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牡丹的科学价值和经济、文化意义

中国牡丹的科学价值和经济、文化意义

19 8 年12 月第14 卷第4 期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中国牡丹的科学价值和经济、文化意义陈平平(南京师专·教院南京21 0 17)摘要牡丹素称国色天香, 花中之王。

中国牡丹具有古老性, 是系统地位十分特殊的芍药科中的原始类群, 为我国原生的特有植物; 牡丹还是研究栽培植物起源、人工选择理论, 进行科学实验的良好材料。

牡丹为名贵的花卉和药用植物,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并历史地形成和发展出了我国特有的牡丹文化。

关键词中国牡丹科学价值经济与文化意义1中国牡丹的科学价值.1.1 牡丹组是系统地位十分特殊的芍药科中的原始类群芍药目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中的一个小目, 仅含一科为芍药科, 一属为芍药属, 系统地位十分特殊、孤立, 特异性十分明显。

它的雄蕊离心发育; 染色体大型, X=5; 胚胎发育具有与古老的裸子植物、银杏相似的游离核阶段; 含有独特的化学成分芍药昔。

芍药属中包括3 组,(l) 牡丹组, 主要的有6 一8 种。

(2 )北美牡丹组, 仅2 种。

(3 )芍药组, 种类最多, 已知约2 2 种。

其中芍药组、北美牡丹组均为多年生草本, 牡丹组为木本。

从进化的观点看, 草本系由木本进化而来;3组中以芍药组为最年轻, 北美牡丹组比较古老, 而牡丹组最为原始。

牡丹组的原始性表现在均系小灌木或亚灌木, 为2 倍体物种, 茎分枝而多花; 多数种心皮数较多, 为5 数(少数l一5 ); 花盘发达, 多数革质、全包或部分包裹心皮, 少数演化成肉质。

包裹心皮下部;含有牡丹酚等。

地质古生物的材料表明牡丹组起源很早, 其分化最晚在中新世即至少在130 多万年之前。

因而牡丹组在芍药科的系统发育研究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1.2 牡丹组为我国原生特有植物, 中国是牡丹组的起源和现代分布中心牡丹组的野生种今呈间断性分布式样, 具有残存性。

现知牡丹组的一些主要野生种均分布于中国, 其分布局限在我国西南部并沿着东北方向延展至东北部, 为我国原生的特有植物。

现在知道现存的牡丹组诸野生种是在我国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东亚部分特别是从云南至山西、陕西一线为其分化发展的中心。

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的矮牡丹、分布于陕西、山西, 卵叶牡丹、分布于湖北神农架等, 紫斑牡丹、分布四川北部、甘肃和陕西南部、河南、湖北亦有发现, 扬山牡丹分布于河南篙县、湖南龙山、安徽巢湖、陕西留坝等地, 四川牡丹分布于四川西北部马尔康、金川; 肉质花盘亚组的紫牡丹又名滇牡丹、野牡丹、德氏牡丹、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西藏东南部, 狭叶紫牡丹分布于四川西部, 黄牡丹分布于云南、四川西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

从区域上看, 秦岭山区及其周围地区, 包括伏牛山、神农架、四川西北部、山西南部为最集中的地区。

中国乃是牡丹组的现代分布中心。

1.3 牡丹组的野生种多数为稀有濒危植物; 有些是我国栽培牡丹的祖先种; 它们是我国珍贵的花卉种质资源中国牡丹的野生种类除紫牡丹分布较广外, 其它种类的分布均有较大的局限性。

由于它们多是古老的残存种; 天然繁殖能力不强, 它们自然繁殖的特性(成仿云、李嘉压、19 7 )有异, 紫牡丹、黄牡丹矮牡丹等以营养繁殖为主、种子繁殖为辅; 四川牡丹、紫斑牡丹、扬山牡丹, 则以种子繁殖为唯一途径; 加上各地区的群众以其根入药, 近些年来又采挖活植物作为观赏植物; 因而野生牡丹资源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坏、致分布区有缩小的趋势。

