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依赖走向对立,从改变环境到破坏环境,从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也抑制了人类的发展。

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通过对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的阐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及目前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提出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策及措施。

创新点:生态文明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有利于地球生态系统稳定的生态消费方式以及公正合理的生态制度等。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创新性。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在社会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相互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不同的人类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整个古代社会中,人对环境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未超出环境的容量,环境可以不同程度地得到相对的恢复,在强大的自然力的制约下,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处在一个自然的统一和相对平衡的时代。

人和其它动物一样只能拜倒在自然面前听命于大自然的摆布,成为自然的奴隶,人们用神话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看法,形成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然宗教”。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这种“自然宗教”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原始的,朴素统一的关系。

“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反过来也是一样。

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人对自然界低水平的能动作用与低水平的社会形态形成了一种统一,一种狭隘的同一性,两种狭隘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有机统一。

(二)工业时代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破坏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人类也在与自然界的“对抗中”占居了主动。

当时的学者都是赞叹人类的力量如何伟大,甚至为人类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感到洋洋自得。

但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森林、草原的大面积破坏;气候变坏,部分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聚集,城镇的增多和增大,超量的生活废弃物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

“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

虽然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马克思也非常重视实现的自然界在近代工业实践中的具体生成问题,认为近代工业表示了自然界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的近代水平,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近代水平。

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对自然界近代水平的能动作用与近代水平的社会形态也是形成一种统一性。

(三)人类反思并谋求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犯了无数愚蠢的错误,遭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

在许多情况下,不要说不能征服自然界,连很多自然灾害也对付不了。

在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做出报复性的反应,这使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只有珍惜和节约资源,精心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才能利用自然,受益于自然。

从一个以征服自然为主的“主人”,到一个自觉善待自然的“朋友”,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的理智选择,是人类意识的又一次深刻觉醒,也是人类角色的一次深刻转换。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事实证明,人类对客观规律,违天,是自作孽。

古语日,人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我说的自作孽是指做违反客观规律之事,教训太多了。

”这段凝结着深邃思维的话语令人深思。

违背大自然,破坏大自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敬畏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会得到大自然的恩惠。

人类对大自然要怀有一颗爱心,这爱心还应该升华,成为一颗敬畏之心。

这里所说的敬畏,不是图腾时代的愚昧,不是封建时代的迷信,而是要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不是要改变或战胜自然规律。

特别是面对自然灾害时,要正视自然的巨大破坏力,正视灾害的严重性;要自省自律,更要探索自然的奥秘。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实现哲学革命后,确立了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观,并具体到生产方式的历史分析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因此,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相互联系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首先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

所以,人靠自然界生存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都以自然为基础。

从起源上看,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界构成了人的类本质。

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人的能动性可以把整个自然界当作自己活动的对象,赋予它以人的属性。

人跟动物不同,他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把握自然,人按照自身的需要变革着自然界,同时也改变了自身。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从而推动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人与自然相互对立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不断地否定和改变自然界的自然状态。

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如果对这两种“作用”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

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双重性,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指出,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他们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

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

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

在此,马克思指出了未来社会人们将能够自觉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预见和控制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应该注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矛盾,尽量克服主观盲目性,以获取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这一领域中的“自由”。

因此可见,人与自然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而应是对立统一、协调发展。

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

综上所述,人类应正确把握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而推动人与自然在更高程度上实现和谐统一。

三、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对策及措施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与自然关系不断演化推进的历史。

从古代的自然统一时期,近现代发展与危机并存的时期和当代社会倡导的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目前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被认识得越来越深刻,已早以不是过去简单的依赖或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共享,协同发展的关系。

那么,应该如何实现建立好这种关系呢?(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

人类只是大自然家庭中的平等一员,而不应当以主人自居,人类不是自然的统治者和征服者。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看护者。

”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

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

(二)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很强的自觉性、自为性为基础。

要强化以自觉性、自为性为基础的道德实践的驱动力,要转变观念,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但仅靠转变观念、增强道德实践的驱动力显然是不够的,因而在宣传教育的同时,更需要以制度、法律等去规范指导人们的行为,运用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环境。

我们党和国家在不断强化公民道德实践,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来保护生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005年12月,国家出台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与之相配套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体现了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强迫”相关产业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去做的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