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
(二)紫外线与射线灭菌法
{紫外线: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与其波长有关,通常紫外线 波长为240~280nm时具有杀菌作用,其中 以260nm最 强,这与细菌DNA吸收光谱范围相一致。紫外线杀菌机 理主要是作用于细菌DNA,干扰细菌DNA的复制与 转录, 导致细菌的死亡或变异。紫外线穿透力差,故只适用于空 气及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 {电离辐射:高速电子、X 射线和γ射线等在足够剂量时, 对各种细菌均有致死作用。其机制在于产生游离基,破坏 细菌DNA。电离辐射常用于大量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 消毒。
条件致病菌致病的特定条件
①机体免疫机能低下:如大面积烧伤,过度疲劳,受 凉,长期患消耗性疾病。
②正常菌群寄居部位发生变迁:如外伤,手术,留置 导尿管等使大肠杆菌进入腹腔、泌尿道或血液等。
③不适当的抗菌素药物治疗导致菌群失调:如长期或 滥用抗菌素治疗。
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指机体、菌群、环境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发
第二节 消毒灭菌
{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 { 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物体上包括芽胞在内的所 有病原性和非病原性微生物的方法。 {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细菌一般不死亡。 { 无菌(asepsis):不含活菌的意思。防止微生物进入机 体或物体的操作方法,称为无菌操作或无菌技术。进行微生 物实验、外科手术及医疗技术操作等过程,均需进行严格的 无菌操作。
三、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一)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Ø 方式:无性二分裂 Ø 速度:20~30分钟/代
(二)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细 菌 数 目 的 对 数
小时
细菌生长曲线
细菌生长曲线特点
Ø迟缓期(lag phase)
最初培养1-4小时,菌体不分裂,但菌体增大、代谢活跃
Ø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
染等具有重要意义。
抹布和砧板上的 细菌模式图
针头上的细菌模式图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一、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土壤中的细菌
Ø 土壤是细菌生存的天然场所(因为土壤中有水分、营养物 质、空气、一定的PH环境和温度)。
Ø 自然界中,以土壤的含菌量(种类)最多,土壤素有“天 然培养基”之称。
Ø 土壤中的细菌多数为非病原菌,它们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动植物与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滤过除菌
Ø滤过除菌: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 除去,以达到无菌的目的。所用的器具是滤菌器。
Ø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细菌毒素、抗生 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 Ø滤菌器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有滤膜滤菌器、石棉 滤菌器(亦称Seitz滤菌 器)、玻璃滤菌器等。
刘潇
学习目标
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菌群失 调、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的概念;
掌握常见的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的 方法;
了解细菌的分布及防护原则。
前言
细菌种类多, 繁殖快,适应环境 的能力强,是自然 界中分布最广泛的
一群微小生物。
了解细菌的分 布对医学生加强无 菌观念,严格无菌 操作,预防医院感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culture medium)
人工配制适合于细菌
“ 灭
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菌
”
按照物理状态分类:
液体培养基 2-3%琼脂 固体培养基
0.3-0. 5%琼脂
半固体培养基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一)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重点)
沉 淀 生 长
混 浊 生 长
土壤中的病原菌从哪里来?
Ø 土壤中仅有少数病原菌,它们来自人和动物体(粪、 尿、痰、尸体等),多数病菌在土壤中很能容易死亡。
➢ 使人致病的主要为球菌和芽胞杆菌,如炭疽杆菌、 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可长期存活。所以,当人体创 伤处污染泥土时,要严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感染。
一、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水中的细菌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水:占细胞总重量80%
固体成分: 蛋白质、糖类、脂类、无机盐等; 15-
20%
特有成分: 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D型氨基酸、脂多糖
二氨基庚二酸、吡啶二羧酸、2-酮基-3-脱氧辛酸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一)营养物质
Ø 水:参与营养的吸收与代谢。
Ø 碳源: co2、碳酸盐、糖、脂肪
你知道吗?
