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五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积累与应用。

(50分)1、看拼音写词语。

(10分)ào nǎo shòu yǔ jū gōng zhēng áo qí qíu( ) ( ) ( ) ( ) (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画出来。

(4分)骨髓.(suí suǐ) 胆怯.(què qiè) 咳嗽.(shòu sou) 剖.开(pāo pōu)3、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4分)垂头()气()肝裂胆悬崖()壁居高()下4、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把序号写在括号里)(3分)浅:①不久,时间短②程度不深③颜色淡1.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

()2.他们相处的日子还浅.,彼此还不熟悉。

()3.这篇文章的意思很浅.,很容易理解。

()5、想一想,填一填。

(4分)即使……也只要……就如果……就因为……所以①()稍一伸手()可以捧到满怀爱心的鲜花。

②贾岛()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③()困难再大,我们()不能退缩。

④()明天有事,你()不用来参加比赛了。

6、句子训练。

(8分)①花园里的花朵都低垂下去。

(改为拟人句)②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改为陈述句)③北京的秋天是个美丽的地方。

(修改病句)④胡杨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

(缩句)7.课文积累。

(13分)①把句子补充完整。

(4分)麻雀虽小水天一色孤帆一片日边来。

可怜九月初三夜②按课文内容填空。

(9分)胡杨,是秋天()的树,是()的树,是()的树,是作者平生所见()的树。

为了整个班,为了()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才渐渐熄灭。

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

二、阅读平台(30分)(一)课内阅读(15分)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军过后尽开颜。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分)2.画浪线的诗句中诗人把五岭山脉比作(),把乌蒙山比作()表现诗人()的精神。

(4分)3.划横线的这两句诗是指长征途中()()这两个感人的故事。

(4分)4.“暖”“寒”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暖:寒:(二)课外阅读(20分)秋景你悄悄的走来,默默无声,一眨眼,大地披上了金色衣裳。

你悄悄的走来,走进田间,麦子香味四飘,①那亩亩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的十层波浪;近看,麦子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地里的人忙极了,“唱一曲呀收获的歌,收了麦子,收高粱啊,收了玉米,收大豆啊,收获完了送国家啊。

”悠扬的歌声道出了农家秋收的喜悦。

你悄悄的走来,带来一件黄衣裳,一件红衣裳,瞧这边的山,像是镶上了一层金色。

飘飘悠悠从上面飞下无数黄蝴蝶,在半空中盘旋,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深黄的衣裳变成了浅黄;浅黄又变成了赭石,你看,②它多像一个顽皮的小鬼!瞧那边的山上,高粱如醉,简直是一片红海,遮盖了半个天际,和霞光连在一起,红得像是火焰在燃烧。

这一黄一红的连成一片,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温暖,甚至忘了再过几天,寒冬就要来临了。

你悄悄的走来,带来了美丽的秋光,带来了丰硕的果实,听,锣鼓喧天,好热闹,忙了一年的人们脸上露出了内心压抑不住的喜悦:“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我迷恋着秋天!③秋——绚丽多彩的时节,果实收获的时节,欣欣向荣的时节。

1.文中的“你”指的是(2分)2.填空组词,并给所填的字用“√”选择正确的解释。

(4分)锣()喧天 A.敲鼓 B.打击乐器 C.凸出,高出()丽多彩 A.称赞 B.彩色的绸子 C.色彩华丽3.读课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6分)⑴句①所用的修辞方法是,把比作。

⑵句②中的“它”是指,作者用来比喻它。

⑶句③是一个句。

4.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迷恋着秋天?(4分)三、习作天地(20分)同学们,生活中、书本中、影视作品中……令你感动的人和事太多了。

请选择最让你感动的某个人、某件事或某次经历,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情感真挚,书写工整,格式正确。

字数不少谊,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鸥有义,读之令人动容。

全文以爱为主线,课文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上。

六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已不是字词句段的单纯教学,重要的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文章的主题、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谋篇以及通过语言文字具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落实到本篇课文则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而这又恰恰是本班学生们在学习语文中感到困惑地方,因为本班学生在理解能力上是弱项,因此,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就是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的一种教学目的,希望能够在尽快的时间内,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出两个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鸟图”,感受人鸥情。

通过与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

当学生交流“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

小结:爱是十多年的坚持!当学生交流“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三个“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俭。

此外,还有“爱是亲昵的取名,爱是亲热的说话,……”并让学生想象老人与海鸥会亲昵的说些什么……,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学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为第二幅“海鸥送别图”作下铺垫。

第二幅画面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鸥为老人守灵的场面,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此。

和学生一起品读送别段,品悟海鸥情。

在初步朗读后,这应该是学生们思维和感情澎湃的时刻。

之后再让学生互动,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会自己在失去亲人的那一刻的情感,使之与文本产生同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紧扣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这条线索,从两幅画面入手,让学生从文中画出海鸥表现的语句,并试着分析、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因为故事生动感人,海鸥也具有像人一样的情感,所以,学生被故事深深地打动了。

另外,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深刻理解海鸥的种种表现,更利于学生认知的提升,感情的升华。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一)教学时,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创新,突出亮点,可课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钟是难以达成的,为把握时间而去进行的教学,多少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有些词句学生体会的不够到位,理解的不够深刻,没有给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留下很充裕的时间去思考,给课堂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还不够,课堂中引导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少,学生的情感没有全部被激发起来。

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对老人的敬仰之中。

(三)有以教师思考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过于强求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该以学定教!唉!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超越自我,努力引导学生的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和交流,尤其是关注孩子的思维展示。

学结束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发现这节课很平淡,离预期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还不够,课堂中引导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少,尤其是第一部分体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一些重点语句要多读,要抓关键的重点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2、文本中还有很多细节的东西还没向学生渗透。

3、第二部分的教学,朗读的时间虽然明显增多了,但学生的情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对老人的敬仰之中,失去老人的悲痛气氛烘托不够。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希望各位同事们给我提出宝贵建议,我会深刻剖析,以便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

教材分析通读完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后,那一幕幕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震撼。

《老人与海鸥》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在统领单元的教学中就尤为重要。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后续3篇课文做好学法铺垫。

本课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一位普通的老人(吴庆恒)在翠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

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

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去照顾他的“儿女”。

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阅罢,让我们不得不慨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融,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

课文语言朴实、结构清楚,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目标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背后所藏的深意,并能通过读、写、说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出话题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昆明翠湖,走进发生在十几年前一个真实、平凡却又震撼人心的故事,齐读课题──老人与海鸥。

二、初读课文,引导质疑(一)初识文本,感悟“词”境。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组,反复品味。

撮起嘴炸了营应声而来翻飞盘旋抑扬顿挫连声鸣叫起起落落白色漩涡3.读了这两组词,说一说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在这两个画面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意想不到”?(二)再识文本,引导质疑。

1.浏览课文,提出问题。

再读课文之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题预设归纳:老人究竟对海鸥做了什么?海鸥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寻常的举动?)2.初识海鸥行为的“意想不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