在(中国植物红皮书一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 (19 9 2 ) 中, 矮牡丹、四川牡丹属濒危种, 即临危、处于绝灭危险中的种类; 紫斑牡丹、黄牡丹等属渐危种, 即脆弱、受威胁可能成为濒危的种类; 近些年来发现和定名的扬山牡丹、卵叶牡丹亦属于珍稀植物。

紫牡丹业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也应加强保护。

目前有的种类在其产区已建立了不同规模的自然保护区, 有的种类的自然保护区尚有待建立。

当前应大力加强对它们的保护和宣传教育, 严禁滥加采挖, 并积极地开展繁育和推广栽培工作。

牡丹是我国固有的特产名花、为复合的栽培种, 栽培历史悠久, 我国各地多有栽培。

依据植物形态解剖学、细胞学、胚胎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 现在认为扬山牡丹、矮牡丹、紫斑牡丹等可能是我国传统栽培牡丹中原牡丹品种群的祖先种; 扬山牡丹可能是江南牡丹品种群的祖先种; 紫斑牡丹可能是西北牡丹品种群的祖先种; 矮牡丹、紫牡丹、紫斑牡丹、四川牡丹可能是西南牡丹品种群的祖先种。

本世纪以来, 日本、法国、美国等,先后以我国的紫牡丹、矮牡丹、黄牡丹、大花黄牡丹等为亲本, 反复杂交, 选择, 培育出了不少花大色艳的新品种。

我国的野生牡丹在园艺学上为珍贵的花卉种质资源, 对培育新品种和研究牡丹组的系统发育, 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应当有计划的系统发掘和利用, 可以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材料, 也可以直接引种驯化。

1.4 我国为栽培牡丹起源、品种培育、分化演变和多样性的古老中心牡丹在我国作为药用, 已经有2000多年,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 已有记载。

牡丹成为观赏植物约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 谢康乐(385 一4 3 3 说: “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

宋代欧阳修(1007 一1072 )的《洛阳牡丹记》(103 1一10 3 4 )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牡丹专书。

该书说:“牡丹初不载文字, 唯以药载《本草》, 然于花中不为高第, 大抵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尤多, 与荆棘无异, 土人皆取以为薪”; “春初洛人于寿安山中祈小栽子卖城中, 谓之山蓖子, 人家治地为畦滕、种之”; “魏家花者⋯⋯, 始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 研以卖魏氏”。

它不仅记载了古代野生牡丹在我国的存在、分布, 从药用发展到观赏; 还明确记载了宋人从山中挖掘野生牡丹,进行引种驯化栽培的情况, 阐明了栽培牡丹起源于它们的野生祖先。

事实上直到现代我国有些地区, 如西藏的林芝、米林等地的人民仍将野生的黄牡丹等从山上挖回直接用于种植;安徽、河南、云南、四川、湖北等地也有挖掘野生牡丹进行种植的情况。

我国栽培的药用和观赏两大类牡丹, 在人工选择下各自向着药用化学成分的保持、提高, 或花部形态美观、增大、更芳香的不同方向发展。

对药用者,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15 9 6)中说: “牡丹唯取红白单瓣者人药, 其千叶异品皆人巧所致, 气味不纯不可用”而野生种“其根人药尤妙”。

对于观赏牡丹、欧书指出: “初, 姚黄未出时, 牛黄为第一; 牛黄未出时, 魏花为第一; 魏花未出时, 左花为第一; 左花之前, 唯有苏家红、贺家红、林家红之类, 皆单叶花, 当时为第一。

自多叶、千叶花出后, 此花黝也, 今人不复种也”。

清楚的阐述了栽培牡丹在人工选择下, 由单瓣向半重瓣、重瓣方向的演变趋势; 和前者多被淘汰, 而后者多被选留的史实。

尔后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10 8 2)、陆游的(天彭牡丹谱)(1 17 5) 还记载了甘草黄由单瓣到重瓣, 一百五由半重瓣到重瓣的演变, 以及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 如甘草黄; 天然杂交, 如绍兴春、鹿胎红; 突变, 如潜溪绊、御袍黄等产生变异后, 利用嫁接、分株等营养繁殖方法保存有利于人们的变异, 形成新品种的实例。

我国栽培牡丹品种众多,(中国花经)(1990〕)说: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隋唐时代有23 种,宋代有114 种, 明代有340 种, 清代有3 81 种。

