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与文化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专业:软件工程
年级:2009级
课程名称:围棋与文化
学号:2009242029
姓名:宋健
浅谈围棋文化
围棋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有趣的竞技运动,而且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它广阔、深通的内涵,已经构成一个独特的文化形态,可以称之为围棋文化。
人们常常说,围棋博大精深,而“博”在何处,“深”在哪里,这都可以在围棋文化中找到答案。
围棋文化以技艺学为主干,以方法学为灵魂,在对弈,心理、棋手道德、文学表现、围棋与政治、经济发展关系……等等多方面显示了丰富深逻的内容。
我们的祖先在发展围棋竞技的同时,十分注意围棋文化理论的总结和概括,两千年来,历代高手名家,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概括了精辟的理论,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棋经”“棋诀”,成为围棋文化宝贵的思想遗产。
南朝《述异记》有载,晋樵夫王质,入石室山,观二童子下棋,不觉斧烂柯矣。
“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
这个烂柯的故事,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棋事,古人有很多关于烂柯的诗句,传颂着其中的围棋精神。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中包涵着中国文化内涵与围棋文化内涵相通的地方。
从品悟的角度来讲,我们还可以从国画中看出道家的精神,围棋的影响所在。
写意的国画讲神似而不是形似,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就在这似与不似之间,让人们得以展开想象的空间,得到深刻的
启示。
在以山水、花鸟为主的中国画里,常常会有一个人,坐在那里欣赏自然美,参悟超越天人的妙道,实际上这里可以体现中老子“道法自然”的味道。
又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的传说,那蹄印上翩翩飞舞的几只蝴蝶,正是启示和想象的杰出代表。
从国画那些若有若无忽远忽近的启示中,我们可以联想到围棋的棋形变化,那些棋形或轻灵,或厚重,或宏阔,或端凝,整盘棋连在一起,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其中的意义犹如“远处渺茫的歌声”,其中的意象可闻可不闻,天道可见可不见,机理可言可不言。
徐渭那样的大画家,对围棋也是情有独钟,本文开篇所引的那首诗,名字就是《题王质烂柯图》。
关于烂柯,宋代郑思肖有《烂柯图》,明代张以宁有《烂柯山图》,徐渭有《王质烂柯图》,清丁光鹏的《烂柯仙迹图》,画家们挺喜欢那烂了的斧柄。
杜甫的名句“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云雨疏帘中,一局棋若隐若现。
苏轼曾说此句可画,但是就怕画不成,因为倘若画不出那意境,不画也罢。
道教要讲修道成仙,围棋也成为仙家之物,棋枰之上充满仙机,围棋和神仙的关系密切。
围棋的传说中便有许多仙人棋手的故事,比如前面说的烂柯,还有唐朝王积薪蜀中遇神仙婆媳,八仙之中的何仙姑、吕洞宾就擅棋,武当张真人和骊山老母的棋事等等。
而这一切,正是和道教的影响密不可分。
不仅仅神仙擅棋,道士们修道,也要借助围棋,传说全真教的马钰就是从棋枰对局中悟出了抱守持一的仙道修真要旨。
佛家讲顿悟,围棋讲感觉,棋理佛理相通,围棋也是佛门弟子的爱好。
手谈二字,就是高僧支道林命名的。
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也是此道高手,下棋讲究美感,是个求道派,如同今日之日本唯美的大竹英雄,与人下棋,“拾敌死子,空处如龙凤形”。
唐朝的高僧一行本不会下棋,有一次看当时第一高手王积薪与人对弈,看罢一局后,竟然能和王积薪匹敌,并说,“此但争先耳,若年贫道四句乘除语,则人人为国手”。
棋理禅理相通,境界达到高妙之时,二者是互通的。
崇佛的梁武帝,号称中国的围棋皇帝,棋至逸品。
黑白世界犬牙交错,变化莫测,生中有死,死中有生,正是佛门弟子堪破生死的好借助。
明朝的中峰和尚有谒,“俗谛事黑子,真谛是白子,十八界内,夺用争先。
平地起是非,终难逃生死,纵教看得眼睛穿,翻转棋盘都不是。
”
说到这里,人们会问,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者构成根本,前面谈了道家、道教,释家与围棋的关系,那么儒家呢?
应该说儒家对围棋的看法,不过是小艺耳。
《论语.阳货》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你要是实在没事干,还不如去玩玩六搏、围棋,也比无所事事强。
宋儒们的解释就是“圣人非教人博弈也,所以甚言无所用心之不可尔。
”孟子更是把“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当作是不孝之一。
也就是说,在儒家眼里,围棋,就是奇技淫巧一类的玩意,不值得提倡,玩玩可以。
儒家所谈的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不包括弈。
不过,围棋却传说是由尧造出来的,史称“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尧,那是什么人?儒家所称颂的圣人啊,圣人怎么会搞
这些奇技淫巧一类的玩意呢?于是有儒者很不平,出来辟谣,唐朝的著名文人皮日休就说,围棋有害诈争伪之道,应该是战国纵横家们搞的,尧那那样有仁义礼信智的圣人,怎么能搞这些玩意?汉朝的大儒贾谊则大声抨击,“失礼迷风,围棋是也”。
南朝的《颜氏家训》说起围棋,也说“不可常也”。
不过,其后的儒者,没这么着急,北宋时期的儒者大多不想前人那么严肃,对待围棋就温和了许多,比如那个一本正经的拗相公王安石,“每与人对局,未尝致思,随手疾应。
觉其势将败,便敛之,谓人曰:本图适性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
”这就是将围棋当作一种适情游戏罢了,他也经常下棋,但是估计棋艺不怎么样,眼看快要输了,就葫芦了,自己还振振有词,玩嘛,别那么费神。
实际上这里所表达的态度就是,只要不为其所惑,玩玩无所谓。
说了这么多,实际上,围棋这种小小的博弈游戏,已经被众多喜爱它的人,依照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赋予了各种意义,它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世界的方方面面,到处都有围棋的影子,到处都有参悟的玄机。
烂柯之中,未尝不蕴涵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人生理想。
人生如棋,有进有退;棋如人生,胜负寻常。
闲敲棋子中,一局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