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识》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开学初又观摩了李玉贵老师的课,结合《教育常识》中:教学常识:既是技术,也是艺术这一章节,获得巨大启发。
让我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教学、自己的课堂。
开始思考做到教与学不分割,要有怎样的认识?怎样使教学在互动中生成?怎样让教学充满生长的气息?
李政涛教授在《教与学不可分割》这一小节中指出看课的分析单位是“教与学的互动生成”。
这种分析单位表明了三种对“教学”基本认识,我认为这也是怎样做到教与学不分割的关键。
首先,这种互动是双边的,这里的双边既指“教师”和“学生”,也包括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和“学生”的互动。
这恰好和“学讲”中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观念不谋而合,教师回归引导者角色,学生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
同时,这种互动的动态性应允许诸多课前教案无法预设的问题、答案和各种意外事件存在,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重视起来并给予适时和适当的总结,因此,教师的教育机智在此就举足轻重。
第三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时侧重点应该放在: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和学如何互动生成。
这三点不仅是我们要树立的认知,也给我们教学设计上指名了方向。
作为青年教师,我时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在课堂上有时个别学生提出的独特问题、答案,出于自己当下知识的不全面或者为了完成进度等原由,更别说是对学生问题的解答,有时候甚至可能连关注都没能及时给予。
新课程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认为,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
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与比较,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通过阅读《教与学不可分割》这一章节以及听了夏雪梅教授的讲座,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学生的互动以及个性化表达的重要性。
在一次讲解题目时,由于题目相对较基础,我先让孩子们小组讨论,然后把产生疑问、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讨论完之后让孩子们提出并全班进行讨论。
在巡视时我发现关于“寒冷”的反义词这一题孩子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有的孩子写“温暖”、有的孩子写“炎热”。
果然在质疑时,同学们就把这个问题抛出来。
而此时,孩子们的关注度明显比老师单纯的讲解要高很多。
并且,在讨论时,许多孩子给出了许多的见解,一个孩子说:寒冷有两个意思,一个指没有家庭的气息,对应的反义词是温暖,另一个意思是指天气,对应的是炎热。
还有一个孩子说:寒冷就是感觉不到热,慢慢的加热,有了热气,就温暖,热越多,就变成了寒冷。
还有的孩子说:我认为寒冷的反义词是炎热,因为寒冷就是很冷,炎热就是很热,,温暖是这中间的。
这其中虽然有的孩子表述逻辑不太清晰,但也不乏比较精彩的表达。
但无论表达好坏,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彼此互动中生成的资源。
是孩子们思考的果实。
在我们的教学中,允许互动的过程并给予关注固然重要,如何将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资源加以捕捉、利用、编制、再造并有效反馈给学生更是关键。
这就是关于如何让互动生成发生的问题。
就这一点,李政涛教授提出了五种形式的策略。
包括: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名为“织网”,即教师将课堂上呈点状分布的知识综合或整合;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称为“滚雪球”,即把个人生成的资源变成全体的资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成,这叫“刨坑”即教师要舍得花时
间抓住资源追问、促进深层次的生成;从单一生成到多维生成,此为“开渠”这一点主要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这是“扭转”,发现错误重要,让学生明白怎样错的并且学会避免更加重要。
而这五种形式策略,我认为对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巨大要求。
从点状到整体,要求教师要树立全局观,要会化零为整;从个体到全体,要求教师树立全体学生观,要会将一人所想变成全体所得;从浅层到深层,要求教师树立发展观,学会顺水推舟;在《小学语文教学。
园地》2014年刊登的一篇题为《主问题设计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两次试教《鸟岛》有感》,作者魏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从:这座岛为什么叫鸟岛?深入到:文中那些地方写出了鸟多?引导学生从浅层大体上的感知深入到具体的文章语言的理解。
从单一到多维,需要教师树立全面发展的学生观,要会创新;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观念,要会肯定、鼓励与引导。
作为教师,要利用这五种策略,使互动生成发生,我们就要不断反思、思索,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当互动生成发生时,我们便能深切感受到生长的发生。
李政涛引用武凤霞老师的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
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八节的声音。
教育学中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是这样提出的:1.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3.要使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中来4.要学生得到照顾。
这四点标准,我认为这恰恰是学生的生长的关键。
李政涛教授还提出要使一堂课充满推进感和生长感,在教学设计中就要想清楚本堂课的三个问题:挑战是什么?突破是什么?提升是什么?在书中,李政涛教授倾向于将这三点放在并列的地位,他们所要表达的重点都是要学生的成长,即关注“最近发展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于永正老师的课例中,他曾多次问学生类似于:你们提的问题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老师让我告诉你们答案,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于老师的提问,正是关注到了儿童探索的需要。
同时,教学设计不是流于“无所不包、面面俱到、十全大补”,而应该是“单刀直入、孤军深入和精确打击”。
上个周一有幸在淮海堂听了邳州市王晓力老师的阅读课《云雀的心愿》,王老师在执教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从“说有序的的话、生动的话?”三个方面重点突破,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但关于这三个问题,我认为也是一个是在课堂上促进学生成长的三个步骤:创设问题情境,面对挑战,使学生能“跳一跳,摘个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然后知不足。
然后去寻求突破点,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对话交流、互动生成。
最后,总结整合,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当然,这里的生长并不单单指学生的生长,还有教师的生长。
所谓“教学相长”,不仅包括教师帮助学生的成长,还有教师能从学生身上学会成长。
所谓基于学情,要我们不断去了解学生,让学真正的在学生身上发生“教然后知困”。
教师要时刻反思,尤其是作为新教师。
因为反思使人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