现在约有462 种。

加上甘肃省兰州、临夏一带栽培的紫斑牡丹品系的品种, 全国牡丹园艺品种总数当在500 种以上”。

据报道现已在600以上。

牡丹花型有单瓣类的单瓣型; 半重瓣类的荷花型、葵花型; 重瓣类平头亚类的玫瑰花型、牡丹花型, 楼子亚类的扁球型、圆球(皇冠)型、长球型、绣球型, 台阁亚类的平头台阁型、楼子台阁型。

花色有白、黄、粉红、红、紫、黑(深紫、黑紫)、蓝(蓝紫)、彩纹等。

形形色色的牡丹品种乃是人工选择创造性作用的良好例证。

人工选择是达尔文进化理论的重要原理之一。

达尔文一向强调中国人民对于人工选择及变异理论的贡献, 并指出在中国的古文献中找到他的学说赖以建立的渊源。

牡丹是栽培植物起源和演变在花卉植物方面的一个典型实例。

1.5 栽培牡丹是植物科学研究与教学的良好实验材料在植物形态解剖学方面, 牡丹可作为观察灌木、混合芽、互生复叶、肉质根、辐射对称的两性离瓣花、花盘、普英果, 具假种皮种子、花粉形态, 根、茎、叶等器官的构造等的材料。

在植物细胞学上, 其雄蕊花药组织为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形态和核型的良好材料。

在植物生理学上, 可用以观察植物生长发育的年周期变化; 种子的萌发与休眠:长日植物及其花期调控; 插花保鲜等。

在植物变异、遗传和进化方面, 不同品种的牡丹株型、芽形、叶形、花型、花色有别, 可用以观察变异; 牡丹花大, 是行人工授粉、品种间和种间杂交,以及人工诱变的较佳材料; 牡丹还是观察花型演化和种内进化分类系统的较好对象。

2 中国牡丹的经济意义2.1 为名贵的园林花卉植物, 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牡丹是我国传统的名花, 个体寿命长, 品种众多。

花大、芳香、花型花色丰富。

单株花期约7一10天, 群体花期约20一30 天。

以往花型上以重瓣, 起楼为贵, 花色以黄、紫黑、绿为上, 香味以浓郁为佳。

现代出于回归自然的追求, 对花大露心的单瓣, 半重瓣; 象征纯洁美丽的白色和新奇的深绿、蓝(蓝紫)、黑(深紫、黑紫)、彩纹等品种亦很欣赏、重视。

现代人们对牡丹的欣赏, 已由其花扩展到其叶、枝干、芽和果。

牡丹早春萌动时, 幼叶紫红; 夏天叶繁茂、青碧, 有光泽; 秋后变黄, 红紫等色, 颇为美丽。

牡丹枝干苍劲斑驳, 如铮铮铁骨; 秋冬貌似枯枝, 却有新芽; 二十世纪以来, 还兴起了在落叶后至早春欣赏牡丹芽的风气, 不同品种牡丹芽的形状, 也常有所不同, 如洛阳红芽尖而圆, 朱砂垒芽呈狭尖形, 青龙卧墨池的芽尖而带钩好似鹰嘴; 芽的颜色更为丰富多彩, 如百花妒的芽为黄绿色、脂红的芽为绿色、墨魁的芽为暗紫色等。

牡丹单瓣和半重瓣的品种, 如风丹、似荷莲等, 普英果呈放射轮状排列好似五角星, 也颇美丽。

此外, 将野生种类引人驯化、直接用于园林, 也是现代的一种新追求、新趋势。

牡丹在园林绿化上无论孤植、丛植、片植都很适宜。

除露地栽培布置为花台、花坛、花境、花圃、专类园外; 还可行盆栽, 用于园林、阳台、厅室内; 或供作切花、干花用于居室花篮或佩饰。

牡丹的种苗、盆花、切花、干花的生产和经营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中国牡丹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是我国有发展前途和重要的出口创汇的花卉之一。

每株价值达2 0 一40美元。

2.2 为我国著名的中药材我国现代栽培的牡丹按用途分为观赏和药用两大类, 药用者多为单瓣品种。

相关主题