兵舰8艘、汽船6只、野炮2门、汽车107辆、装甲车2辆;攻占敌据点30余处。

战后,日方战史承认:死1670人,伤5184人,去向不明14人。

但国军亦付出很大的代价。

战斗结束后,陈诚在宜昌雾渡河召开会议。

第六战区在雾渡河、黄家场(后改名黄花场)分别为75军、32军修建烈士公墓,立“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

据《宜昌县志》(1993年版)大事记:1941年“9月28日,陈诚、郭忏、周岩指挥七十五军、三十二军、九十四军和二军等共计15个步兵师、2个炮兵团约11万人反攻宜昌,以策应长沙会战。

10月6日进至东山寺、杨岔路一带,与日军战斗至26日,退至小溪塔、南津关固守。

战后,七十五军在雾渡河、三十二军之一四一师在黄家场分别建立‘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黄家场亦改名黄花场。

”综观各地志书史料,雾渡河和黄花场修建的“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是宜昌境内最早的抗战纪念碑。

当年第六战区统辖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部、第26集团军、第20集团军和江防要塞守备队等。

其中26集团军总部设在兴山县泗湘溪,总司令周岩(本作嵒,浙江嵊县人),辖第32军(军长宋肯堂,河北晋县人)、75军(军长原周岩,后由施北衡、柳际明接任),驻守于兴山县、宜昌县西北部、南漳县南部和远安、当阳两县西部。

其中该部第32军415团1营一直坚守在宜昌西郊三游洞山头阵地,达六年之久,该营官兵与日军阵地仅隔数十米,说话聊天相互都能听清。

三、鄂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据《远安县志》(1990年版)大事记:“民国三十一年(1942)4月,何基沣倡议并指导在洋坪夜红山修建一座‘鄂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全部青石构成,高10米。

此碑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要说何基沣,却是领导所部219团打响“抗战第一枪”的抗日名将。

他是河北藁城人,北京清河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曾在冯玉祥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副师长,参加过北伐战争。

1929年在北平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时加入中国国民党。

1932年起在宋哲元的第29军任37师副旅长、旅长。

1933年长城抗战中曾参与指挥喜峰口作战。

1937年率所部110旅驻防卢沟桥地区。

我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地就在卢沟桥,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在7月7日这天,面对日军的无理挑衅和开战,何基沣亲临宛平县城卢沟桥指挥其旅吉星文团、金振中营、李文成排奋起反抗,并发出“与卢沟桥共存亡”的命令,打响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第一枪。

在失利后撤中,何曾秘密赴延安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后仍回原部队。

1938年武汉会战前再度出任179师师长,1939年1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4月率部驻防远安,直到1945年1月。

据《当阳县志·军事》(1992年版)载:“民国28年4月,国民党第七十七军共1万余人来当阳、远安边界驻防。

辖三十七、一三二、一七九师,驻防当阳庙前一带。

民国34年1月移防到荆门西北山区。

”其间,何于1940年升任国民军33集团军第77军副军长兼179师师长,1943年任77军军长。

他在远安、当阳驻防期间,以各种方式团结教育官兵与新四军互通情报,并肩抗战,并给予物质支援。

就《远安县志·大事记》来看:1940年“6月上旬,日机14架连续3次轰炸县城。

是月,国民军三十三集团军干部训练班(9个中队)配合十九师,在清溪与日军激战两天,重创敌军”;“11月,何基沣以给国军运送物资的机会,利用木船3次将500多条枪、300余箱子弹、600多套棉衣及法币5万元,由刘宝田(中共当阳县委书记)秘密送交新四军五师及鄂豫挺进中队,充实了抗日前线军事力量。

”1941年“1月,国民军一七九师五三七团在扬旗岩击退进犯银子岗的日军十八旅团,排长陈云巧妙设伏击毙日军副旅团长横山少将。

5月16日,该团与日军二联队激战于黄茅岭获胜”;“9月21日,国民三十九军奉令组织策应宜昌战役的襄西攻势作战,主力部队展开于钟祥、荆门、当阳一线,牵制日军不得向宜昌转运兵力。

军部设于洋坪。

”次年战事稍缓之际,何基沣便在军部所在地倡导兴建了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他长期转战襄西,与新四军5师合作抗日,直到抗战结束。

襄西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一个特殊地域概念,指襄河(即汉江)以西、长江以北、西陵峡以东地区。

汉水流经襄樊以下,民间称襄河,襄西由此得名。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襄西有十几万革命者在这块土地上献出了宝贵生命。

及至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批准湖北省在当阳长坂坡(今关公文化园)兴建襄西革命烈士纪念碑和襄西革命烈士纪念馆。

馆内的“抗日战争时期”展版就展示有襄西抗日烈士的事迹。

纪念碑于1992年6月竣工落成。

碑体高24米,正面镶嵌着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在襄西献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十四个镏金大字;碑座64平方米,正面镌刻着湖北省委、省政府撰写的碑文,两侧再现抗日战争及革命战争场面的浮雕。

四、鄂西会战抗日烈士纪念碑1943年5月,侵华日军在蓄积了三年之久的力量之后,抽集七个师团10万兵力,在华容、藕池口、宜昌一线发动了“江南作战”,企图打通川鄂咽喉之道,进犯国民党陪都重庆。

这是继枣宜会战后中日军队在鄂西地区的又一大战,既是中国抗战期间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个以弱胜强的成功战例,史称鄂西会战。

战时历经月余,战线绵亘千里,国军取得辉煌胜利。

是年5月4日晚,日军在张家祠、高河场(湘境)一线阵地发起进攻。

次日凌晨,各路日军在大批飞机支持下出击国军第六战区江南部队。

蒋介石急电昆明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将刚上任不到两个月的陈诚调回恩施督战。

陈诚返任后,就将指挥机构——第六战区前进指挥部设于宜昌三斗坪,指挥三军保卫石牌。

石牌距宜昌城约25公里,位于西陵峡南岸,只是峡中一个自然村(今属夷陵区三斗坪镇,开发有石牌三峡人家风景区)。

但在当年却是入川的要塞。

蒋介石电示陈诚:“军事第一,第六战区第一,石牌第一。

”陈命江防总司令吴奇伟率江防军守宜都至石牌一线:第18军扼守石牌核心阵地,以固守石牌要塞为主,第86军和32军防守石牌外围阵地。

从5月下旬开始,日军主力指向长阳。

国军有第8、18、32、86、94军大部分兵力奉令在长阳县境设防阻击敌军,但激战之下,多不敌退守,致使平洛、津洋口、偏岩、黄家坪和都镇湾等地相继失陷。

据《长阳县志》载:偏岩位于长阳与宜昌交界间的丹水南岸,是通往第六战区江防的战略要冲,对保卫石牌要塞至关重要。

蒋介石在5月25日上午电话通知江防军吴奇伟转令第86军第13师死守偏岩。

然该师连日苦战,伤亡甚重,部队继续向三斗坪方面撤退。

在这紧要关头,18军第5师奉命驰援,在师长刘云瀚(江西大庾人)的指挥下,官兵奋勇杀敌,掩护13师安全通过,打退敌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多次进攻。

日军又调来空降部队参战,并施放毒气,结果还是无济于事,激战数日,在偏岩到馒头嘴这个开阔的山冲里,被毙伤数千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