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起源及进化
董安红护理1班 1410108109
摘要:随着古人类化石标本的不断发现和分子生物学家等学科科研的发展,有关人类起源及进化的研究已经取得扎实的进展。
本文综述了有关人类起源及进化整个历程中较重要的几方面,包括了对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一直存在的单中心和多中心起源论以及进化过程中新旧特征更替的简单介绍。
同时通过对古人类在整个进化历程所经历过的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这四个阶段里形态特征及社会行为的进化的研究发现,虽然他们给自相对稳定地维持了一段时间并互相重叠,但是缺少过渡类型,说明现阶段对人类进化的认识仍然是间断、不完善的。
本文对人类起源及进化大致轮廓的阐述,特别是对早期猿人等四个阶段的详细研究,将有助于人类对自身进化历程的认识。
关键词:人类起源进化阶段特征更替
1.人类起源学说
1.1.单一地区起源说—非洲走出理论
该学说认为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早期智人,他们迁移到世界各地定居。
1987年,科学家选择了来自世界各地147位妇女,分析了她们生产时的胎盘中的mtDNA,通过对mtDNA的追踪,科学家们追索到了一位生活在大约20万年前的非
洲妇女,据此认为世界各地的人类祖先就是这位妇女[1]。
达尔文在很多年以前就预言非洲是人类的摇篮。
在《人类起源》一文中他写到“有这种可能,非洲是某些已经绝种的猿猴(近似黑猩猩和大猩猩)的发源地。
这些种类也近似于人类,因而也有可能现代人类的祖先是生活在非洲。
[2]”此外,古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了大量猿人标本,尤其是南方古猿仅发现于非洲,而在亚洲至今未发现人类早期化石标本,这些都表明了人类可能起源于非洲。
1.2.多地区起源说
该学说认为现代人起源于不同地区,各大人种的形成是当地古人连续进化同时又相互存在一定基因交流的结果。
该学说的提出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1)古人类学家认为化石和石器打制模式才是最直接的证据[3],而在非洲走出理论中所用到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仅仅从分子层面反映出人类进化的某一片段,不能由此推论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2)5万年到10万前中国土地上的古老人类所使用的石器打制模式既不同于西亚,也不同于非洲和亚洲[4];(3)生物学家对人类22号染色体及X染色体进行了测序,得出的结论与分子生物学家并不同,这也否定了5万年到10万年前各大洲现代人被来自非洲的人完全取代的结论。
2.人类进化历程划分的四个阶段
2.1.早期猿人
吴汝康等在提出四分法时认为早期猿人包括南方古猿和能人。
按照近些年来新增的化石资料,地猿和后来发现的南方古猿的许多个新种,扁脸肯尼亚人、原初人以及撒海尔人都可以包括进这个阶段。
他们的脑量从最初的三四百毫升逐渐增大到700多毫升,身高一般1米至1米半,男女两性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差
异。
他们经常地使用天然工具,大多还不会制造工具。
从距今250万年前才开始有人能够有意识地用打击石块的方法制造石器,这种文化被称为奥杜威文化,
技术属于第一模式。
这个阶段人类的生活区域局限于非洲,生存时代从大约六
七百万年前延续到大约140万年前,期间往往有两个或更多的人类物种同时
并。
2.2.晚期猿人
直立人是这个阶段的主体,从180万年前延续到20多万年前,在其初期有
部分人群从非洲走向亚洲和欧洲,大约18万年前已经到达爪哇[5]。
晚期猿人的脑量在增加,可以达到1000毫升以上,其头顶低矮,头骨最宽处接近颅底,骨壁比现代人厚,眼眶上方有粗壮的眉嵴,眼眶紧后方的脑颅前部特别缩窄,脸
面骨粗壮,比现代人向前突出,没有下巴颏子,牙齿较大,咀嚼面有复杂的花纹,四肢骨的髓腔在骨干中段所占截面积的比例比现代人小。
亚洲的晚期猿人
继续使用其前辈的技术,即第一模式技术制造石器;非洲晚期猿人起初也是用第一模式,不久便发展出了第二模式的技术,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制造出阿舍利手斧,其文化称为阿舍利文化。
这种文化也盛行于欧洲的晚期猿人社会。
2.3.早期智人
这一阶段的人类生存时间从20多万年前开始,在欧洲延续到3.5 万年前。
体质特征介于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这一阶段人类的与直立人相似;脑颅最宽
处的位置较高,眼眶后方的脑颅较少收缩,与现代人相近。
脑量一般均大于1000 毫升[6].东亚的成员仍旧普遍利用第一模式的技术制造石器;欧洲、非洲、近东和中亚的成员则发展出更进步的第三模式技术,创造了莫斯特文化,他们已经知道有意识地埋葬死去的伙伴或亲人,并且附以随葬品,表明其精神活动比前人前进了一步。
2.4.晚期智人
形态与现生人类基本一致,故又称解剖学上的现代人。
其出现的时间在欧洲为距今3.5万年前,东亚早期和晚期智人分界的时间还不清楚。
近东上述二洞的人类的石器制造技术仍旧停留在第三模式;欧洲这个阶段的人类已经掌握了第