Ø 常见的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链 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及脑膜炎奈瑟菌等, 可引起伤口或呼吸道感染。空气中的非致病菌,常可造成 生物制品、药物制剂及培养基的污染。 Ø 因此,医院的手术室、病房、制剂室、实验室等要经 常进行空气消毒,并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和无菌技术进行医 疗操作,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及医院感染。
标本
增菌培养
分离培养
诊断
染色 显微镜观察 初步诊断
纯培养 生化鉴定
确定诊断
标本
治疗
最敏感药物
青
链
庆
红
培养 药浸纸片
青
链
庆
红
2. 细菌的鉴定与研究 例如:嗜肺军团菌
3. 生物制品的制备
结核杆菌 接种 (有毒)
培养基
13年230代
(胆汁、甘油、马铃薯)
卡介苗 (BCG)
第十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煮沸法:水温100℃经5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常用 于食具、刀剪、注射器等的消毒,细菌芽胞需煮沸1~ 2小时才被杀灭。水中加入2%碳酸氢钠,可使沸点达 105℃,既可促进杀灭芽胞,又能防止金属器械生锈。
(一)热力灭菌法
1、湿热灭菌法
{流通蒸气法:利用蒸笼或阿诺蒸锅进行消毒。流通蒸 汽法温度不超过100℃,经15~30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 体;把流通蒸汽加热的物品放置37℃温箱过夜,促使 芽胞发育成繁殖体,次日再经流通蒸汽加热,如此重复 3次,可达到灭菌的目的,称为间歇灭菌法,常用于不 耐高温的材料如培养基的灭菌。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病原菌或特定微 生物,而不影响其营养成分及香味的消毒法,常用于牛 奶、酒类的消毒。
二、人体正常菌群及分布
(一)正常菌群
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 (如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 表面存在着一定数量和不同种类的细菌,这些 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称为正常菌 群(normal flora)。
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
➢ 生物拮抗作用:即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如大
肠菌素可抑制痢疾杆菌生长;唾液链球菌产生的H2O2 抑制脑膜炎球菌生长。
第九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
刘潇
学习目标
l 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繁殖方式及速度; l 熟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及意义; l 熟悉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
2020/4/27
前言
细菌是一大类具有独立生命活动的单细胞微生 物,能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 细胞成分并获得能量,同时不断排出废物,完 成新陈代谢,得以生长繁殖。细菌的生长繁殖 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条件适宜时,细菌的生 长繁殖及代谢旺盛,改变条件时可使细菌生命 活动受到抑制或使细菌死亡。
菌 膜 生 长
(大多数)
(链状菌)
(专性需氧菌)
(二)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菌落(colony):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出现由单个细菌 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意义:鉴别细菌、分离细菌 菌苔(mossy):多个菌落融合形成的细菌集团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意义
1.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 营养作用:大肠杆菌及乳链球菌能合成VitB1、
B12、泛酸、叶酸及VitC、K等,供机体利用;双岐杆 菌产酸造成酸性环境可促进对VitD、Ca、Fe的吸收。
➢ 免疫作用:微生物具有免疫原性、促分裂和佐剂
的作用,可剌激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和成熟。
二、人体正常菌群及分布
(二)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与人体间的平衡状态,在某种特 定条件下被打破,使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也 能引起疾病,这些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称为条 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一)根据细菌具有不同的酶, 对糖、蛋白质分 解能力及分解后产生的产物不同用生化方法来鉴 定细菌
称:细菌的生化反应
甲基红试验(methyl red test,MR)
甲基红试 验阴性
机理:
产气杆菌
甲基红指示 剂呈桔黄色
葡萄糖 乳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丙酮酸 脱羧 中性产物 丙酮酸
PH>5.4 PH<4.5
大肠杆菌
甲基红指示 剂呈红色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重点)
(一)热力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在同 一温度下, 后者效力比前者为大,这是因为:
(1)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2)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 (3)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时 释放出的潜热,可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
(一)热力灭菌法
Ø土壤、空气、动植物尸体、人和动物的排泻物、工 业及生活污水。 Ø 通过水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沙门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霍乱弧菌等。可引起消化系统传染病, 甚至爆发流行。 Ø因此,做好水的卫生学检查对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一、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空气中的细菌
Ø空气中缺乏营养物质与水分,且受日光照射,细菌 不易繁殖。 但由于人群和各种动物的呼吸道及口腔中 的细菌可随唾液、飞沫散布到空气中,极易造成疾病 的传播。 Ø细菌可随尘埃漂浮在空气中,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公 共场所或医院,空气中细菌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多。
生改变,导至体内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数量和比例发生 大幅度的变化,生态体系表现出的不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