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表现形式(学生版)一、考查体裁特征例一:【04】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二、考查诗歌结构1、构思脉络例一:【05】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2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6)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白:从赞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指导:作答此类题目,最重要的是“审题”。
如:05年的“以‘微风’贯穿全篇”,你要思考的是“每联怎样和‘微风’关联”.如2011年,“构思脉络”,即作者行文的思路,即诗歌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换句话说,就是分析诗歌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律绝的结构虽然比较灵活,但一般情况是起承是一层,转合是一层,即所谓的“前二后二”。
把握诗歌的思路,一般的法是按照首、颔、颈、尾的关系来处理。
首、颔、颈、尾的关系,通常是我们说的起、承、转、合。
首联照应题目,一般以眼前所见之景起;颔联紧承首联容展开,或者总分关系,或者递进关系,或者并列关系;颈联在写作的容上与颔联紧紧相连,但在写作的角度、表达式和写作重点上有所转移,要与颔联有明显区别,是为“转”,同时,又要为主题的出现作铺垫;尾联一般是点明题旨,抒发感情,暗合开头,照应题目。
词曲的结构和思路大致同诗歌。
在组织答案表述文字上,一般可以采取这样的式:前X句先写XX,再写XX,后XX句写XX,再写XX,表达了作者XX样的感情【练习一】阅读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缺题禹锡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
坐对一樽酒,恨多无力斟。
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
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
(1)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贯穿全篇,请结合诗句具体解说【练习二】阅读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ruo, “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
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什么感受?【练习三】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2、考查诗句在结构上的作用例一:歌(其六)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例二:柳梢青•送卢梅坡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例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金陵怀古珪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2)“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3)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
【指导】“作用题”,题目一般规定答题指向----- 或从容上或从结构上,如果没有具体指向,则应从“容”“结构”两面思考作答。
结构上的作用认知:诗人将诗歌的章法结构归结为“起”、“承”、“转”、“合”。
“起”即起句,往往有统帅全诗容,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某种氛围的作用;“承”是承接,承句或颔联多为写景或事,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就是转句,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合”则是结句,往往起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
从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练习一】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作用?【练习二】从军行七首(其二)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练习三】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轼被贬官时所作。
东坡,是轼在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作用?请简要赏析。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重点考查以下几个面的容: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包括“诗眼”)例一: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参考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指导】解答此类题目,必须联系其所处的相应句子来分析。
答案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什么手法?-----包括活用、修辞、表现手法等;什么效果?-----可从以下几个面考虑:1、描写的效果2、抒情面的效果3、结构面的效果例二:见《一本通》p115“模式四”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玄晖。
【注】玄晖。
南齐著名诗人,诗风和白相近,和白有相同的遭遇。
(1)颔联中“摇”和“滴”用得生动传神,为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练习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金陵怀古珪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2)颈联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一处做简要赏析。
【练习三】戏答元珍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本诗为欧阳修被贬于峡州(今)任县令时所作。
(1)简析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中“疑”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语句。
例一:【20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参考答案】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例二: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分)[参考答案]“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
“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的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指导】解答此题,法和“鉴赏词语”类似,有时就是鉴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
鉴赏时依然要把握两个面:(1)手法(2)效果【练习一】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绛州。
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1)清人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做评析。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6(20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晓至湖㈠上[清]历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㈢。
(选自《清诗选》)[注]①湖:西湖。
②折:弯曲。
③景:影。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3分)3、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提示】鉴赏语言风格,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面进行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请看《一本通》P105“品味语言风格”)【例】【06】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 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安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半山:在今江宁。
作者力行新法失败后,晚年退隐江宁,建半山园,自号半山。
翳翳:树木茂密。
(1)首联写春末夏初物色变迁,古人叹为奇句,请从手法和容两个层面谈谈“奇”在处?【参考答案】“取”“酬”两字,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春风,使之富有情感,令人喜爱,可谓遣词“奇”。
诗人新法失败,退隐江宁,时值“春晚”,没有伤春哀愁,却见欢乐情怀,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谓传情“奇”。
(2)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说:“此诗愈感愤于冲淡平夷之中。
”请结合全诗做赏析理解。
四、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例一】【06】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 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