四模式甚至第五模式的技术,制造的石器不但很精美,而且还会做出精细的骨器:鱼叉和带针眼的骨针。
他们不只住岩洞,还可以用象牙、长的兽骨和兽皮
搭盖住房。
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有很大的进步,有洞穴壁画、泥塑和雕刻,其形象可能表达某种精神上的追求。
古文化的进步也是这个阶段的智人值得与早期智人
区分开来单独划分为一个阶段的重要原因。
由于生产能力的提高,这个阶段人类的生活区不但达到纬度和海拔更高的地区,而且还向美洲和大洋洲扩展。
3.人类起源过程中新旧特征的更替
人类起源与猿类,但又区别于猿类。
吴汝康院士根据新的化石材料的发现,曾提出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人的新质与猿的旧质互相斗争的过程,是人的新质
不断克服猿的旧质的过程[7]。
具体表现如下:
3.1.解放前肢与直立行走
前肢的解放促进了脑和感官的发展,使得脑容量迅速增加,同时脑的发达又可以指挥手做更灵活的动作。
古猿的直立行走也使得前肢获得进化的机会,使整个体制形态向人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人类特有的下肢。
除此之外,直立行走与前肢的解放也使得躯干及头骨一系列发生了变异。
3.2.工具的制造与火的使用
人类远祖能够使用和制造工具来从事最原始的活动,工具是他们谋生和防卫的主要手段,而且人类在使用制作工具上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是其他动物不能比的。
除了工具外,早期的人类还学会了用火来烹饪和防卫,食物的烹饪大大加快了人类的进化速度,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也使得他们更能适应环境的改变。
3.3.食性与繁殖的进步
早期的灵长类以植物为食,人类的远祖即吃植物也吃动物,肉食大大增强了古人类的体力和脑的发育。
同时在所有最早期的灵长类动物中,人类的祖先是性生活最活跃并兼有多种特性的结偶动物,说明他们逐渐显示出人类性爱的魅力[8]。
而且结偶和男女的分工合作也有利繁殖的进步。
3.4 .体毛的退化
关于体毛的退化,存在两种学说。
第一种学说认为体毛的退化摆脱了传染疾病的寄生虫,脱毛有利于降低热量,适应地面狩猎或长途迁移的需要,同时增加了一层皮下脂肪,起到御寒的作用’[9]。
另外一种学说就是海猿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进化过程中有过一段水生时期,无毛是水生哺乳动物的适应特征。
当水两栖猿类返回陆地时,嗜食甲壳类动物的习性转为肉食。
3.5.原始文化与意识的萌芽
文化和意识是人类形成过程中萌发的新因素。
早期人类的文化主要是指语言的创造,最初的生活和生产经验以及萌芽状态的意识即对个别实际效益极其条件的意识[10]。
语言的产生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伟大创举。
语言作为一种思维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交流信息的手段。
因为语言的的产生,使得人类能够将信息一代代传下去,非物质文化得以积累和发展,人类文明得以继续。
展望
虽然人类得生物进化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人类发展历史
与整个生物界的发展历史相比,是十分短暂的,人类还处在发展的幼年阶段, 人类
的自然进化仍在继续。
人类的生物学进化和自然的进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经过几百万年得进化才形成如今的人类,应当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保持人类的可
持续进化,同时也保护其他生物的自然进化.最终让人类文明与人类的生物进化一
同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Miguel Arenas. Centre for Molecular Biology "Severo Ochoa", Consejo Superior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ificas (CSIC), Madrid, Spain.
【2】达尔文.人类起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3】钱迈平.从化石记录看人类进化.南京地质
【4】原思训,陈铁梅,高世君. 旧石器时代地点的铀系年代[J]. 人类学学报. 【5】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吴汝康.吴新智.林胜龙译.上海科技出版社
【6】斯宾塞.韦尔斯.出非洲记:人类祖先的迁徙史诗.杜红译. 东方红出版社
【7】彭奕欣,黄诗笺.进化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8】吴汝康.今人类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9】李清和.从猿到人的进化与体毛的退化.吉林大学出版社
【10】王幼平.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